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我不想长大青蛙蝌蚪 |
分类: 早期阅读专栏 |
故事介绍
小蚪是一只蝌蚪。它和所有蝌蚪一样,破卵而出,带着一条大尾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池塘里;然后它长出了两条后腿,接着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变成一只强壮的青蛙。我们都相信这个过程是快速而且快乐的,可是,作为“当事人”的小蚪,它是怎么想的呢?它为什么大喊:“我不想长大”呢?
《我不想长大》
故事分析
……
亲子阅读计划建议
亲子阅读不仅仅是一次朗读的过程,而是亲子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家长可以参考左侧的亲子阅读过程建议,并在右侧的空栏里写下孩子的反应。长期坚持,会发现孩子的巨大的进步,也会发现自己在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
亲子阅读设计 |
当时的反应记录 |
阅读前的讨论 |
和孩子讨论青蛙产卵,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看看孩子对此有多少了解。本书并不是一个科普作品,虽然它借用了青蛙成长过程作为故事的表现载体,但它内在的核心却是在表现成长。因此,我们和孩子讨论青蛙的成长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但千万别把它当作唯一的主题。至少,在我们的心里,可以去体会这个不想长大的内涵。 |
|
首次阅读 |
首次阅读,以朗读故事为主。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观察画面中的信息,例如水中棒球赛的棒球是什么?小蚪是怎么打球的?小蚪是如何利用它的尾巴摆脱欺负人的讨厌鬼的?……观察的对象主要是文字中没有明确出现,而图画中有生动表现的内容,帮助孩子养成图文共读的习惯,丰富孩子的视觉语汇。 |
|
再次阅读 |
再次阅读时,可以鼓励孩子从蝴蝶页看起,还有标题页的图画,这些图画都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例如前蝴蝶页和后蝴蝶页分别表现了早晨和夜晚的池塘,标题页则表现了还在卵中的小蝌蚪们。 再次阅读,重点在于和孩子讨论小蚪的心情。它对自己长出的四肢是什么态度?它喜欢这些变化吗?它是怎么说的?别人是怎么安慰它的?我们很难要求学龄前的孩子说出这些问题的“为什么”,这也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希望孩子从表面的问题入手,尝试着去把故事中角色的遭遇和自身的经历相连结,形成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投射,这样才能更好的欣赏文学作品,达到较高的文学赏析水平。 在结尾处,请孩子描述小蚪的变化,提出自己对小蚪成长变化的看法。 |
|
阅读延伸活动之一 |
观察蝌蚪变青蛙 虽说这并不是本书的唯一要点,但对此过程有所了解,还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本书的主题。同时,这种变化也是孩子感兴趣的。到郊外的水沟旁去寻找小蝌蚪的踪迹,和孩子一起观察他们的变化,利用探索节目中的材料,更科学地讨论这一话题,一定能引起孩子对自然界生物成长变化的兴趣并且获得新知。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些变化,例如绘画、拍照、录像等。 |
|
阅读延伸活动之二 |
宝宝成长纪念册 和孩子一起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和录像。请孩子为自己制作一个小小的成长纪念册,并为每张照片配上说明,包括拍照时间,照片中的人在做什么,给予他的评论等。家长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和思路再制作一个宝宝的成长纪念册,例如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行走等。全家一同分享宝宝的成长记录。在分享时,不要陷入盲目的乐观和庆祝,否则就失去了阅读这本书的意义。不妨和宝宝一起来比较一下小时候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哪些区别,各自有哪些长处和短处。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或许可以听到孩子不一样的声音,或许他们小小的心灵里,也有对“过去好时光”的追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