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走开,快乐回来

标签:
绘本家庭教育儿童育儿 |
分类: 早期阅读专栏 |
如果让我用一本绘本形象地展现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明显区别,《我的宠物是怪兽》是最适合的范例之一。
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小春的男孩,看到小伙伴们都在夸耀自己的宠物,而自己家的小狗并没什么新奇,于是就说:“我的宠物是怪兽”。谁知这样一来引起了大家的无限好奇,小伙伴们想尽各种办法要一探究竟,而小春则是百般阻挠。最后,还是真相大白。那么,成人可能由此获得的故事主旨可能是:不要吹牛(说谎),因为一个谎言的代价是无数个谎言。又或者会读出小伙伴的宽容,因为最后事情败露之后,小伙伴们都善良地接纳了小春的“怪兽”和吹牛的小春。但,这都不是孩子的视角。
在《我的宠物是怪兽》这本书中,当小春信口而出的“怪兽”获得了所有小伙伴的关注后,小伙伴们的步步紧逼,小春的节节败退让我们开始“入戏”了。小春口中表述的怪兽有恐怖的模样和强大的破坏力,但是,它的样子又那么可笑甚至有点可爱。它个头庞大,会吐火却被养在家里;它胃口海量,血盆大口和锋利的尖牙,吃的却是妈妈口中最有营养的小鱼小虾胡萝卜和小朋友最爱的糖果汉堡冰激凌。这些矛盾和荒谬都暗示着“小春在吹牛”,而小春表现出来的“涨红了脸”、“慌张”也都已经告诉我们“小春在吹牛”。于是,无论大小读者,其实都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像,只有小春那些好奇的小伙伴不知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编剧知道、观众知道,只有剧中人不知道”的戏剧感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要看的就是小春怎么解开这个“扣子”了。
看戏的人最喜欢的就是那种跟着剧中人一起的提心吊胆。当读到小伙伴们既想一睹怪兽的真容,又怕被火烧,被尖牙咬,所以穿戴得奇形怪状,煞有介事地去“探险”时,小读者越是仔细阅读图画,就越被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氛带动,跟着小春的小伙伴们去经历“冒险”的感觉。听到路上经过的救火车笛声,小伙伴们会吓一跳,看到贴在玻璃窗上的狗狗的脸,小伙伴们也会被吓跑……小读者明明知道小春在吹牛,家里根本没有怪兽,却还是跟着探险小队一起紧张、担心、害怕、恐惧。这种极富戏剧性的阅读体验为后面揭开谜底做足了准备工作。
最后,当小春不得不袒露真相——他养的根本不是什么怪兽,只是一只小小的变色龙时,问题来了。早就知道真相,但又切身经历了冒险的小读者,会原谅吹牛的小春吗?小伙伴们震惊的表情,小春无地自容的表情,透过养着变色龙的透明盒子,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没有色彩的画面,此时,恰恰是留给小读者去思考和体味的空间。后面会怎样?小伙伴会气愤地离开,讨厌小春吹牛的行为吗?假如你是小伙伴会怎样?假如你是小春你希望怎样?你又会怎样?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没有色彩的画面中涌现出来。“就在这时……”文字为我们提出了了翻页的要求,依言而动,在下一幅画面,图画书明快浓艳的色彩又一次展现在我们眼前。小伙伴裂开的大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才会有的快乐和天真,他们善良地替小春高兴起来:原来没有怪兽,原来妈妈的头发没有被烧焦,原来小狗布布没有被吃掉,原来……原来大家都很安全,大家都好开心。
这么皆大欢喜的结局,对于成人来说,似乎有点不能接受,因为犯了错误——吹牛——的小春并没有得到惩罚,而是被所有人原谅,这样的结局对吗?有教育意义吗?能反映我们预期的主旨吗?但是,对于小读者来说,他们在阅读中总会选择一个立场,要么是吹牛的小春,要么是最后原谅了小春的小伙伴们。作为小春,心惊肉跳的掩饰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谎言已经是最好的惩罚了;作为小伙伴,冒险带来的快感早就让他们满足,如果没有小春的吹牛,哪儿有这么惊心动魄的“游戏”。所以,最后的真相是——大家很快乐!
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优秀图画书通常可以见到的情形:道理走开,快乐回来。真正的感悟在于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体会和体悟,它往往不是可以用一句道理来归纳概括的。概括出来的道理生硬而乏味;体验体会和体悟出来的快乐才会扎根到心里。假如要给这本书一个亲子阅读建议的话,那就是:尽量读出戏剧的味道。该轻松的时候轻松,该紧张的时候紧张,把绘本读成希区柯克,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吗?如果一定要提问的话,就在那两个失去了色彩的画面稍作停留,体会作者为什么让颜色缺位,和小读者聊一聊当时的想法,我们就会重新回到儿童的视角,重新回到图画书原本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