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打破对读书的崇拜
(2010-04-28 11:01:19)
标签:
转载 |
分类: 道听途说剪剪贴贴 |
天知道,在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心里是多么地热爱读书!可是我要说,读书是把双刃剑。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于读书的崇拜可说是由来已久。读书当然是好事呀,我自己从书中所获益处无法尽数。可是我遇到的一些网友,却让我一次又一次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读书,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双刃剑的特点在于:同是一把剑,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你怎样去使用它。读书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我以为,取决于读书人的心态,取决于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读书。所以,我特别想要打破对读书的崇拜,实在是希望读书能给更多的朋友带来益处。
打破崇拜之一:读书多多益善
崇拜读书,也就是崇拜知识。有朋友认为,惟有不断读书、惟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过更好的生活。我曾经碰到一些朋友,为自己想看的书太多,力所不逮,而焦虑痛苦。
其实,一个人是否活得明白,是否活得幸福,与他读没读过书,读了多少本书,真个毫无关系。并非是只有读过心理学书籍的人,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有时,大字不识的农民,心态可能比一肚子墨水的文化人更好。
我想起了禅宗宗师,六祖惠能的故事。六祖惠能打柴出身,一字不识。他听见别人念经,开口就讲解出经中的深意。那人听了很是钦佩,后来拿了书来问他一个字,惠能告诉她,我不识字。那人听了大惊,不识字怎么能解经?惠能说,经义本来不在文字。
人生真义,何尝在于知识。
知识确实于人有用,但囿于知识,忘却人生真义,岂不是舍本逐末。
打破崇拜之二:读书带来焦虑
我在妈妈朋友中,确实发现了这种现象:“越学习越焦虑”。越是看育儿书,越是对自己的教育没信心,越是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是看心理书籍,越是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是书错了?还是人错了?恐怕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越读书越焦虑,肯定不是一个理想的效果。以致有妈妈说,只怕读了育儿书增加焦虑,不如不读!
全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要把某本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真理来读,恐怕没有一本书能保证自己不会误导读者。我觉得,妈妈在书面前的心态,非常重要。如果是以一种崇拜的心情,以仰视的角度来读书,难免为书上的一些观点而将自己的做法全盘否定,读一本书就像洗一次脑,将自己的观念来个大换血。脸当然是要天天洗,可这脑子要是常常清洗,把所有的观念都推倒重来,恐怕后果是灾难性的。人的观念系统何其复杂,洗脑式读书,我觉得非常危险。旧的观念,几十年积淀,是说清除就都能彻底清除的么?我看到一些妈妈,出于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崇拜,自认洗脑洗干净了,价值判断话语体系,都是新理念的,可是,心态还是旧心态,焦虑还是旧焦虑。却因为洗了脑,反而更加难以自觉。新的观念,是说建立就能建立起来的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单凭一本书洗脑而建立起的新观念,往往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力量。
与“洗脑式”读书不同,另外一种是“拿来主义”的读书方式。妈妈在书面前的心态,是以我为主,我与书是平等的,我只是觉得这书中有我用得着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而已。妈妈的心态是开放的,任何新观念都可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取舍。这样的读书,带来的观念变革是渐进式的,妈妈在生活中的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会丧失对自己教育的信心,不会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打破崇拜之三:读书者胜人一筹
我多次看到这样的抱怨:“我让我老公看育儿书,他根本不屑一顾!”“他完全不懂教育新理念,我根本没法和他交流!”是不是有妈妈读了育儿书,就以为自己是家里最懂教育的一个人,理所当然应该做其他人的老师?当这些“学生”对老师不屑一顾的时候,种种情绪和冲突便自然发生。
正如同本文前面所说,并非是只有读过心理学的人,才有良好的心态;并非是只有读过经的人,才解得了经义;并非是只有读了育儿书的人,才懂得如何爱孩子!很多爸爸虽然没有读过育儿书,但或许没有妈妈们那么多因知识而起的焦虑,反而更有一种天然浑厚的父爱。说到底,一个人不会因为读了几本书就胜人一筹。如果谁,因为自己读了别人没读的书,就自以为高人一等,那实在是自作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