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白家口长城和大龙门堡记略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2015年3月28日 虫虫长城队 白家口长城和大龙门堡记略
(1)
白家口长城,一小段真真切切让人难忘的长城行程。
三周前虫虫就曾组织过一次河北涿鹿白家口长城的活动,一车兴高采烈的墙友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被一处交警检查站拦下,不允许上山游玩,并被警惕性极高的警察开警车递送出境。没有办法只得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去往门头沟的沿河口沿河城游玩,成了大巴一日游。当时分析认为正值两会期间,又在山林防火期间,且距军事敏感区相对较近,所以检查较严,看管较密。三周之后,领队再次发出召集令,并做了比较精心的准备,以求能一战成功。
从活动的介绍中,在涿鹿县白家口一带的这一段长城上共有6座敌楼,因敌楼匾上文字为龙字号,亦称龙字台长城。6座敌楼有4座在海拔1100米的山脊上,从东向西为龙字一号台至四号台,有城墙相连。五号、六号台在山下谷底扼守山口和水关。6座敌楼中1、2两座敌楼两侧楼门上均有台匾,也就是双匾,成为一大特色,目前保存完好。五号台是单匾,尚存。三号(双匾)、四号、六号台匾已失……。
一路大巴行驶顺畅,沿途的景观也让人赏心悦目,隔着玻璃窗顺手拍摄的部分照片汇集在最后,此处暂且不表。
车行中,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清空万里,一幅绝美的景色,大家的心情也如这美好的天气一般。在九点多钟,接近目的地的时候,天空中似乎漂浮来大量的尘埃,遮天蔽日般,碧空中似乎也淡淡地抹上了一层灰白色,据说这些西来的尘埃最终都飘浮至北京城区,并逐渐聚集成大颗粒的粉尘,各自钻入人类的肺部中安营扎寨。
白家口长城最方便的行程是在下高速沿241省道前行中,停靠在一处小村镇,从这里沿一条水泥铺设的乡间简易公路步行三公里在左右至白家口村。但因在路口有交警检查站,为避免拦截,这次选择在岔道前面一公里多的一处拐弯停车,全体人员就地下车,择路上坡,钻过G95高速公路的一处高架桥,沿山沟进山,半途上水泥村道后,觉得大功告,遂欢天喜地沿公路欢快前行。
途中,田野之上巨型卵石遍布,其间一大型石磨石碾遗弃荒野,不远的地方似有一小村曰水磨,不知是否因此而得名。
上公路后行进畅快,正高兴间忽见前队两名队友回返,并举手示意后面的队伍停下,心中顿时冰凉了下来,难不成再出幺蛾子?
果然,回返的队友称,前面白家口村有村民执勤,不许上山。见此情景,大家赶紧回退,寻得一处山沟赶紧往里钻,并逐渐地爬上了山梁,沿山脊继续上行,穿过密集的灌木林,呼哧带喘地上到山腰处的一处平台上。
透过松柏之间的间隙,可以看见山下沟谷处,一敌楼据守水关处,此为龙字六号台。此楼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箭窗间下部各一小箭孔。顶层雉堞失,顶角部多失,且中部塌毁出一窟窿。比较有特点的就是敌楼外侧自门肩石起一圈石条联通箭窗肩部形成石条腰线,好似一道石箍将敌楼紧紧围合起来,四角部皆竖方形石条,以固其身。
正在尽情欣赏之间,忽然发现敌楼旁的公路上停放一辆警车,虽不见有警察在周围走动,但荒郊之间,有警车执勤,想必也不会是来踏青寻幽的。
前望山巅处,龙字四号台,4*4大型敌楼,敦厚雄壮,傲视群峰,似正在挥手,向我等发出邀请。
心中总觉有些不妙,唯有赶紧继续向上攀爬,想着再有天大的事情,爬完山逛完楼再说。
有手台发出声音,deardon等人诡计多端,已钻沟越涧,甩开村民围堵,爬上了五号台,但已发现有警车追了上来,看来前行行将泡汤。
行不远,见前面的队友掉头回返,差异间,忙问是不是前面有执勤人员相拦?队友指指我们身后,可不是嘛,好几个老乡和警察已经赶了上来,大声吆喝大家回返下山。
无奈呀,只得下撤,未顺原道而回,而是从山脊向东侧下到龙字五号台和六号台所在的沟谷一侧,也为的是能在灰溜溜地回家前能瞧一瞧就横在眼前的几个敌楼。
(2)
五号台和六号台之间,一道石梁,似石屏般横亘在山谷间,硬生生地将河谷溪流挤出一个180度的回头湾,形成陡谷窄涧,只此一处哨亭敌楼,当可抵来敌之千军万马。
龙字五号台,4*4规制,回字形方厅平顶结构,完整,且有台匾完好,顶层雉堞失,南北两侧各2出水龙嘴。箭窗间下部射孔外圈为岩石雕凿而成,窗肩和门肩处一圈石条围裹,四边棱处皆有竖向石条砌筑。
虽被赶下了上,但总算远观了三处敌楼,比三周前略有收获,故此还是可以挥举双手,似英雄凯旋般地离开这处伤心地。
从别人发的照片可见,这里敌楼的许多石件上都有花饰雕凿,景美之极,情趣盎然。
回返途中,见一土包,顶部似有石块垒砌之迹,不知是否是处烽燧?
小河流淌,清澈见底,溪流南侧,一处夯土砌筑的小堡,堡墙已塌毁成坡陇状,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30米,残高1-1.5米,未能找到有关介绍。
根据虫虫领队的应急预案,全队人马沿241省道向南10公里,奔赴大龙门堡。
途中,远远望见山巅之上几个敌楼,为蔡树庵长城之所在,不知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去那里看看。
(3)
大龙门堡旁241省道,两山挟持的一段高山峡谷的出口处,网上资料辑录在此:
大龙门城堡位于涞水县小西河南岸, 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为长城关口、明代内长城上的重要城堡之一,大部分保存完好。城平面呈方形, 有东西二门,城南以山为障,西、北、东以大条石和青砖砌筑,多以条石,青砖垒砌,高约5-8 米,宽4米,上筑战台和垛口,周长4华里,十分坚固。西门原有"镇宣威武"门额(已毁),东门上有"屏翰都寿"四字扁额。城内原有衙门、校场、演武厅、军库、钟楼、寺届等建筑。设把总驻守,下辖关隘12座。大龙门城内发现有隆庆二年(1568年)七言绝句诗碑和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重修二圣祠记”等史料,其中提到大量戍边将士名字。
据《水经注》记载,这里在唐、宋以前叫“圣人城”,曾是中原与塞外的要塞重镇,屡经战乱。明代将其作为军事重地重新修建,从嘉靖年间开始,由“钦依大龙门守口总指挥使把总官钦”戍守,清代沿袭明制,一直到光绪时才废止。
大龙门堡在明、清各朝均被视为军事要隘,尤以明代为甚,据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 1620年重修"二圣祠记"载:"石门虽据有危峰绝壁之险,然其宣云去胡落仅数十舍"(古代行军每30里为一舍)意思是说这里虽有一人守隘,却有万夫当关之险,但距元朝贵族残余势力所处之地较近。驻守此隘,事关京都安全,为此,明朝曾多次派要职官员来此视察关防和督筑城垣,仅万历年间,就有巡抚保定副都御史内江阴世卿,都御史兵部待郎贾三进两次视察,隆庆、万历、崇祯等朝相继更迭,从无中断,在此驻守的把总有刘登洲、张文明等五十多名,皆为武进土出身。在城西北龙门峡内建有绊马索数道(遗址可录)及边城三道(即三重防线)。城北隔河相望,对面的山名为明阳山,在山上建有炮台两处,遗址可见,这些外围设施和城堡遥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技能。
自辽、金代筑城起,此处始有人烟,多为驻军将士及随军家眷,后繁衍发展成村,村民多为镇边将士之后裔,现有村民九十余户300余人,仍然承传着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较有代表性的有: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龙门灯会","煸灯"活动,及每年七月十五晚上的"放河灯"。古村内,部分古宅保存尚好,青砖、刻瓦、石柱、山门等随处可见,千年古槐尚存有三棵,上千斤条石及石碑散落在家户之中。
大龙门城堡是明长城“内边”上的重要关隘,此地三峰品立,形势如门,原是京都通塞外的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有“疆域咽喉”之称。在金华山北侧的蔡树庵长城,长约2公里,蜿蜒于丛山峻岭之脊,仰而视之,犹如一条银色的长龙由南向北腾飞而去,非常雄伟壮观。伫立敌楼楼顶,极目远眺,塞北起伏奔腾的群山和剪子梁上的积雪尽收眼底,令人顿生豪迈之感。大龙门城堡西北一华里的龙门峡,峡谷两侧群峰竞秀,断崖绝壁高耸入云,谷中清泉溪流激浪奔腾,景色尤为壮丽。峡谷两侧峭壁上的题词题字刻字多达20余处,都是明、清时驻守关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迹,其中以“万仞天关”、“千峰拱立”最为醒目,字高2.7米。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描述关山险要雄伟,以振军威,多用于楷书写成,字迹遒劲浑厚,笔力顿挫沉雄,各具风格。另一类则是描述这里山河秀丽俊美,以激发将士和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一类多用行书、草书写成,运笔潇洒自如,是难得的珍品。题书者有明代万历年间都御史兵部侍郎贾三进,万历武进士钦依大龙门把总指挥都门何继文,总兵吕志远、王世兴等。经专家考证,这里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被誉为“文化长廊”,这些刻字为研究明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看介绍挺不错的,既然长城爬不成了,古城堡中一游也算是一种弥补吧。
河溪峡谷之地,多建起小型景点、民俗旅游之地。而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景点则组成了一个松散状的、联盟状的、主题状的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据介绍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始建于2006年9月,地跨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和涞源县,面积953.95平方公里,由周口店、石花洞、十渡、百花山——白草畔、上方山——云居寺、圣莲山和野三坡、白石山八大园区组成,是全球首都城市第一家世界地质公园。公园拥有漫长的地质演化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辉映。又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有造化天成的雄峰峻岭,是中国北方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有神奇迷人的地下宫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群;是燕山运动的命名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拒马河、大石河穿园而过,是和谐宜居的自然乐园。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集科研科普、生态体验、宗教朝觐、人文追踪、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珠链状、网络型、综合性的地质公园,将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而其中的野三坡景区又是由七八个更小一些的景区园区所组成。据介绍,野三坡园区位于河北省涞水县西北部,与北京市房山区接壤,处京西南黄金旅游线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公园总面积334.8平方公里,其中含百里峡构造——冲蚀嶂谷景区、龙门天关花岗岩断裂构造峡谷景区、佛洞塔——鱼骨洞构造岩溶洞泉景区等三个主景区。野三坡处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汇处,雄踞于紫荆关深断裂带北端之上,多起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造就了野三坡独具特色、景观宏伟、类型齐全、典型稀有的地质遗迹,浓缩了华北30亿年以来地质构造演化史,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地质教科书,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已成为地质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的理想基地。
而龙门天关花岗岩断裂构造峡谷景区的介绍是:龙门天关位于地质公园西北部,是京都通往塞外的重要关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留下了大量人文历史遗迹。这里地质遗迹独特,有距今1.18亿年-0.918亿年形成的花岗岩组成的巨大断层峡谷,断崖绝壁,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上面有著名的摩崖石刻,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石刻,被誉为“自然文化长廊”。上天沟主峰1099米,有九道瀑布和十八湾清潭,美丽风光似“天庭胜景”。峡谷中奇峰林立,雄伟壮观,花岗岩地貌景观壮美、奇特,有龟身蛇头的“玄武”,有“鱼鳞石”、“千层岩”······等等,瀑布如玉龙飞舞,银花飞溅,形成多台阶跌水景观。瀑布清流给峡谷带来无限生机。
(4)
因为是沿道旁河南下,所以在大龙门堡中所见的第一处门洞认为是北门,后回家查阅地图才知小西河在此一段连续拐弯,正好呈东西向,所以所见的城门应为西门。西门为通衡之要冲,门外古道依旧,光溜溜的石板石块记载了岁月流逝。
大龙门堡西侧不远,山高壁陡,有大龙门口关隘,资料上讲还有遗迹可寻,只是最后行程匆匆,未能如愿。
西门外一山涧,高墙横跨,根底留一方孔行水。
大龙门堡城垣根基皆巨型石条垒砌,雄伟壮观,现部分地段因坡体基础失稳而垮塌,并有危石悬石和裂隙伴生,情形不容乐观。
(5)
(6)
堡墙一直往山上延伸,直至顶部附近的陡峻处。
山顶南侧,陡壁千仞,险峻异常,站立此处,风吹身动,虽有神仙附体渐入仙境之味,但两腿的哆嗦和内心的恐惧还是很快将我拉回现实。
观山脚下,大龙门村静卧山脚,一条主街南北延伸,南墙一小段已成土陇状,自东南角直抵山根悬崖峭壁之下。再远为北龙门村,不解的是此村应在龙门峡口的东侧偏南方位,可为何取名北龙门村呢?
上山之初未能先到东门一观,所以下山时就寻道向东而行,在草丛灌木中钻爬,循一条羊道艰难而下抵达堡城内。
路遇一只小松鼠,看来这里的生态环境还真是不错。
(7)
东门门额上有巨石匾额,为“屏翰都寿”,惜门前仰望不清。此匾额上款为“明万历十年十月吉旦”,下款为“巡抚保定副都御史内江阴世卿、巡按直隶御史归安顾尔行、总理紫荆按察史三河曹子登、镇守保定总兵都督太原白福、分守马水参将金台刘允庆、直隶保定府管关通判高凌杨守介立”。有资料记,“屏翰”一词有来历,一是《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以“屏翰”比喻国家重臣;二是屏障辅翼,《明史·张翀传》:“国家所恃为屏翰者,边镇也。”
穿古堡在向西行,过西门后来至小西河畔,这里真是一处风光旖旎之地。溪水潺流,轻声入耳,哀草枯黄,巨石趴卧。两岸陡岩壁立,山雄水静,抬头方见蓝天成条白云飘浮,低头可观清溪碧绿芦苇金黄。在这里如若寻得一块暖洋洋的石块躺卧,听小溪流淌,感清风微拂,享暖阳倾洒,悟人生真谛,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呀。
(8)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大批的摩崖题记,将这条美丽的沟谷点缀的更加绚丽多彩,魅力无穷。
非常诧异的是这里天生佳境,领队竟未将大伙领至此处,让大家失去了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唉,又该听闻退钱之声了。
(9)
时间无多,前后皆不见其它队友,只能匆匆而行,连跑带颠。沟谷处还有一片竖立今人所题刻的石碑,构成了一处文化书艺长廊。
(10)
(11)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