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课程叙事研究幼儿园 |
分类: 生活化幼儿园阅读课程建设 |
三 什么才是当务之急
“我想要的你不能给,你想要的我不在乎”,如果这是一场婚姻,那就分手吧,除非懂得退让和取舍。如果想让一场合作持续下去,当务之急就是为双方的利益找到平衡点。换个思路想想,你能给的有没有我想要的,你想要的我是不是可以在乎一下。于是,我们找到了研究的新方向——主题。
是的,为什么不让我们共同来构建一个真实的课程世界,通过主题的筛选、建设、实施和评价来发现绘本在其中的价值和作用,发现一些规律。毕竟,我们关注的是真实场景中教师对于绘本的态度和运用感受,而不是一场理想化的绘本秀。因此,我们不再把焦点放在怎么用绘本上,而是放在怎么建设主题上。焦点的转换让研究者有点怅然若失,但也激发了研究者新的想法;而焦点的转换,显然让教师找到了踏实的感觉,对他们而言,建设自己的课程是真命题真任务。绘本,当然可以用,为什么不呢?
四 从培训到审议
随着思路的转变,我们的研究氛围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我们的研究方式是这样的。早晨9点左右,研究者进入班级,跟随一个班的班级主题活动;然后随同班级在户外活动场地进行观察;午餐时,研究者和当班教师(g或K老师)讨论上午活动的问题;中午1点到2点半,研究者为老师们介绍绘本阅读、早期阅读、课程理论等内容。研究者兼具培训者的身份,教师当然只能是被培训对象,因此,也就谈不上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建设和研究中来。
当研究者意识到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必须发生转变之后,研究的程序也发生了变化。研究者会在9点之前先到办公室,把观察到的幼儿学习和老师教学中有可能需要的绘本资料copy到办公室的指定电脑文件夹中,老师们也会把之前教学中收集的照片、作品的电子文件copy到相应的文件夹中,这让研究者和老师有了一个“心有灵犀”的沟通渠道。每次彼此都会看到惊喜,这让我们感到了一种新的关系。
9点之后仍然是在实验班中观察教师和幼儿的活动,但是,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教师如何组织一次活动,而是教师如何理解课程的发展。9点之后仍旧在户外进行幼儿的游戏观察。中午仍旧和教师进行沟通。最大的转变在于中午的集体研讨活动——从培训到课程审议。
以下是我们第一次课程审议的片段。
在这次审议活动中,研究者首先向老师们简单介绍了什么是课程审议,但是显然老师们还是以一种听讲座的心态在听。为了转变这种状态,真正进入合作研究的情境,研究者改变了原有的讨论方式,请三个班的主班教师,逐一介绍本班本周的活动安排,周一到周三的活动实施情况和周四、五的安排(当时每周的讨论安排在周三)。
幼儿园平时的集体教研活动,就是用这种相互汇报本班活动安排的形式进行,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困难。宝宝班的y老师先开始了。
Y:周一我带着孩子们讨论他们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食物,孩子们说喜欢水果沙拉,我也觉的这是比较适合他们水平的工作。我们读了《好多水果》然后就带孩子们切苹果。周三又读了绘本故事《我爱喝的汤》,于是孩子们对做汤也产生了兴趣,周二r老师用厨房器皿做乐器带孩子玩音乐活动;周三我按照原计划带孩子们讨论食物保质期,但我觉得孩子对日期没有太多认知,所以就只让孩子关注好的和坏的食物的区别;接下来周四我们准备切香蕉,带孩子读绘本《谁吃了我的大饼》,由于香蕉软,比较好印牙齿印,孩子们每人咬一口,看看自己的牙齿印,咬一片就切一块;周四还计划有一个美术活动,做金鱼;周五计划带孩子们做沙拉。
Y老师讲完后,研究者鼓励其他老师提出自己的意见,说一说对y老师介绍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情况有什么建议或者疑问。可是,没有人主动发言。园长解释说,平时,他们也是这样,喜欢听,不喜欢说。大家看起来很和气,但是,基本上难以达成真正的讨论。“他们总想让我说。”园长无奈地的笑笑。
研究者当然不能任由这种等待的气氛继续维持,于是,研究者成了“放炮”的人。
研究者:我来开个头吧。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有一个计划,这是没错的,y老师设计了周一讨论、读书、切苹果、周二讨论保质期、周三讲故事……我们先不讨论这个设计是否合理,我们首先来看看计划的灵活性问题。计划不是一定要被严格执行的,如果是我的话,我周一看到孩子们对切东西、各种水果、拌沙拉那么感兴趣,周二我可能不会(按照既定计划)讨论保质期的事情,我可能顺着它继续往下做,而不是做我准备好的内容。这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延续头一天孩子们那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究竟是计划重要呢,还是孩子们的反映重要?
第二个问题就是:保质期这个话题。Y老师自己也说孩子对“保质期”没什么概念,对宝宝班的孩子来说太难,无法延展;于是就改成说这个变质的不能吃,吃了会怎样。可是,孩子们对保质期、变质都没有概念,没有感性的经验,说明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变质的含义,那么怎么能去理解这个因果关系呢?同时,y老师还发现,孩子们对变质的食物的外形感兴趣,比如发霉的东西的味道、样子。这恰恰是一个问题,我们是先知道概念,再去观察呢?还是通过持续的观察,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来讨论概念呢?但是,由于只有一天的时间,孩子们根本没机会展开持续的观察,他们可能没有来得及仔细去看。
在研究者带头“放炮”之后,老师们的气氛似乎有些改变。这一次,研究者传达给老师的意思是:审议,从质疑开始。如果老师们能够从别人的教学中发现值得质疑的问题,或许才能开始对自身教学行为和课程决策的审思吧。审议,我们暂时还做不到,我们先来质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