【长城游记】蓟县青山岭长城记略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20160327 蓟县青山岭长城记略
(1)
周六夜,扎营于清东陵二郎庙,此二郎神庙因居于皇家陵寝之地而显得比较特殊,其由释道合二而成,前有道观,后有佛院百佛堂。据介绍,二郎庙是清东陵皇家七十二庙中唯一在陵区内的一座庙宇,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二郎庙内供奉显圣真君二郎神、关圣帝、纯阳真人吕祖、财神、喜神、福神、寿星等神像。后面百佛堂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燃灯古佛像、阿弥陀佛、药师、琉璃佛、弥勒佛、观世音、文殊、普贤、日光、月光等各大菩萨。相传,在庙内纳祥、祈福、求财、求喜非常灵验。不仅是善男信女礼佛朝拜的场所,也是陵区一处别致的旅游圣地。
一夜,星月相伴,呼噜震天,直嘈的二郎神君避乱它处。
天未明,旁公路上车来车往,轰隆声不绝。更有早起锻炼之人,在帐外吵吵闹闹,直搅合的冰凉的头颅更加肿大。
起床,其实是从地下爬起。东方朝霞万丈,投射进小树林,形成魅影光斑。
二郎庙开门揖客,进去看看。当日,为观音菩萨的诞辰日,菩萨跟前拜一拜,求得菩萨保佑我平安一世。
真巧了,家中媳妇也是今日生辰,和菩萨同日诞辰,难不成也是菩萨转世而成?
早饭后继续活动,因有扎营在清东陵中的缘故,得以在陵区中简单逛了逛。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米的谷口,俗称龙门口。这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远比昌平十三陵规模大,陵区建设和环境也要强上许多,最可心的是像石牌坊、神道等都没有圈起来收取门票,所以这里实际上真正可游玩的地方非常多,陵寝建筑等也非常雄伟、漂亮。
(2)
今日原计划两处地点,一是青山岭西北侧山巅之上的长城和更高处隐秘在树丛中的一处敌楼,此敌楼为青山岭长城7号敌台(编号为120225352101170031)。另一处则是太平寨一段。
青山岭西北侧高山处的一段长城以前在去青山岭完美楼的时候曾远远地观察过,模模糊糊感觉到远山之上似有两道墙垣,从GE上观察,墙垣还是比较明显的。品味他们曾上去过一次,但未能发现在更高处的山顶上还隐藏着一个敌楼,所以这次特为找这个楼子而去。
从GE上观察,去往这段长城并登高觅楼,可从北车道峪村进沟,然后沿一条山间土路上山,再通过山脊防火道可抵达墙体。但因土路难行,一般的小轿车无法上去。另外就是从青山岭村北侧沟谷中的青山岭寨处沿山沟而上,这也是上次品味他们上山所行之路。
青山岭村所在位置原有青山岭堡,现踪迹皆无。村北侧一东北至西南向沟壑,沟谷北通常州村,狭窄处曾有大口子关,西侧,另一沟谷相连,沟谷中,有小口子关,现仍有墙垣横亘。两沟相夹山梁正脊上前后两个敌楼,南边一个已成石堆(疑似烽燧),北侧则是一完整的敌楼,几乎未受到任何的损毁。沟谷口平台之上,有一石砌青山岭寨,也有小口子堡之称,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95米,东西宽63米。小堡内外已成柿树林,实地难以分辨究竟是城堡墙垣还是坡地田埂,只有在山上向下观察,才有可能分辨出寨堡模样。
车停沟口,向西过小桥后进沟,沟内无水,然石砾遍布,亿万年的水流冲刷搬运而成。
谷内为石的世界,更有面积达数百平米的平展石板,光滑似镜。
沿道而行,局部穿行于灌木丛林,约行2~3公里后至一山坳,抵达墙边。
此段长城皆为石砌,墙体规整、厚重,墙基用大块巨石垒砌,缝隙处皆垫砌填塞小块石头,使得墙体更加稳固结实。墙垣外侧40米左右,另有一道墙体,是为拦马墙。
(3)
墙外,东侧山梁上,一天然双人床。若能以山川为屋,苍天为顶,石榻为床,自然为景,真乃神仙一般的生活了。
留下腿疼脚酸的宝姐在此等候,我们一行五人继续向北侧山顶爬去,石墙自山坳向上200余米即进抵山墙边,再上无墙垣痕迹。
上山之路形迹明显,显为一成熟户外路线,有不少户外组织的路标栓挂在树梢上,指引后来者正确道路。
其余户外组织多是为爬山而至,所以从墙体上山后并不至顶,而是从旁侧右行,向东北方向至九山顶主峰而去,此为天津的最高峰,海拔1078米。
而沿道左行至顶,密林中一残楼,楼内地坪以上全失,此处海拔近900米,难以想象谁会来至这么高峻之处拆楼卸砖。
敌楼南侧不远,一烟墩,此也是我走长城以来所仅见。小型石砌方墩台,中空形成烟道,用于白昼点烟示警之用。
(4)
残楼四壁陡直,唯南侧略有凹槽,借助绳索,众人悉数登上残台。
台上,视野顿时开阔,远山近水皆在眼前。
西北方向,首先是北车道峪长城墙体,绵延向前,一直进抵太平寨山包的东侧陡崖旁。这段长城的东南段已经走过,原计划今日从这里回返后再寻路将北车道峪长城的西北端走走。
再远,黄崖关长城,整旧如新,远远地就能看见横跨泃河的关城和西侧山崖上的城墙。
东南方向,谷地中沃土千顷,一个个美丽的小村庄点缀其间,天津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活动开展的要较北京为好。再远处,波光粼粼处为蓟县于桥水库。
众人在此蹦跶完后,回转下山,再至山坳城墙处。
已来过此处的品位和拐弯,原道下山而返,其余几人继续沿墙而行,从山脊下山
(5)
一路之上,又见多处小型烟墩,皆都立于石墙之上。
此段长城总长不足1.5公里,石砌墙垣,留存状况较好,似早期长城。
(6)
山上,观山下青山岭的完美楼,非常清晰。但印象中,从完美楼往山上观察,仅能模模糊糊见到山坳处的城墙,而其前端行走在山脊之上更多的长城墙垣皆未能发现。
东侧,隔沟相望,山巅上两处小房,非常清楚。两小房后一敌楼残基,为天津最高的方墩台。山脊梁上,有石砌墙垣痕迹。小房处曾去过,但前面的残墙在山上山下皆未能发现。
云天激动之际,挥臂高呼,不曾想一阵风儿过,将帽子吹落至崖边树梢上,费劲半天才得以取回。
从山上观察山脚下的青山岭寨,整体形态一览无余。
沿山脊阳坡而下,仍回至沟谷口处,停车旁。
时间已过三时,再无时间和体力去下一点了,登车回返,这也是回程最早的一次。
车行至北苑路北站地铁口,五点半左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