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进步创新分享 |
让“科学大书”在活动中说话
——接力出版社科学胶片大书教师指导手册编制有感
如果说以往我们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有什么问题的话,我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老师说的太多”。老师为什么说的那么多呢?我想是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教师的课程观问题。我们以往的幼儿园教学有着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体现在:一、教师关注的往往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传递和掌握,只有孩子们能记住,能说出的“科学”才是科学,才可以评量,才有效果,而那些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尝试,体验失败和成功,感受质疑和追问的过程无法被记录和评价,所以那些显得不那么重要;二、以往的教学以上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上课,自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要安静守纪律,不可以随便提问,更不可以提“与当前教学无关的问题”。这两点在科学教学中尤为明显。但我们知道,科学,尤其是儿童的科学学习,必须是动手做的事情,我们与其说他们在学科学,不如说他们是在“做科学”。但是,传统的课程观让我们的科学脱离了“做”变成了“坐”,坐听坐看坐背坐记。这不是我们要的儿童的科学学习。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老师自身不懂科学,我们的老师经常说:“孩子问的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他们啊?要是有教材就好了,要是有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能回答他们就好了。”事实上,在这个科技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的知识在面对人类最执着的提问者——孩子时,也是不够用的,因为他们会毫无牵绊地去问彼此间看似没什么联系,却可能在最深层次有着最密切联系的问题,他们更可能会直击问题的哲学本质,提出宇宙间的终极问题……所以,无论老师掌握多少科学知识都是不够用的,而改变这个窘境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不把科学知识当作科学教育的唯一目标。其实这又回到了最初的课程观问题的探讨上,我们还是要思考:关于科学,我们希望孩子们知道什么,学会什么。
第三个原因,可能是老师缺乏足够的材料。我们确实无法给老师一本以不变应万变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来应对孩子的问题,而我们确实也不想这么做。我们要做的是,为老师提供尽可能有价值的材料,比如图书、比如教具、比如一些更能引发儿童“做科学”行为的活动设计和相应材料。
我们知道,科学家所谓的“做科学”包括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形成理论、发现更多信息或挑战他人已形成的观点。而我们乐于提供给孩子的促进其科学探究的学习模式要包括:“探究、概念解释与概念引入、发现”这样三个阶段的反复循环过程,即学习环(learning
因此,当我们要慎重地为我们的孩子提供科学教育时,我们首先要重新梳理自己对于科学的理解,梳理对于科学学习目标的认识,更要帮助教师来认识“教师和教材在儿童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我们早就告别了“教师代表真理,教材代表答案”的年代。教师,是和孩子一起编织课程的人,他们应敏锐地发现孩子生活中的兴趣,把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课程变成孩子的生活事件,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乐趣,获得个人的学习体验;教材,是代表着一定课程理念的文本形态,它提供精选的准确的信息和素材,供教师和孩子一起发现和利用,一起探究和质疑。因此,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着力选取孩子的“近经验”,让他们能从“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的生活经验入手。所谓教育,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经验是他们持续扩展的好奇、探究、质疑、修正的基础。而这些,这是我们期待的儿童的科学学习。
参与编订接力出版社科学胶片大书指导手册时,以上的思考是指导我们编订小组的核心理念。即,用精美准确的图画书为儿童提供丰富而多样化的近经验,突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概念引入或解释以及持续的发现。我们期待科学绘本中不仅有科学知识,更有科学探究的思路。从动手做一做开始,进入到图画书提供的概念解释,再经由图画书中概念的拓展或迁移,进入到又一个发现和动手尝试的循环。我们期待老师不是把图画书当作教学的工具,而是成为师幼“合作探究”的工具。利用大书的“大”,引发孩子观看、讨论的意愿;利用胶片书的“惊喜”,引发孩子新旧概念的冲突和讨论;利用图画书内容的丰富和内在联系,持续进行系列化的活动;利用图画书可反复阅读、自主翻阅的特性,支持幼儿个体或小组的持续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我们期待科学胶片图画书这样一种“文本”能够引发真正的科学学习,让老师说的更少,让孩子做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