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介绍
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疲惫的时候在路边大树下休息。一只兔子猛跑过来,撞在树桩上死掉了。农夫捡了死兔子回家,吃了兔子肉,还拿兔子皮换了米面。从此农夫不再劳作,盼望着每天都能捡到撞死的兔子。到了收获的季节,别人的田里硕果累累,自己的地里却只有一片荒芜。

《等啊等,等兔子》 改编自成语故事 作者/郝广才
绘者/露娜西 格林文化
故事分析
故事改编自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原文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现代的绘画风格,传统的寓言故事,通过作者的想象加以融合。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改编的另一种思路。
在《古先生买皮鞋》中,改编者的改编重点在于古先生性格特征的描写,使得他的行为更有依据,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在《等啊等啊等兔子》中,作者改编的重点在于人物行为的想象上。原文中并没有描绘“耕者”得到兔子之后都做了什么,只说耕者丢了锄头等兔子。在这个绘本中,我们却看到作者用了三个对开来描述老王得到兔子后的事情——他兴冲冲地将兔子带回家,和全家人共享兔肉,用兔子皮毛去换取了米面。这个想象即合理,又为后面老王不肯耕作,等兔子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版本的改编:
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从这个改编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也为原文做了很多想象性的补充,例如农人的性格,兔子出现的过程等等。我们先不来讨论这些改编可能在价值观上进行怎样的传递,我们仅从改编的选点入手,来思考对于幼儿阅读指导的启发。
绘本是一个静态的读物,在孩子阅读绘本时,不仅要理解单幅画面的意思,还要理解画面之间的连贯性(画面之间的连贯性是绘本的必要特征),而画面和画面之间那些被省略掉的部分,就是需要动用读者的想象和经验来补充完成的了。通过两个版本的改编,我们知道通过鼓励孩子补充人物性格、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的细节,探讨人物行为的动机和后果等,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令阅读更加完整和充满创意。
亲子阅读计划建议
亲子阅读不仅仅是一次朗读的过程,而是亲子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家长可以参考左侧的亲子阅读过程建议,并在右侧的空栏里写下孩子的反应。长期坚持,会发现孩子的巨大的进步,也会发现自己在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
亲子阅读设计
|
当时的反应记录
|
阅读前
|
和孩子讨论他们了解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假如孩子已经有相关经验,则启发孩子思考,这个农人得到兔子只好会做什么呢?如果孩子没有听过这个成语故事,则可以在阅读中启发孩子思考。
|
|
首次阅读
|
朗诵故事,并且启发孩子读出图画中表达,而文字中没有出现的内容。例如老王一家都有什么人;老王等兔子的时候,别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老王等来一片荒芜。
|
|
再次阅读
|
重点在于启发孩子自己为故事补充情节。例如老王坐在大树底下休息,心里会想什么;老王一家吃兔子时,都会说什么;兔子为什么会突然窜出来;老王每天等每天等等不到兔子时,他会对自己说什么等等。
第二个重点在于启发孩子对别人思维过程的理解,鼓励孩子说说老王为什么等不到兔子,为什么别人问他在做什么,他不说,学习推测别人的想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
|
阅读延伸活动之一
|
老王可以怎么做
这个故事讽刺了分不清偶然和必然的人,讽刺了想要不劳而获的人,我们除了理解这些之外,也可以鼓励孩子帮助老王想想,用什么法子可以获得兔子,例如去捕猎兔子,例如养殖兔子等等。
|
|
阅读延伸活动之二
|
原来有种东西叫“古文”
给孩子朗读故事的原文,让孩子了解中国古代的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用古文和白话文对比,再拿原文和改编的故事对比,让孩子体会什么叫做改编,并且开始尝试着自己加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使故事更完整,更有趣。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