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拒墙堡至四瓦窑长城记略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20160313 大同拒墙堡至四瓦窑长城记略
(1)
周日,长城活动继续,大同外边长城拒墙堡至四瓦窑对穿。
早起,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满心欢喜。望着眼前脏兮兮乱糟糟的丰镇市区,心情也不受影响。
丰镇原为县,归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管辖,1990年撤县设市,2003年乌兰察布盟设市后,丰镇市归自治区直辖。
拒墙堡为一边长220米的方形城堡,距边墙270米左右。北墙西墙较为完整,东墙存。西北700米为拒墙口,应有关口和关城,现踪迹全无,此地为一低洼通道,北通九墩沟村,行水通行便途,可能因此关口消失。从GE上观察,有一直径26米的圆形残迹,不明就里。
停车,上墙,上午的行程开始,时间不到九点。
停车处,拒墙口村,小村庄。原有紧靠长城土墙建房建院的情况,后都远离长城,盖起瓦房砖院,而墙边的房院则被废弃。
1号敌楼,残损甚巨,仅南墙略存,其余皆塌滑呈坡状。
西侧远望,弥陀山似平地缓缓而起,成为天际线上非常醒目的标志,而长城也随着山坡缓缓而升,逐步爬行,并从山峰北侧腰部而过,将整个主峰留在墙内。
1号敌楼处,一道墙体与拒墙堡西北角楼处相通,与主线长城形成斜线相交,墙体已成低矮土垄状,似耕地中的一条田埂。
(2)
拒墙堡处城墙外第2号墩台,形体巨大,周边是长约60米的矩形御墙(月城),南侧御墙似乎借用长城墙体。
敌楼旁,一便道穿墙而过,为拒墙堡村通往外界的一条道路。
再东南侧,一沟壑将墙体冲毁出一宽60余米的缺口。
过豁口,3号敌楼,虽残,但体型巨大,有大型墩台基础,南侧似有小墩,显见其地位之重要。
再前140米,长城形成一处折角,从折角点,似有墙垣通向拒墙堡。可以分析,以拒墙堡为中心,两翼伸出墙垣,与主线长城围合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类似于瓮城般形状,最宽处1000米。由此看来,拒墙口关口有可能就在2号敌楼旁。
再前,4号敌楼。
墙体多数呈双侧坡状,但局部有不长的竖面,疑似曾有局部的修补加固。
5、6两墩为双墩,成对相守。5号墩位于墙体之上,6号墩位于墙内侧,相距80米,有长方形月城围护,南侧有一洞。
双墩东侧250米,G55二广高速从长城底下穿过,浅挖隧道,通过支撑保护长城墙体和地面基础,而非简单粗暴地挖断长城墙体,当为长城保护的典型。
(3)
跨高速路,前第7号敌楼。过一冲沟,墙内侧第8号敌楼。
墙内侧,多杨树林。墙外,化工厂成行成片,飘散的有毒气体让人难受。
前,9号敌楼。再前,10号敌楼,墙内侧,距墙160米。
再前,树林中一小土包,不知是否是旧墩残留,也有可能是墓葬,旁有一较深的竖洞,疑似盗洞,将其暂编为11号敌楼。对应墙体处,12号敌楼,残损呈土堆状。
再前,第13号敌楼,墙内侧一高压电塔。
(4)
继续前行,204省道剖开长城而过,每天从此经过的煤车撒下一地的煤灰,让两端的墙体变得黑炭一般。
公路缺口处,东侧为14号墩台。
再前,15和16两墩成对,土包馒头状。
间隔300来米,连续的第17号、第18号和第19号墩台,皆为土包馒头状。
20号墩台,墙内侧,距墙20余米,距19号墩台110米。
21和22号为双墩,偏东西方向,相距50米,22号墩在墙内侧。南部一小村,二十一墙村。
再前,23和24号为双墩,偏东西方向,相距50米,24号墩在墙内侧,均较为高大完整,两墩间有便道穿墙而过。
两双墩之间墙体厚重巨大,北侧坡状,南侧竖直,墙面多孔洞凹穴。墙根有洞,墙内顺墙方向开凿有坑巷,可能为近现代所为。
(5)
25号墩,残。
再前,铁路线横亘。向南610米有过水涵洞可钻过(现场未找到),北侧410米上208国道走桥可过。
过铁路后再折返上墙,过26号和27号两墩,其中26号墩高大,27号墩残损呈坡状。
再前,至208国道处,活动结束,时间为中午十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