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推荐一篇好文章,讲王阳明的《训蒙教约》
(2011-12-10 23:39:49)
标签:
王阳明蒙学训蒙狼爸虎妈育儿 |
分类: 道听途说剪剪贴贴 |
前一阵关于虎妈狼爸的争论很热闹。讨论中,总有人在批评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不是学教育史的,但我不同意把传统教育一竿子打死,更不同意有些人拿着传统教育的牌子反人性。实际上,严教宽教的争论古已有之,明代大儒对于宋代理学的反思中,有很多非常积极的思考。值得我们学习。找到了一篇写王阳明《训蒙教约》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文章中有些观点我并不完全同意,但觉得对王阳明的思想的介绍,尤其是对于训蒙观点的介绍,还是很值得大家学习了解的,所以放在这里了。
【转载】從王陽明〈訓蒙大意〉談儒學教育之方法
作者:皮介行
原文地址: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9038
王陽明是明代大儒,其〈訓蒙大意〉一文代表古中國儒者的一個教育觀。特別對兒童教育這一塊,很值得後人參考。不過他所處的明代社會,仍然是農業經濟為主體的中國傳統社會,所重視的仍然是如何將臣民社會的道德義理灌輸給孩童,以便使下一代成為君王政治體制下合格的臣民。現代中國站在大國崛起的端口,所面對的是工業及後工業文明,社會的主流義理是人的自治.自主.自由.平等.人權等等普世價值。君王政治體制下的臣民道德觀,顯然不適合現代公民的養成,因此,現代儒學教育的推動者應該要有所調整,應該研討及重視儒學對現代價值的容納與吸收。當然人性是類同的,人的需求與社會關係也是類同的,三千年儒學義理仍然是現代人養成人格.成就智慧的寶庫,如何將傳統義理轉化成現代智慧與德教,是需要現代儒者運\用其善巧,神而明之,明而成之,消化涵養當代價值,進而形成一套現代儒學新義理及其教育方法。本文想借王陽明〈訓蒙大意〉為切入口,以探討當代儒學教育可能的方向與方法,為儒學的復興添磚加瓦。此處的儒學教育主要指經典教育.人格養成.道德培育.人的精神與氣度教育。
二.王陽明〈訓蒙大意〉及所附教约的解讀及引申
〈訓蒙大意〉論稱:
「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
這很清楚標舉出,在王陽明心中先王教育之道,就是人惀道德教育,就是忠信孝悌的品格培育。而所謂人倫,如照孟子之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在人倫人際之間,因為彼此身份角色有別,應該依角色身份遵行相應的道德準則。童子就應學取先王先賢所建立的這些準則。
顯然,在王陽明心中,學做人,學傳統道德,學角色定位,被認為是立身處世的基礎,是教育的核心。至於學詞章文學,背誦書本及應科舉,則被看成無益於道德修持,人格培育,有害於先王之教。
「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
「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豳抑結滯於音節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沈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
關於教育孩子學做人,學傳統道德的方法,王陽明提出三種:其一.唱歌誦詩,以開拓心志與氣度。其二.學習禮儀動作,以養成人的端莊儀態,並且在習禮的動作辭讓之間,運\動筋骨,活絡血脈,以增加學習的活潑趣味。其三.鼓舞孩童多讀書以開啟智慧。
以上這三點我們引申來說:
1.唱歌誦詩,可以包括現代的音樂舞蹈,甚至也包括一些娛樂活動,以及琴棋書畫雕刻等等藝術及手工活動,這類教學活動,主要在培育美感經驗,提升心性品味,以涵養人的精神氣度,發散人心鬱悶之氣,保持樂觀進取的精神狀態。
2.禮儀動作的演練,包括個人的演練及集體的演練,擴來說,應該包括,多種運\動項目。其目的,既可以使教學活動得動靜結合之宜,也可以培養人的威儀,使人坐有坐樣,站有站姿,舉手投足,都有君子淑女所應有的風度。至於適當運\動,既可以培育人的體魄及意志力,也會促成身體分泌某些腺體,穩定情緒,提升學習效能。[註1] 。
3.多讀書,書本是人類智慧的寶庫,通過書本,我們可以與古今中外的偉人英傑,做心靈的對話,人生經驗的交流與傳承,對我人心智的深化及開拓極有益處,這應該是教育上的基本共識,胡適就認為:读书是为了继承并发扬光大人类的文化遗产,建立更高更深更伟大的心智能力。[註2 ] 。
就這一問題來看,雖然現代制式教育很重視讀書,可是弔詭的是,讀書卻是制式教育的一個弱點。蓋書本雖然不包括人類經驗與思考的全部,但卻是人類心靈與智慧的重要結晶。生命有涯,書本無涯,人類要運\用其短暫的學習時間讀書,只能盡可能選精選要,多讀多看,以達致站在巨人肩上,以觀天下之深遠壯大的目的。學校教育本來是促進讀書,幫助讀書的。但受限於錯誤的教育觀念,把汪洋大海的書山書海,限縮到教課書這麼一點雞零狗碎的盆水中。一天讀到晚,一年讀到頭,翻來覆去就只在這盆水中討知識,這是對讀書以觀天下的嚴重壓制與扭曲。另外多讀書的要求又受限於考試,在教課書這一點點盆水中,考過來考過去,一考再考,逼著學生一字一詞的背下來,填到考卷中,固然考試得了高分,但卻浪費寶貴青春,以盆水代替大海,患上知識貧血症,成了知識上的侏儒。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趣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而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習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這一段是說,孩童的天性好玩樂,喜活動,如春天之草木奔放。所以教育孩童要運\用孩童的遊樂心理,以投其所好的方式教學,就像春風春雨潤澤林木,孩子的學習自能奮進不已。萬不可用寒冬之冰霜加以摧殘,威逼打罵,孩子的學習欲望被破壞踐踏,生意蕭索,學習就難有希望了。近代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一味背誦,一味管制在教室中,不知練習禮儀動作,不知培育其善根。經常如對囚犯,以鞭棍及責罵相對待。孩童則視學校如監獄,視老師如仇人,盡可能的逃避,產生逆反心理,反而更不學習,日趨下流。
王陽明很明白,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性情和身心特徵進行,應該在歡樂中學習,運\用〝學是樂,樂是學;不學不是樂,不樂不是學〞的道理,學習要趣味化,學習要動靜結合,要多種方式,以鼓舞志趣。不可強制學習,扼殺興趣。
以下再談〈訓蒙大意〉所附教约,有關於具體實施的方法: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這段討論應該屬於個別談話的範圍,如在大庭廣眾,一一談之論之,不但所耗時間甚多,況且如此談論各人隱私及德行問題,既不合禮義之要求,也違反人的自尊心,常常只能是形式化的虛應故事。比較好的辦法應該可以列舉提綱,要求學生寫日記,老師閱讀日記後,再分時段,逐個的與學生各別談話,如此才能比較深刻的理解學生,所思所行,以及該如何幫助他。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
以上是談歌詩及習禮的要訣,屬具體方法,此處不多及。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有 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自日开矣。」
這一段應該是關於經典背誦如何實施的問題,古代書少,且一切以經典為核心,在記憶力強的孩童時代,把經典背誦起來自也不失為一種簡便扼要的方法。但這一方法在近代以來卻引起許多非議與爭論,特別是許多外國人很不以為然,認為是洗腦,是強制壓迫……, 想來也不無道理。現代社會關系複雜,變化快速,知識爆炸,用背誦法未必行得通,而且強制背誦古文詞,天天如此,常期下來,很容易讓孩童厭苦,正違反王陽明「今教童子,必使其趣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的要求。
筆者認為比較符合兒童教育心理的方法,可以約略改變背誦的方式,實施兩箇多讀:1是對經典的多讀,以代替死記硬背。可以每日早晚各規定一個適當時間,比如半小時,集體朗誦經典的某篇章或段落,讀的時候,老師應該帶引其聲韻的快與慢,高與低,形成一種抑揚頓挫,優雅端莊的氣場,這對聲入心通,悟入大道頗有幫助。另外也可以加上搖頭愰腦的方式誦讀,據筆者兒時記憶,此一方法對集中心智,靜定氣場很有幫助。2是多讀古書,儒學是中國古學之大宗,其相關義理及歷史故事,在古書中俯拾皆是。與其堅持背誦一書,弄得心智疲厭,不如泛讀多書,從不同故事,不同角度強化儒學義理。孩童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進入儒學世界,而且多讀多看,自然而然的學習,其效果可能更勝於簡單背誦。
三.現代教學方法之補充
如果一不離萬,萬不離一;如果〝通天地人謂儒〞〈揚雄.法言〉,那麼學道德也不能與知識不相干,學知識也不能說與身心性命不相干。既使儒學是修身養性之學,也應當納入知識之學習,特別是文史法政等社會學科。若果是如此,則學習的天地開闊,許多知識學習的方法,也可納入儒學教育的方法之中,儒學者自也可以取精用宏,開闊視野。
1.
論證法。網上熱傳熱議的一篇談教育的文章〈遭遇美国教育〉作者:高钢[註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19/21/469043_34067831.shtml
。文中描寫美國教育最特異的地方,一個是沒有教課書。另一個就是讓小學生做論文。教師給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這類題目,讓學生到圖書館以及到網上搜尋資料,通過研讀引證資料,再綜合自己看法,寫成論文。就小學教育而言,能否實施這一方式,的確令人懷疑。不過就整個青少年的儒學教育而言,這個方法的引入應該是十分必要的。現代社會有其不同於農業社會的知識儲存與使用方法,也就是圖書館與網路世界,大量而有系統的儲存知識,古今中外的人群,就相關問題的經驗嘗試.想法心得都儲存其中。我們要學習相關問題,已經無須關起門來自己苦思苦想,大可以利用龐大知識儲存,明白他人對相關問題怎麼想,怎麼做,後果如何.再研思自己的看法與方案..。
筆者認為,如果在小學階段單獨實施論證法尚有困難的話,至少可以分組實施。也就是將5-10位同學編成一組,並且設立組長,帶他們到圖書館,教他們如何尋找圖書資料,再帶他們上網,教他們如何搜索資料,輔導他們討論及取用資料,通過群體的力量,寫出論文。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對學生的創造力.綜合力,以及使用現代知識儲備的能力,都將大為提高,其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都是死讀死背不能企及的。
2.案例討論法。道德問題其實是人間十分深刻而複雜的問題,涉及多種價值.多種利益.多種情感的估量與裁斷。僅僅只是就書本之所述,讀讀說說,背背寫寫,很容易流於紙面文章,只是說官話打高空,必將顯得很蒼白虛假!雖然道德認識的深化與年歲.與感悟.與經驗分不開,但是適當的教育方法,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案例討論法應該是一個十分有益的方法。現代社會經常發生許多利益與法律道德糾結的案例,儒學教育應該可以取用這些案例,將事件本末及背景用故事方式加以完整訴說,再讓學生去搜集資料,去思考,再集中起來討論。讓學生說出自的看法,處理方式,及其理由,進而彼此討論或者爭論,這有助於道德學習的趣味化.實務化.情境化,提升學習效果。
3.辯論法。可以運\用西方辯論規則,進行道德主張的辯論。也可以實施自由論辯法,教師首先提出值得辯論的題目,讓全班學生自由選擇其立場,再通過一段時間搜集資料後,在班上展開辯論活動,通過論辯,以深化大家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4.家庭訪問。就儒學人倫主義的立場看,人不是一個個體,一個獨立自主的存在,而是一種人倫社群的聯立共在。因此就人的學習與養成而言,亦不應該看成是個體自己的事。孟子說〝居移氣.養移體〞,家庭對人的人格養成,一直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的施教自也應該與家庭取得聯系。最好的辦法是教師安排時間與單獨場地,邀請學生家庭主要成員到校,教師依據自己的認識討論該學生的教育問題,同時理解學生家庭情況,以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在其中取得適當的協調與共識。也就是說,現代小家庭之父母,其本身的教養也經常存在很大缺憾,從而影響下一代的道德養成,儒學教師也需要對家長進行說服及引導,以導正家庭風習,幫助學生改善其教養環境。
5.志工服務。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提升一個人的精神與氣度,也在擴大自我人格與心靈的能量,同時也是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一種慈愛心的彰顯。道德教育不同於知識教育,不能停留在紙面,必須能知能行才算數。因此現代志工活動正好是道德知識的實驗場,也是道德人格的養成所,應該注意推廣。不管是環保.生態.愛護動物.老人觀護.殘障協助.遊民輔導.急難救助...等等。都是政府公權力難以施力,而民間力量應該介入幫扶的領域。就儒學的道德教育而言,更是儒者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精神的實踐場域,儒學教育的實施者,應該有計劃的將志工服務納入教學綱要中,通過志工服務幫助學生更深刻的踐履儒學義理,同時達成儒學君子的人格養成。
6.其他學習方法:比如耕讀學習,儒學是生命的學問,生命的體驗來自天地萬物的四季變化,來自草木虫魚的生長與躍動,在城市課堂裡討論儒學,很容易走向隔靴搔癢的概念遊戲,卻丟失儒學的生命體悟,丟失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生命感應。若能在一定期限中,住到農村或山林,在其中生活及耕讀,與山林生命同其歌吟與躍動,可能對儒學止定靜安慮的修證很有幫助。再比如國內遊學,通過大地人間進行學習。連絡東南西北若干儒學道場,完成某些互助互惠的約定,就可以安排一小批學生,按約定的時間與方式,在一定期限內,對各個儒學道場進行訪學,訪學期間可以舉行儒學討論,可以拜訪當地儒學君子,可以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及其風土民情,在短時間內充份調動各地不同的教育資源,對學生的啟發與充實應該是效果顯著的。…..
四.結語
以上不過就個人識見所及,借王陽明〈訓蒙大意〉所做的一點發揮,其實方法本就因人因時.因事因理而設,盡可以有多種設計與取用,未可執定,重要的施教核心,還是儒學教師本身的心態與修為。韓愈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做為弘道解惑的使徒,本身就應該成為學道修身的範本。特別應重視心性修養的幾個面向:1是虛心,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心態,能看到他人的優點長處,能反思自己的欠缺與不足,樂於稱贊人,肯定人,並且從他人身上得到學習的機會,做到轉益多師,終生學習的志向。2.要有愛心。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懷抱,對他人.對孩童都能施予這類關愛之心。愛心總能喚起感動與肯定,在雙方正面磁場相應相合的友好氛圍中,教育與學習都成人生樂事,過程愉悅,效果也好。3要有皈依心。儒者既以儒學使徒自許,並行道人間,就應深入儒學內聖心性之殿堂,以之安身立命,以之處世行道,樂天知命,不憂不懼,引天道之能量以自壯,扮演好使徒之天命德能。蓋儒學是學亦是教,淺\者得其學,深者有其教,所以可用以應世,可用以安身,亦可用以樂天知命。再者此處所謂〝儒學教師〞本不限於教師為職業之若干人士,凡學儒有得,皈依儒道之士,不論在任何崗位,都應有以〝儒學教師〞自承的天職。亦即所謂〝在朝則美政,在鄉則美俗〞,對自己的家人.同事.長官.部屬,都可以行教,都可以傳揚儒學義理,以此提升自我之學德智能,以此光大儒學,亦以此無愧所學,無愧讀聖賢書,為士君子,為天地之肖子!儒者以此自誓,以此相引,以此互助,是則儒學天地人間參贊應合之道,必可長留大地,與三光共其光明與溫暖!
孔子2561年6月26日[10] 皮介行寫於光文講堂.莫干山
※註解:
「註1」:見2010/05/05台灣聯合報,東吳大學教授郭豐州的文章〈運\動幫助學習確有科學根據〉。略謂:運\動時腦中會分泌「多巴胺」,這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是屬於正面情緒物質,我們人腦中快樂中心「伏隔核」裡都是多巴胺的受體,也就是說有多巴胺就會快樂。除了多巴胺,我們在運\動時會腦子還會分泌「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血清素」也跟記憶與情緒相關。這麼歸納起來,我們運\動時自然分泌產生的腺體其實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些能穩定情緒,提升注意力的物質對學生學習有直接相關。
[註2 ]見 東京文学 > 2009年第10期 > 谈胡适的读书观,作者張金林。
[註3 ] 〈遭遇美国教育〉作者:高钢,詳細內容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19/21/469043_34067831.shtml
文章中有些观点我并不完全同意,但觉得对王阳明的思想的介绍,尤其是对于训蒙观点的介绍,还是很值得大家学习了解的,所以放在这里了。
【转载】從王陽明〈訓蒙大意〉談儒學教育之方法
原文地址: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9038
王陽明是明代大儒,其〈訓蒙大意〉一文代表古中國儒者的一個教育觀。特別對兒童教育這一塊,很值得後人參考。不過他所處的明代社會,仍然是農業經濟為主體的中國傳統社會,所重視的仍然是如何將臣民社會的道德義理灌輸給孩童,以便使下一代成為君王政治體制下合格的臣民。現代中國站在大國崛起的端口,所面對的是工業及後工業文明,社會的主流義理是人的自治.自主.自由.平等.人權等等普世價值。君王政治體制下的臣民道德觀,顯然不適合現代公民的養成,因此,現代儒學教育的推動者應該要有所調整,應該研討及重視儒學對現代價值的容納與吸收。當然人性是類同的,人的需求與社會關係也是類同的,三千年儒學義理仍然是現代人養成人格.成就智慧的寶庫,如何將傳統義理轉化成現代智慧與德教,是需要現代儒者運\用其善巧,神而明之,明而成之,消化涵養當代價值,進而形成一套現代儒學新義理及其教育方法。本文想借王陽明〈訓蒙大意〉為切入口,以探討當代儒學教育可能的方向與方法,為儒學的復興添磚加瓦。此處的儒學教育主要指經典教育.人格養成.道德培育.人的精神與氣度教育。
二.王陽明〈訓蒙大意〉及所附教约的解讀及引申
〈訓蒙大意〉論稱:
「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
這很清楚標舉出,在王陽明心中先王教育之道,就是人惀道德教育,就是忠信孝悌的品格培育。而所謂人倫,如照孟子之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在人倫人際之間,因為彼此身份角色有別,應該依角色身份遵行相應的道德準則。童子就應學取先王先賢所建立的這些準則。
顯然,在王陽明心中,學做人,學傳統道德,學角色定位,被認為是立身處世的基礎,是教育的核心。至於學詞章文學,背誦書本及應科舉,則被看成無益於道德修持,人格培育,有害於先王之教。
「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
「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豳抑結滯於音節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沈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
關於教育孩子學做人,學傳統道德的方法,王陽明提出三種:其一.唱歌誦詩,以開拓心志與氣度。其二.學習禮儀動作,以養成人的端莊儀態,並且在習禮的動作辭讓之間,運\動筋骨,活絡血脈,以增加學習的活潑趣味。其三.鼓舞孩童多讀書以開啟智慧。
以上這三點我們引申來說:
1.唱歌誦詩,可以包括現代的音樂舞蹈,甚至也包括一些娛樂活動,以及琴棋書畫雕刻等等藝術及手工活動,這類教學活動,主要在培育美感經驗,提升心性品味,以涵養人的精神氣度,發散人心鬱悶之氣,保持樂觀進取的精神狀態。
2.禮儀動作的演練,包括個人的演練及集體的演練,擴來說,應該包括,多種運\動項目。其目的,既可以使教學活動得動靜結合之宜,也可以培養人的威儀,使人坐有坐樣,站有站姿,舉手投足,都有君子淑女所應有的風度。至於適當運\動,既可以培育人的體魄及意志力,也會促成身體分泌某些腺體,穩定情緒,提升學習效能。[註1] 。
3.多讀書,書本是人類智慧的寶庫,通過書本,我們可以與古今中外的偉人英傑,做心靈的對話,人生經驗的交流與傳承,對我人心智的深化及開拓極有益處,這應該是教育上的基本共識,胡適就認為:读书是为了继承并发扬光大人类的文化遗产,建立更高更深更伟大的心智能力。[註2 ] 。
就這一問題來看,雖然現代制式教育很重視讀書,可是弔詭的是,讀書卻是制式教育的一個弱點。蓋書本雖然不包括人類經驗與思考的全部,但卻是人類心靈與智慧的重要結晶。生命有涯,書本無涯,人類要運\用其短暫的學習時間讀書,只能盡可能選精選要,多讀多看,以達致站在巨人肩上,以觀天下之深遠壯大的目的。學校教育本來是促進讀書,幫助讀書的。但受限於錯誤的教育觀念,把汪洋大海的書山書海,限縮到教課書這麼一點雞零狗碎的盆水中。一天讀到晚,一年讀到頭,翻來覆去就只在這盆水中討知識,這是對讀書以觀天下的嚴重壓制與扭曲。另外多讀書的要求又受限於考試,在教課書這一點點盆水中,考過來考過去,一考再考,逼著學生一字一詞的背下來,填到考卷中,固然考試得了高分,但卻浪費寶貴青春,以盆水代替大海,患上知識貧血症,成了知識上的侏儒。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趣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而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習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這一段是說,孩童的天性好玩樂,喜活動,如春天之草木奔放。所以教育孩童要運\用孩童的遊樂心理,以投其所好的方式教學,就像春風春雨潤澤林木,孩子的學習自能奮進不已。萬不可用寒冬之冰霜加以摧殘,威逼打罵,孩子的學習欲望被破壞踐踏,生意蕭索,學習就難有希望了。近代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一味背誦,一味管制在教室中,不知練習禮儀動作,不知培育其善根。經常如對囚犯,以鞭棍及責罵相對待。孩童則視學校如監獄,視老師如仇人,盡可能的逃避,產生逆反心理,反而更不學習,日趨下流。
王陽明很明白,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性情和身心特徵進行,應該在歡樂中學習,運\用〝學是樂,樂是學;不學不是樂,不樂不是學〞的道理,學習要趣味化,學習要動靜結合,要多種方式,以鼓舞志趣。不可強制學習,扼殺興趣。
以下再談〈訓蒙大意〉所附教约,有關於具體實施的方法: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這段討論應該屬於個別談話的範圍,如在大庭廣眾,一一談之論之,不但所耗時間甚多,況且如此談論各人隱私及德行問題,既不合禮義之要求,也違反人的自尊心,常常只能是形式化的虛應故事。比較好的辦法應該可以列舉提綱,要求學生寫日記,老師閱讀日記後,再分時段,逐個的與學生各別談話,如此才能比較深刻的理解學生,所思所行,以及該如何幫助他。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
以上是談歌詩及習禮的要訣,屬具體方法,此處不多及。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有 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自日开矣。」
這一段應該是關於經典背誦如何實施的問題,古代書少,且一切以經典為核心,在記憶力強的孩童時代,把經典背誦起來自也不失為一種簡便扼要的方法。但這一方法在近代以來卻引起許多非議與爭論,特別是許多外國人很不以為然,認為是洗腦,是強制壓迫……, 想來也不無道理。現代社會關系複雜,變化快速,知識爆炸,用背誦法未必行得通,而且強制背誦古文詞,天天如此,常期下來,很容易讓孩童厭苦,正違反王陽明「今教童子,必使其趣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的要求。
筆者認為比較符合兒童教育心理的方法,可以約略改變背誦的方式,實施兩箇多讀:1是對經典的多讀,以代替死記硬背。可以每日早晚各規定一個適當時間,比如半小時,集體朗誦經典的某篇章或段落,讀的時候,老師應該帶引其聲韻的快與慢,高與低,形成一種抑揚頓挫,優雅端莊的氣場,這對聲入心通,悟入大道頗有幫助。另外也可以加上搖頭愰腦的方式誦讀,據筆者兒時記憶,此一方法對集中心智,靜定氣場很有幫助。2是多讀古書,儒學是中國古學之大宗,其相關義理及歷史故事,在古書中俯拾皆是。與其堅持背誦一書,弄得心智疲厭,不如泛讀多書,從不同故事,不同角度強化儒學義理。孩童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進入儒學世界,而且多讀多看,自然而然的學習,其效果可能更勝於簡單背誦。
三.現代教學方法之補充
1.
。文中描寫美國教育最特異的地方,一個是沒有教課書。另一個就是讓小學生做論文。教師給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這類題目,讓學生到圖書館以及到網上搜尋資料,通過研讀引證資料,再綜合自己看法,寫成論文。就小學教育而言,能否實施這一方式,的確令人懷疑。不過就整個青少年的儒學教育而言,這個方法的引入應該是十分必要的。現代社會有其不同於農業社會的知識儲存與使用方法,也就是圖書館與網路世界,大量而有系統的儲存知識,古今中外的人群,就相關問題的經驗嘗試.想法心得都儲存其中。我們要學習相關問題,已經無須關起門來自己苦思苦想,大可以利用龐大知識儲存,明白他人對相關問題怎麼想,怎麼做,後果如何.再研思自己的看法與方案..。
筆者認為,如果在小學階段單獨實施論證法尚有困難的話,至少可以分組實施。也就是將5-10位同學編成一組,並且設立組長,帶他們到圖書館,教他們如何尋找圖書資料,再帶他們上網,教他們如何搜索資料,輔導他們討論及取用資料,通過群體的力量,寫出論文。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對學生的創造力.綜合力,以及使用現代知識儲備的能力,都將大為提高,其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都是死讀死背不能企及的。
2.案例討論法。道德問題其實是人間十分深刻而複雜的問題,涉及多種價值.多種利益.多種情感的估量與裁斷。僅僅只是就書本之所述,讀讀說說,背背寫寫,很容易流於紙面文章,只是說官話打高空,必將顯得很蒼白虛假!雖然道德認識的深化與年歲.與感悟.與經驗分不開,但是適當的教育方法,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案例討論法應該是一個十分有益的方法。現代社會經常發生許多利益與法律道德糾結的案例,儒學教育應該可以取用這些案例,將事件本末及背景用故事方式加以完整訴說,再讓學生去搜集資料,去思考,再集中起來討論。讓學生說出自的看法,處理方式,及其理由,進而彼此討論或者爭論,這有助於道德學習的趣味化.實務化.情境化,提升學習效果。
3.辯論法。可以運\用西方辯論規則,進行道德主張的辯論。也可以實施自由論辯法,教師首先提出值得辯論的題目,讓全班學生自由選擇其立場,再通過一段時間搜集資料後,在班上展開辯論活動,通過論辯,以深化大家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4.家庭訪問。就儒學人倫主義的立場看,人不是一個個體,一個獨立自主的存在,而是一種人倫社群的聯立共在。因此就人的學習與養成而言,亦不應該看成是個體自己的事。孟子說〝居移氣.養移體〞,家庭對人的人格養成,一直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的施教自也應該與家庭取得聯系。最好的辦法是教師安排時間與單獨場地,邀請學生家庭主要成員到校,教師依據自己的認識討論該學生的教育問題,同時理解學生家庭情況,以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在其中取得適當的協調與共識。也就是說,現代小家庭之父母,其本身的教養也經常存在很大缺憾,從而影響下一代的道德養成,儒學教師也需要對家長進行說服及引導,以導正家庭風習,幫助學生改善其教養環境。
5.志工服務。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提升一個人的精神與氣度,也在擴大自我人格與心靈的能量,同時也是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一種慈愛心的彰顯。道德教育不同於知識教育,不能停留在紙面,必須能知能行才算數。因此現代志工活動正好是道德知識的實驗場,也是道德人格的養成所,應該注意推廣。不管是環保.生態.愛護動物.老人觀護.殘障協助.遊民輔導.急難救助...等等。都是政府公權力難以施力,而民間力量應該介入幫扶的領域。就儒學的道德教育而言,更是儒者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精神的實踐場域,儒學教育的實施者,應該有計劃的將志工服務納入教學綱要中,通過志工服務幫助學生更深刻的踐履儒學義理,同時達成儒學君子的人格養成。
6.其他學習方法:比如耕讀學習,儒學是生命的學問,生命的體驗來自天地萬物的四季變化,來自草木虫魚的生長與躍動,在城市課堂裡討論儒學,很容易走向隔靴搔癢的概念遊戲,卻丟失儒學的生命體悟,丟失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生命感應。若能在一定期限中,住到農村或山林,在其中生活及耕讀,與山林生命同其歌吟與躍動,可能對儒學止定靜安慮的修證很有幫助。再比如國內遊學,通過大地人間進行學習。連絡東南西北若干儒學道場,完成某些互助互惠的約定,就可以安排一小批學生,按約定的時間與方式,在一定期限內,對各個儒學道場進行訪學,訪學期間可以舉行儒學討論,可以拜訪當地儒學君子,可以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及其風土民情,在短時間內充份調動各地不同的教育資源,對學生的啟發與充實應該是效果顯著的。…..
四.結語
以上不過就個人識見所及,借王陽明〈訓蒙大意〉所做的一點發揮,其實方法本就因人因時.因事因理而設,盡可以有多種設計與取用,未可執定,重要的施教核心,還是儒學教師本身的心態與修為。韓愈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做為弘道解惑的使徒,本身就應該成為學道修身的範本。特別應重視心性修養的幾個面向:1是虛心,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心態,能看到他人的優點長處,能反思自己的欠缺與不足,樂於稱贊人,肯定人,並且從他人身上得到學習的機會,做到轉益多師,終生學習的志向。2.要有愛心。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懷抱,對他人.對孩童都能施予這類關愛之心。愛心總能喚起感動與肯定,在雙方正面磁場相應相合的友好氛圍中,教育與學習都成人生樂事,過程愉悅,效果也好。3要有皈依心。儒者既以儒學使徒自許,並行道人間,就應深入儒學內聖心性之殿堂,以之安身立命,以之處世行道,樂天知命,不憂不懼,引天道之能量以自壯,扮演好使徒之天命德能。蓋儒學是學亦是教,淺\者得其學,深者有其教,所以可用以應世,可用以安身,亦可用以樂天知命。再者此處所謂〝儒學教師〞本不限於教師為職業之若干人士,凡學儒有得,皈依儒道之士,不論在任何崗位,都應有以〝儒學教師〞自承的天職。亦即所謂〝在朝則美政,在鄉則美俗〞,對自己的家人.同事.長官.部屬,都可以行教,都可以傳揚儒學義理,以此提升自我之學德智能,以此光大儒學,亦以此無愧所學,無愧讀聖賢書,為士君子,為天地之肖子!儒者以此自誓,以此相引,以此互助,是則儒學天地人間參贊應合之道,必可長留大地,與三光共其光明與溫暖!
孔子2561年6月26日[10] 皮介行寫於光文講堂.莫干山
※註解:
「註1」:見2010/05/05台灣聯合報,東吳大學教授郭豐州的文章〈運\動幫助學習確有科學根據〉。略謂:運\動時腦中會分泌「多巴胺」,這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是屬於正面情緒物質,我們人腦中快樂中心「伏隔核」裡都是多巴胺的受體,也就是說有多巴胺就會快樂。除了多巴胺,我們在運\動時會腦子還會分泌「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血清素」也跟記憶與情緒相關。這麼歸納起來,我們運\動時自然分泌產生的腺體其實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些能穩定情緒,提升注意力的物質對學生學習有直接相關。
[註2 ]見 東京文学 > 2009年第10期 > 谈胡适的读书观,作者張金林。
[註3 ] 〈遭遇美国教育〉作者:高钢,詳細內容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19/21/469043_340678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