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遵化口门子村至罗文裕长城记略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20151101 遵化口门子村至罗文裕长城记略
(1)
两日的冀东遵化长城活动来至第二天,仍是对穿,口门子村至罗文裕关口。
罗文峪,又称罗文峪口、罗文谷关,是万里长城上蓟镇长城段的一处重要关隘,位于遵化市正北十公里处,国道112线(遵兴公路)由此通过,是通联关内外的一处重要关口。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罗文峪关,明洪武间(1368—1398年)建。” 相传,隋朝在这里初建关寨时,曾由一位叫罗文的武将镇守,后来此关就用罗文来命名。罗文峪关口狭窄,易守难攻,建有周长逾2里的方形关城。西侧陡直,东侧虽相对平缓,但筑有南北环状城墙,形成双重护卫之态,是有名的长城主城墙和支墙形成的套城。
罗文裕关下辖四寨一营,为秋科峪寨、甘查峪寨、猫儿峪寨、山寨峪寨和罗文裕营,而遵化城旧为罗文谷营,可见此关之重要。
1908年美国著名旅行家W.K.盖洛这样描绘他见到罗文峪时的情景:“在长城骡马口(罗文峪)附近有一个宁静的山村,由于我们沉浸在对中国这独一无二的壮美遗迹景观的过度兴奋之中,以致忘记打听其名称。”(盖洛《中国长城》)
1933年3月上旬,29军奉命防守东起冷口,西至马兰峪一线。在这个防区内,东起依次有冷口,董家口,铁门关,喜峰口,潘家口,龙井关,罗文峪,马兰关等长城关口。侵华日军在喜峰口战役中遭到国民党二十九军将士的顽强抵抗,惨败而归后,转变进攻方向,猛攻喜峰口以西各关隘,而喜峰口以西的罗文峪首当其冲。在3月16日至18日三天,进攻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轮番向以罗文裕为首的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猛攻,但均招致我英勇军队顽强抵抗,最终不得不认栽,败兵撤退。此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装备简陋以冷兵器大刀与凶残日军近身肉搏的场面和精神从此名扬天下,大刀进行曲的创作构思也有受此启迪之意。
早七点半,全队集合,早饭后即行沿112国道向北开行,两车行至罗文裕关口,一车停放口门子村处。
口门子村属承德兴隆县孤山子镇,地处兴隆与遵化交界处,沟谷小关处,一条河溪流淌而下,汇入其下的大河局水库,其再下而般若院水库,再下汇其它河溪而成沙河,穿遵化市区而过,最终流入天津蓟县的于桥水库中。
两地交界处,道路泾渭分明,北侧兴隆路段水泥新筑,而南侧遵化一段,依旧为土石路面,乡村道路建设,各为其属,此为一景,实乃社会的一道醒目伤疤。
道路劈开城墙处,有碎砖,疑筑路曾损毁关城残迹。从GE上看,此地关城方正,周长440米,村道偏东劈开关城南北两墙。
此口也称山寨峪关。
小村,沿坡而建,有石券桥跨溪流,为龙保桥。
沟谷东侧崖壁之上有残敌楼,沿崖壁沟谷奋力攀爬得上。
第1号敌楼,残,断垣残壁,西墙存,东北角柱存,其余各墙多塌毁。
沿墙前行,少了昨日的荆棘灌木,墙体也规整宽厚,大块条石大块岩石垒砌而成,行走起来欢快了许多。
沟谷西侧,残墙沿山脊快速上升,直抵一处陡崖跟前。
行不远,第2号敌楼残基。
(2)
继续前行,墙体规格提升,有砖砌垛墙。
小山包上,墙体内侧有石堆一处,疑似烽火台,编为3号。
略下后至对面小山包,第4号敌楼残迹。
长城在彩色树丛中穿行,墙色互为补充,共同造就了一番美景。
再前,5号敌楼,残毁,西南角存。
(3)
一段景观最为精致的线段,让人流连忘返。
石墙,白灰勾缝,阳光下熠熠生辉;枯草、彩叶、古墙,妆点河山。
(4)
美景再佳,仍需赶路,念念不舍地离去,继续向前攀升。
长城缓缓向上,直至接抵于一处小断崖之下。
至断崖下,收拾好东西,打起万分精神,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心惊胆战。
断崖上,老吴已至,让过我后,其蹭蹭几下已飘然而下。
再向上行,宝姐至,今日可算是咬紧老吴了,把后面的人再拉下一大截。
向上,至顶,后程一览无余,逐级而下,再无大坡陡崖要爬。
开始下坡,开始下高台阶,可真是高台阶,一米多一个,连续数十个。拐弯等大队多淤塞在此,正一级一歇地往上爬,而两向下的年轻人则是一级一级连续跳跃式地蹦了下去。唉,年轻真好。
鞍部处,有多处单人掩体,显为士兵作战之用。经分析认为有可能是八十多年前,长城抗战时期阻击小日本鬼子时候所筑,在后面还曾见有用石块、碎砖等修筑的单人作战掩体,更说明其为近现代所为。
经过长长的一段路程,再遇一敌楼,6号,残基一处。
(5)
再上一小山包,尖顶处有石条台基,周围城墙环绕成半圆形,金黄色的树叶铺满地,倒是一处观景指挥之佳所,也许古代此为祭拜之所?编订为第7号墩台。
向下,再行若干个高大台阶,复上对面小山包,抵第8号敌楼处。
第8号敌楼,残,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正中,南北侧为4箭窗形。横券顶三通廊通廊结构,北侧通廊完整,中部和南侧通廊塌垮。残楼南侧山坡上,岩石裸露,呈阶梯状,疑似开山采石建长城后留下的痕迹。
过此楼,一路下行,直扑山下一沟谷。半道,一疑似墩台,9号。再前,10号敌楼残基。
近沟谷处,坡陡,最下一段城墙塌滑不见踪影。此处为猫峪(猫儿屿寨),小口关处,现有废弃尾矿坝堆积痕迹。
下沟,至对面山坡向上,墙体向东一段后,折向南方,转折处,11号敌楼残基。
(6)
上行至顶,12号敌楼残基,再前,13和14号敌楼残基。
14号敌楼往后开始逐渐下行。
(7)
过14楼不远,前一体量较大的残楼,15号。
第15号敌楼,3*4规制,残。门洞位于东西两侧,门洞南侧1箭窗,北侧2箭窗,敌楼南北两侧各3箭窗。敌楼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顶全塌,南墙和西墙相对完整。
墙体继续向前延伸,至陡崖边,沿崖顶向南。一疑似敌楼残迹,16号。墙外(东侧)陡壁悬崖,其下为沟谷地带;墙内(西侧)坡缓地平,耕地果林漫至墙垣。
站立崖边,顿觉头晕眼花,赶紧下来,坡地上向下行走。
崖边,密林包裹中一土墩台,17号,东壁与崖壁面齐平,险峻异常。
再前,下至沟底,至罗文裕关口,完成长城穿越,时间正好两点。东侧山上,环状双重边墙,游客不少。10分钟后,小队墙友归齐,登车返程。
另,侯家寨上高速后,路北侧坡上发现一石砌墩台,并有小段城墙,不知何物。
附,几张罗文裕长城老照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