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 10:36
听日本插画家,绘本作家小林丰讲座,现场直播感受。小林丰在介绍他的创作历程,他每天12点起床,吃午餐,然后去逛街,回来的路上喝点小酒,吃晚饭,吃罢晚饭再睡会儿,到晚上9点开始工作,直到次日清晨5点。这样颠倒晨昏的工作时间还真是有趣,是不是艺术家都这样啊!我很羡慕。

8月7日 10:38
小林丰的《北纬36度》,讲述了沿着北纬36度线上若干个国家和地域的人类的生活。是他自己的旅行经历。他的首次履行是从西向东,根源是没钱买机票回日本,而穷困潦倒的旅行,却成就了他伟大的作品。故事却是从东向西,从日本东京出发,随着大鸟的视线飞越了多个过度。
8月7日 10:41
我们常说,图画书能带给孩子丰富的人生经验,但我们又惧怕孩子无法理解。这往往是我们代替孩子做出判断和选择。我们总是主观地认为,孩子喜欢激烈的冲突,玄幻的内容,搞笑的情节,难道孩子就没有权利欣赏优雅、善良和淡定吗?展现多样性,一定比剥夺多样性更有价值,相信艺术的力量,才能让艺术占据孩子的内心。
8月7日
10:44
作者的旅行,是一种文化的撞击。他带着自己的文化去扣响远方的文化。由最初的喜爱,到渐渐的厌倦,这时,远方和故乡就成了对旅者最大的诱惑。主题是“和平的力量”,何谓“和平”,首先是一种接纳不同的心态,只有当我们见识了,认识了远方不同的文明,承认差异的合理性,我们才能获得和平,否则,我们只能用党同伐异的心态来对待差异,那就谈不上和平了。
8月7日
10:46
提到童书,人们往往想到大人为小屁孩编故事。但小林丰这样的作者却是在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小读者共享。这两种童书都要有,第二种太过缺乏了。当我们为了编故事而编故事时,存在两种可怕的潜在威胁,第一个是取悦小读者,按照我们理解的他们的品位来编造搞笑的、低俗的东西给他们,潜台词是“小屁孩懂什么,看这个就足够了”;第二种是为教化而编,必须要说明一个道理,必须要给小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要有教化意义,潜台词是“小屁孩什么都不懂,我不教你,你怎么能会?”并不是说编的故事都这样,但这两种倾向很普遍,也很讨厌。

8月7日
10:51
虽然我坚信可以而且应该把小林丰的书介绍给三岁以上的孩子,但如何做呢?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一下子爱上它。对于艺术,人们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需要一个浸染的过程。如果我们一直给孩子看奥特曼,孩子可能会把这么好看的图画书扔到一旁(当然也有可能会想换换口味)。于是就会有人说,你看,孩子不喜欢。如果我说,孩子一定会喜欢的,只要你慢慢给他读,给他讲,和他一起经历这次神奇的旅行。那人可能又会说,你看,你不是在替孩子做选择吗?恩,让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我们不为孩子提供我们认为好的东西,那还谈什么文化传承呢?干脆茹毛饮血算了。我想起蒙特梭利说的,“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心灵不受羁绊”,我们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文化果实,请他品尝,然后再由他作出选择,这才是自由。而不是任由他在一片荆棘烂草中,连果实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就变成狼了。
8月7日 10:58
旅行者和他们的故事,到底有什么意义?不仅仅是猎奇和导游手册,更是一种传递,当地的真实生活,多样的生活。平衡偏见。成为会思考的国际公民。这就是为什么我超级喜欢旅行节目,却不爱看中国人做的旅游节目。就是因为那些编导没明白为什么要旅游。国内的旅游节目很像《镜花缘记》,到处看妖怪,那种感觉。

8月7日
11:04
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也就是为孩子选择怎样的人生。这个甚至没法宣传或教育,只能认命。听完讲座,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孩子的人生是上辈子修来的,看他投胎到什么家庭了。真遇上混蛋sb家长,是这孩子命苦,谁也救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