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蟠龙山至金山岭长城记略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20150722 蟠龙山至金山岭长城记略
(1)
密云古北口东侧蟠龙山长城的行走已经计划了许久,原本计划是在上一个周六进行,可迷迷糊糊仍在睡梦中的我被闹铃叫醒的时候,外面正在哗哗地下着雨,爬将起来在屋中溜达了十数圈,仍是阴雨不停,只得打消出去的念头而将行程改在了周天。然周天早上再次早早醒来的时候,大雨仍是不期而至,再次让我的计划泡汤。而周六周天皆奇怪,雨水仅在早上从天而降,待到白天的时候,完全是晴天一个,让我唏嘘不已,痛感时间流逝,而自己窝在家中不能爬山登墙。
周中,实在仍耐不住,决定密云古北口再行一趟,完成计划中的蟠龙山长城穿越。
古北口东西两侧,东低西高,长城盘旋在低岭上叫蟠龙,长城横亘在高山上叫卧虎,盘龙卧虎,不单对仗工整而且形象分明,一动一静,为雄关添彩,为古道护卫。
古北口地处通衢大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关城多重。古北口关的东面叫河东,为蟠龙山,关西叫河西,为卧虎山,故此古北口关也有名“虎北口”,可能逐渐叫成了“古北口”。另有一种说法,因此地前后两重关,南为“东南关”,为主要的关城,周遭关城两重,也称“古关”。北为“潮河关”,有水旱两门,旱门位于潮河东侧,现国道处,又称“铁门关”,而水关可能位于姊妹楼附近,今踪迹难觅。古关和北关合称起来就成了“古北口”。
古北口东侧山岭低矮平缓,宜攻难守,据说戚继光在重修古北口长城的时候,汲取前朝长城不坚而被蒙古俺答部突破的教训,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筑高墙深垒,故此蟠龙山长城虽则筑于低岭小丘之上,但因长城修筑的敦实厚重,且周边耕地果园相伴、茂草密树相拥,而更具一种旷野奔放的味道,而致使名声远播。
清晨五点来钟,离家而出,虽是晨曦初现,但外面讨生活的人们已经很多了,人来车往各奔东西。
西坝河赶第一班去往密云的980快车,仍是满车乘客,只是这次能在前门车蹬处寻一站立之所,能靠能扶,甚觉满意。
一路顺畅,七点已经在密云街头等下一班开往古北口的密25路班车了。很快班车开来,再晃悠了六十来公里,八点半的时候到了古北口。
古北口古街仍是清寂,穿村而过并在乡民的指引下首先来至“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处,此处有石碑两个,其一为“密云县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由密云县人民政府2000年9月28日公布,密云县文化文物局2001年4月立。另一为“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修复碑记”,其上记载: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冀晋纵队等部在古北口保卫战中歼敌一千五百余人,取得胜利。战后,古北口车站铁路工人提议为战斗牺牲的一百多名烈士修建“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碑身正面由冀晋纵队司令员赵尔陆手书“河山永在”,碑座四周镌刻着战斗中牺牲的性命、籍贯、年龄。因年久碑体水泥脱落,岌岌可危,为谨记该战斗功绩,教育后人,经密云政协九届二中全会提案,密云县人民政府拨款,密云县文化文物局文物管理所设计方案,古北口镇政府施工,于二零零一年对此碑进行了修复。古北口镇人民政府 二零零一年五月
另在其南侧,隔沟相望处有一黑色大理石镶面的“古北口保卫战阵亡烈士之墓”,显见也是近期经过了修复,碑后大字“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七日立”。碑前两块石碑,其一为北京市密云县普查登记文物
另一块汉白玉碑是:全国烈士纪念设施普查登记单位
应该讲近几年来全国民政系统在清理梳理登记修复烈士纪念设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迁建规整了许多小型、无名、残破的墓地墓碑等,北京近郊也有很多村镇将零散的小型烈士墓迁建在中心村镇、主要道路旁,重新竖碑立牌,开展设施建设,教育后人,以慰逝者。
古北口也是1933年爆发的长城抗战的一处主战场,国军将领关麟征就是在这一战中在争夺蟠龙山将军楼的战斗中负伤的。战役结束后国民政府和当地老百姓收敛阵亡将士遗体三百六十余具,合葬于长城脚下,并建“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让英烈们的忠魂如长城般永存。只是不知道这个安葬国民党抗战英烈们的公墓位于何处,想象中在前几十年中这样的纪念设施多难以受到重视和修缮,现今情况应当有极大的转变。另外,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将80处文物史迹、纪念馆园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目录,这也标志着国家对其的重视。
先烈缅怀完后,沿一条机耕水泥道往北行,穿过农地,跨过一道小沟谷,前面草密树茂中一道土墙垣横亘,长城到了。
此段长城残破颓败,几不成形,两侧墙砖皆被扒光,墙芯塌圮,成土垄一条。残砖碎瓦遍布,荆棘藤蔓茂盛,虽残但仍顽强地延续着生命。
残墙今作界墙,界分北京密云和河北滦平。
沿墙西下,可至铁门关,在101国道旁,仍存关墙残段。本来设想沿墙走走,往下看看古关雄姿,哪成想墙体周遭皆灌木丛生,树刺极多,根本无法落脚,只好作罢。GE上观察,前端在一处城墙分叉处有一敌楼残基,因未能近前观察,暂不将其编号记录。
寻一草稀树少之处,登墙观望,前见西部远端卧虎山隐没于薄雾之间,坡陡顶平,雄壮异常,长城蜿蜒盘旋其上,为景色添光增彩。
墙上无法行走,只得下沟沿道而行,长城就在近侧山坡之上,高墙立壁,威武雄浑。
部分墙垣处,外侧城砖仍存,只是年长日久,墙砖墙芯多有分离,形成空鼓,形势岌岌可危,残砖有整体垮塌之虞。
(2)
向东,茂林中隐现一敌楼残基,编为第1号敌楼。
登墙处,长城向南折拐一九十度直角,转角处有疑似敌楼残迹,2号。
而后的第3号和第4号敌楼皆为残基残迹,乱石碎土一堆,3号敌楼残迹处有巨型条石多方。
自此,墙体多仍成型,局部墙砖和顶砖可见,部分地段可行走。
过4号敌楼,一段墙体外侧,呈内凹弧线之势,外皮墙砖多层,最外层已被剥去,内层完整,青砖白灰,形成了极佳的视觉效果,衬以周边的黄土绿树,有种清新悦目之感,让人生怜。
(3)
第5号敌楼,残迹一处。
再前,墙体被开出豁口一处。照情形看是应为近现代所为,然此地即非南来北往通勤上工之途,也无架线通渠之利,为何要在此开一个正正规规的缺口还真是闹不明白。
过豁口,城墙再次折一近似直角弯,但很快又转向东南方向。
上一小山顶,山顶,第6号敌楼残迹。
前行,第7号敌楼残迹。
继续前行,逐渐升高,但坡度较缓,局部地段墙体较高,花墙绿黛。
蹬一小高点,第8号敌楼残基,条石楼基,石块楼芯。
前一小垭口,有小道南向下山,旁立一牌,上书“游客须知
山中尚未见有游客,也见不到工作人员,为避免麻烦,加速通过此地。
其实,顺其道旁还有一条石垄残墙,一直能延续到古北口镇中药王庙处,待以后有机会再走走吧。
(4)
一路上,标满了红色的小圆形,不知是为什么目的,如若仅仅是一般的指路并不需要标注如此之多、如此认真。后面在绕行部队封闭控制的那一段长城时,山中小道、沟谷密丛中也一直不断有红点指引,一直延续到金山岭长城上,而且在岔道、不好走的地方还标示有箭头和叉叉。
继续上升至顶,视野顿时开阔,前一山坳,不深,而对面山脊上横排成岭,四五个敌楼,已逐渐趋于有型趋于完整。
山顶处,第9号敌楼残基,两眼只顾前望观景,哪顾得上脚底下破损残破的楼基呀。
略下,第10号敌楼残基,基础犹存,敌楼无踪。敌楼南侧有一上兵道。据说在旁还有长城戍边将士埋锅造饭的古窑。
过10号敌楼,长城向北折。
(5)
下行不远至垭口,复上,抵第11号敌楼残基处,敌楼北侧一券洞式上兵道。
凉风徐徐,汗消心静,此地正当休息处。
前后不见人影,袒胸露背,放松自我。
对面山梁上,一字排开,五处敌楼。
继续前行,向上,第12号敌楼残基。
过12号敌楼,上行不远,下一小山坳,复上后抵达第13号敌楼残基。
过13号敌楼,长城掉头转向,向南偏东方向而去。山头顶端,第14号敌楼。敌楼前花石奠基垒砌起来的一段墙体煞是精美,荒郊野岭之处乍现精致建筑,自有一种顾影自怜之感。
第14号敌楼,3*3规制,残,顶几乎全失,西北角略剩残部。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侧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横券顶三通廊结构,与东西两侧箭窗门洞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于南北两侧三箭窗对应。楼内地坪高度一圈腰线,磨砖成半圆形镶嵌。敌楼北侧一避雷针。
敌楼西侧一券门式上兵道。
(6)
跨15号敌楼,直奔16号敌楼而去。16号敌楼前,一段墙体外侧有成排的滚石孔穴。
16号敌楼处,长城再次弯折成90度,向东偏北方向延伸。
第16号敌楼,基本完整,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侧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部结构独特,为我行走长城以来所仅见。楼内回字形结构。中厅八边形结构,穹窿顶,东西南北四边各一券洞,东西两侧券洞与门洞对应。回廊西南角内侧有蹬道上顶。顶层雉堞尽失,穹顶正中塌失。敌楼顶端角钢围箍两圈,北侧一避雷针。
第16号敌楼也有“八卦回廊将军楼”之称,不过一个八边形内厅与八卦似乎并不搭界。
从11号敌楼至16号敌楼,长城形成一个倒“u”字形,从16号楼往下,长城偏折向东。
登顶观望,远远地似乎有人亦在墙上行走,甚觉亲切,用相机拍摄一张,放大观之,似一女士,登时心跳加快,莫名兴奋。
前望,浅丘纵深发展,长城几乎没有多大的上下,只是在山脊上左右盘旋,逐渐向远方延伸而去。
向西回望,雾霭中,卧虎山似平地上拔地而起般,形态有日本富士山的味道。
过16号敌楼,墙下有道,估计墙体前端有断崖陡坎,遂下墙行走。
果真半山腰处,城墙遇陡崖断坎,一处敌楼残基,为17号。
山坳处,第18号敌楼残基。
当时行色匆匆并未留意观察,待走出很远后回望才发现垭口处敌楼残基下内侧有券洞,此处应为一个小关口,后在GE上发现,关口内侧有一圆弧形的石墙残迹,似关城一般,而且有人在此挂照片,标注为“北齐长城遗址?”。明长城多数是在北齐长城旧址上重修重建,而在修筑过程中再次根据地形地貌和人力设施等要素,对北齐长城进行了重新规划,能用则用,需改则改,这样就行成了在明长城的周围有一些北齐长城的残迹情况。
(7)
过垭口关口向上,第19号敌楼残基。
继续向上至顶,第20号敌楼残基,除楼基外,东南角残迹仍顽强挺立。而南侧楼基处有门洞,如15号敌楼一般。
前,21号敌楼残基,长城左右环抱,然怀中明珠已失。
一段城墙似经过了修整,外砖内砖花石,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
再前,又一垭口,当间22号敌楼,一对中外合璧的夫妇,带三个岁数相差很小的孩子,夫妻俩自顾自地登墙游玩,年岁不大的姥姥姥爷则照看着三个淘气闹哄哄的孩童。
第22号敌楼,基本完整,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侧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部三横券顶通廊结构,东西向通廊分别与门洞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对开四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四箭窗对应。敌楼东南角、东西角和东侧北端塌失,顶层雉堞尽失,北侧一避雷针。
22号敌楼前有步道下山。
过22号敌楼向上至顶,第23号敌楼残基。
继续前行,第24号敌楼残基。
向长城外侧眺望,远处似有两个烽燧土墩,连成一线,可用于传递敌情。
(8)
前面不远,似到号称的24眼楼,蟠龙山长城段尽头将至。
山坳处,第25号敌楼残基。
上行,第26号敌楼残基,与15和20号敌楼一样,南侧楼基部分有一券洞,已塌失填毁。
后面远远地,小姑娘欢快地在城墙上蹦跳,还不时用手机拍摄几张。
向上,山腰处,一扁楼。
第27号敌楼,基本完整,2*5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1箭窗,南侧2箭窗(另有3个箭窗未开通,形成暗窗),北侧5箭窗。敌楼内部二横券顶通廊结构,东西向通廊分别与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开五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五箭窗对应。南北两侧箭窗间有“T”形凹槽,似曾嵌入木柱。敌楼西门洞顶塌失,顶层雉堞多失,顶环一圈钢棍以作避雷之用。敌楼经过修补,沧桑感顿失。
敌楼东部一上兵道。
向上,第28号敌楼。
第28号敌楼,基本完整,4*4规制。三门洞,东侧门洞居中,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端下部各一小箭孔。西侧门洞位于南端,北端3箭窗,中部和北端下部各一小箭孔。南北两侧各4箭窗,中部和东西两端下部各一小箭孔。南侧楼基正中一门洞,形成上下双层格局。敌楼内部三横券顶通廊结构,中部通廊向南开三券洞,向北开四券洞。敌楼顶层雉堞失,东侧墙体塌毁,北侧一避雷针。
东部,一上兵道。
再前,第29号敌楼残基。
(9)
向前,山坳处,第30号敌楼。
第30号敌楼,基本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部三横券顶通廊结构,中部通廊较宽,通廊间南北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南侧通廊东端顶开天窗。敌楼上部砖体酥碎、裂隙遍布,顶层雉堞残。顶部两圈角钢围箍,北侧一避雷针。
敌楼西侧墙体根部开券洞一处,显见此处为一小关口。
敌楼东侧一券洞上兵道。
再前,第31号敌楼残基。
过31号敌楼向下,一券洞上兵道,残。
小垭口向上,抵32号敌楼。
第32号敌楼,双层,号称24眼楼,实为3*3*2规制,门洞位于南侧下层正中。敌楼应为双层平顶,木柱支护。敌楼现仅南侧和西侧墙体完整,东侧和北侧塌圮,仅余残根。残余南墙和西墙内侧用大型矩形钢管支护,外侧三圈钢条围箍,顶一圈钢条用于避雷。东南角一圆柱形建筑,疑似战争年代修筑的小型碉堡或岗哨楼。
小姑娘追上来了,原来是一外国女孩,挂鼻环,不会中文。
再前,最后一处敌楼编号33,门洞封闭,前面就是军事禁区了。一眼望去,前面还有成串的敌楼和保存尚好的城墙。这也难怪,长城的损毁除了因为岁月和自然的因素外,更多更大的是近现代人为的破坏,拆砖取石而去筑路建房、垒田修院,而圈围在部队范围内的长城则因祸得福,避免了这段人为的摧残。
(10)
墙外,有明显小道,标示齐备,沿道而下,向金山岭方向前进。
我原来的计划是走完蟠龙山长城后绕行去金山岭,然后寻一处地方向南下撤,去看看那一段北齐长城,最后下到沿汤河的马北公路(14号乡道)上,坐密51或密53回密云,再转980回城里。
途中,常能观察到旁边山上的长城,总体保存现状不错,关口、障墙、24眼楼多多,敌楼密织,还有5*5的大型敌楼哇。
唉,可惜了,不能近前感受一番,我数了一下,共有19个敌楼位于军事禁区中。
有一处“炮子口”关,西侧有一段前伸五十米的小支线长城,端头就是5*5敌楼,而东侧在墙外的顶端有一处墩台残迹,不知是哨楼还是烽燧。
途中遇一对外国人,一中国向导陪同,还有一位当地大姐陪同,估计应该是住在大姐家。
过麻地村,青云农家院,有指示牌,金山岭方向和古北口方向。
沿沟向金山岭方向爬升,在快喘不上气的时候正好来至长城下。
(11)
沿道上来碰上的第一处敌楼尚在军事禁区内,第二个敌楼就属于金山岭景区了,但无路可上无洞可钻,只能在墙外继续前行,待到第三处敌楼时,有门可进。
此处似为春桃口,门外有金山岭长城导览图,其上对金山岭长城的简介为: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距北京130公里、承德80公里、木兰围场坝上草原280公里,系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1567-1582年)主持修筑,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金山岭长城西起龙峪口。东至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大小关隘5处,敌楼67座,烽燧3座。具有视野开阔,敌楼密集,景观奇特,建筑艺术精美,军事防御体系健全等特点。拦马墙、障墙、麒麟影壁墙、文字砖墙、将军楼防御体系等在万里长城中绝无仅有,堪称万里长城的巅峰之作,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这里所说的龙峪口,就是那处“炮子口”。
此门开放时间8:30-17:00(旺季),9:30-15:30(淡季)。
从外侧门进去,再从内侧门登墙上楼,内侧门对面一处影壁。一大姐将我拦下,要求买票。
拿出证件,连唬带骗,最后给了10元钱让大姐买水喝,赶紧通过。
金山岭长城前后共来过三次,本次就想借道而过,从南侧下山。但这次来还是发现了一些变化,首先是局部地段又经过了修整,以前似乎有好几处可以从北侧下山的地方都因为墙体整修变高而下不去了,这才有了设门查验门票的可能。另外就是在敌楼内增加了一些简介牌。
(12)
非周末,金山岭长城上游人很少。
快速前行,至将军楼处,向周万萍老师打听向南下撤的道路,告知前面沙岭口有口可出,只是平时锁门,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有钥匙,闻听此言我心暗暗叫苦。
从GE上看,向南的山道似乎多条,惜现今因为墙垣高筑而无法出去。
在沙岭口,不出所料城门紧闭,附近无工作人员。
无奈,只得从此处向北开的城门出去,一路下行至景区大门。
此刻唯一方式就是寻车去往古北口,另外听人讲还有景区的免费摆渡车载客去往京承高速服务区,那里再转车回北京。
出大门口有当地人的小车,但未加理会。至停车场处,才知每天定点几趟免费摆渡车,最晚一班三点已经开出,从服务区有滦平开往望京地铁西站的公交车。
此时,我似乎有陷入绝境之虞,五六公里路程虽并不放在眼中,但难保还有公交载我回家。
万般无奈,正准备放声大哭,有微型小轿车至前,讲好价钱,20元将我拉至服务区。
该小型轿车,据说上不了车牌,上不得高速,但能在国道上开行,据司机讲,曾见过有一队的老者,组成车队,从北向南数月间玩转大半个中国。
服务区,等车一会,一辆滦平至地铁望京西站的通勤公交驶来,载我回京。
此通勤班车末班车时间为4:30,至服务区约五点左右。此车需交现金13元,另刷卡9.5元,比较麻烦。
一路顺畅,太阳未落之前赶回了北京城区,结束了今天的长城活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