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张家港“儿童绘本与儿童成长”高峰论坛上,你能见到谁,听到啥?之四

标签:
转载 |
在介绍张家港论坛上做主报告的第四位发言人之前,我想先摘录他专著中的几段文字。
“儿童既没有成人面对自然界的妄自尊大,也没有成人面对人类自身的那么多偏见。相反,儿童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化作同情,分赠给世界万物。儿童甚至会怜悯路旁的一块小石头,因为它总是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在儿童的宽容心面前,成人苦心经营的等级制度往往会顷刻瓦解。”
“如果仅仅是把儿童走向成人看成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话,那么就会得出人的一生是一条进化上升的直线这一结论,儿童期的特殊心性注定要在‘进化’之途遗弃殆尽。因此,作为强调儿童心性具有高度的生命价值,认为儿童的真正成长不是遗弃儿童心性而是葆有和发展儿童心性的‘儿童本位’论者,我主张最大限度地划清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建立起独立的儿童王国,以实现‘国家’间的主权平等,避免单方面的一方向另一方归顺。”
“如果儿童文学真正是以儿童为本位的话,那么与成人社会对儿童的要求相比,儿童文学更应该倾听来自儿童生命欲求的心声。当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儿童文学理应站在弱者一方。给儿童以拥有自己人生的权力,鼓励儿童从容不迫地享受童年的幸福,满足并发展儿童的生命欲求和愿望——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是给儿童以快乐的文学。”
不知道各位读了这些感性细腻,同时又掷地有声的文字后,有何感受?
我们都爱绘本,我们很容易区分出好的绘本和不好的绘本(平庸之作或者烂作品),那么我们的评价标准如何呢?我想,作品是否具有“儿童性”显然是一个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那么,儿童性又是什么呢?我正在读的朱自强教授的专著《经典这样告诉我们》当中有着详细深入的论述。
在这之前,我读过朱老师的《儿童文学概论》、《中国儿童阅读五人谈》、《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译著《绘本之力》等,而我当下正在读的这本给我最多触动。或许是当下“什么是好的绘本”这个问题正在困扰着我,所以读这本书刚好有醍醐灌顶之感。
绘本是一项综合艺术,或许我们不能将之简单划入儿童文学,但绝大多数绘本必然具备着儿童文学的特质,但无论它们是否称之为儿童文学,但只要是给孩子的,为孩子而创作的,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儿童!假如我们不能澄清我们心中儿童的意义,不能准确地知道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关系,换言之,我们无法走入儿童的内心,无法了解儿童的视角,我们就会与儿童形同陌路,那么我们为儿童制造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助力儿童的真正成长,反而可能是加速儿童的异化。
成长不是一个抛弃过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在过去的基础上延伸建构再生的过程。如何看待儿童、童年和成长,是每一个从事与儿童有关事业的人,甚至是每一个成人都该思考的问题,因为童年原本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正视自己对于童年的态度,就是正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儿童、童年,我们又如何去理解那些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呢?经常听到有人说,“**书有什么好啊,小孩子那么喜欢,我怎么就看不出哪儿好呢?”“有些书专家说好,小孩子一点也不喜欢,为什么呢?”“那些书啊,我根本看不懂。”……我想,那些声称看不懂绘本的人,或许因为读图能力的丧失,或许因为静不下心来观看,或许因为轻视这些小儿科的东西,但究其根本,恐怕还是缺少了对于童年的理解吧!
本次张家港论坛,主题为“儿童绘本与儿童成长”,和其他强调绘本的审美价值、编辑创作等论坛不同的是,我们希望最大化地强调绘本与儿童的关系,强调绘本的儿童性。而朱自强教授将要带来的演讲,必定精彩至极。
朱自强简介:
男,汉族,生于1957年3月。河南省信阳县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教授,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担任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的任课教师和论文导师。为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函授生讲授过《儿童文学概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的本质》、《日本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的人生哲学》、《名著导读》等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为培训班开设课程《儿童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论文曾两次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曾是日本东京学艺大学访问学者、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大阪教育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台湾台东师范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化、语文教育研究。曾经是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多所大学的访问学者或兼职教授。
出版《儿童文学的本质》、《日本儿童文学面面观》、《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概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等多部学术著作,用中文和日文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评论一百多篇,出版译著六种,主编《世界儿童文学名著》(28卷)等多种大型儿童文学丛书。曾翻译多部日语儿童文学著作,包括《活宝三人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