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标签:
教育育儿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图画 |
分类: 早期阅读专栏 |
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说一说在早期亲子阅读活动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孩子在拿到一本图画故事书时,需要进行怎样的观察活动,才能使其达到理解故事书的目的。我们以一本图画书为例,模拟幼儿在“看书”活动中进行的观察活动。
《打瞌睡的房子》[i]是一本运用顶针格式写作的有趣的图画故事书,虽然通篇并没有复杂离奇的情节,但其图画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趣味盎然的细节,却可以吸引孩子一读再读爱不释手。而这类图画信息丰富,语言简单的图书,更是需要孩子大量运用观察技能,才能充分理解和欣赏的。
图画书的第二个对开页实际上为读者介绍了这栋打瞌睡的房子中所有的参与故事的角色,但是,当你第一眼看过去的时候,获得了哪些信息呢?大多数孩子都只能说出“房间里有一张床,床上睡着一个人;还有一把椅子,上面有个小朋友也在睡觉。”这就是孩子所能获得的关于此画面的主要信息,也就是孩子的视知觉辨别能力让他们能结合已有经验做出的判断。如果家长再引导孩子认真观察:再仔细看看,画面上还有什么?孩子在外在的支持下,会主动维持观察的持久性,运用对象-背景辨别能力,发现到和背景颜色差异较小的,体积较小的一些对象,例如有的孩子就能发现:看,地上还趴着一只小猫,它也在睡觉,还有一只小狗,也在睡觉。有的孩子还能发现椅子下面的白色鞋子,墙壁上上的白色镜子以及床旁边茶几上的白色水罐。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孩子在第一次观察图画时难以获得的信息。当然,画面上的信息还远不止如此,我们无需要求孩子一次观察到所有信息,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
接下来的六个对开页中,小男孩梦游一般的睡到了老奶奶的肚子上,小狗伸了个懒腰,爬到小男孩身上,猫好像被什么吓了一跳(我猜是老奶奶伸过来的脚),爬到了狗的身上,还有一只老鼠从白色镜子上遛了下来睡在了猫的身上,他们都在打瞌睡,睡的姿势更是千变万化到了极点。最后,还有一只小小的不睡觉的跳蚤,从椅背上跳到了老鼠的身上……读到这里,读者可能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翻回到前面说到的那个对开页了吧!没错,图画中除了你看到的老奶奶、小男孩、小猫、小狗之外,还有一只耷拉着尾巴的小老鼠和一只发出柔和光芒的小跳蚤。他们躲藏在浅色的背景中,和你开着视觉的玩笑,而当你知道它们的存在以后,再去寻找它们的身影,已经不是一件太过困难的事情了。这也就是故事情节对于观察的反作用力。
当然,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不爱睡觉的跳蚤跳到老鼠背上,本身就是故事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就像作者说的:怎么可能!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不像前面那么安静缓慢,而是一系列连贯的快速的变化……但是,认真观察画面,每个角色的动作、表情都是那么生动有趣,无论读者是偏向整体认知风格还是偏向局部认知风格,都能从画面中获取到一定的信息——他们快乐的睡醒了。
最后,再翻过来看一下图画书的开头的和结尾:图书的开头,是一座小房子安安静静的在雨中打瞌睡;而故事的结局呢,雨过天晴,彩虹下的小房子恢复了生气,仿佛故事中的角色一样,一觉醒来心情真的不错呢!但是,除了通过绘画的线条符号(雨丝、彩虹等)、色彩(灰暗、明亮的对比)来理解两幅画所表达的情绪之外,仔细的观察,雨中的小房子紧闭门窗是否像一张打瞌睡的脸,而彩虹下的门户大开的小房子,则像极了一张睡醒后神采奕奕的面孔。这种在对比中观察细节的活动,既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还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绪。
通过《打瞌睡的房子》,我们一起模拟了观察一本图画书的极富趣味的知觉历程。家长们一定能够发现,观察对于理解这本书有多么重要,而理解这本书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又是多么的复杂。可以说,一本好的图画故事书是需要孩子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维持知觉的持久性才能完成的一项任务,而一本好的图画故事书同样也能在趣味盎然中帮助孩子进一步提升观察能力。那么,作为亲子阅读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大量的给与幼儿以图画为对象的视觉刺激,可以更好的丰富幼儿的视觉语汇。我们知道,图画书展现给孩子的是一个经过图画作者加工的视觉画面,它既有别于真实物品,又是真实物品的关键信息的综合、概括和抽象。当孩子看到一本图画书中的小狗时,他必须通过观察画中小狗的主要信息形体、毛发、颜色、五官等等,结合已有的视觉经验(看到真实的小狗后,储存在头脑中的内部图式)来对自己的知觉对象做出判断,从而得知这是一只小狗。因此,孩子看到的(一般视觉信息和图画视觉信息)越多,接触到的绘画风格越广泛,他所能理解的视觉语汇就越丰富。当大脑中储存了足够多的类型丰富的视觉信息之后,其进行视觉辨别时所需要的“原材料”也就越发的丰富,而进行辨别的速度和精确度也就越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察和阅读的速度越快。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家长用手指点正在讲述或描述的物体,让孩子也用手指点着对应物讲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图形-背景辨别能力,帮助孩子把主要信息从无关信息或背景信息中剥离出来。当然,在孩子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背景辨别能力之后,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在观察了图画的主要信息之后,再认真的观察背景信息,并对背景信息进行讨论,这样有层次的观察,能更好的帮助孩子理解前景和背景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从而培养按照一定层次观察的习惯和技能。
第三,通过画面整体讲述和细节提问的方法,帮助孩子形成整体加局部的认知风格。个体的认知风格可以分为整体认知风格和局部认知风格。偏向整体认知风格的孩子,关注整体而容易忽视细节,造成所谓的粗心;而偏向局部认知风格的孩子容易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造成整体理解把握能力的不足。这两种认知风格的偏向,都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业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在图画书观察中,通过有步骤的引导观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整体加局部的认知风格。(以本文图一(《打瞌睡的房子》封面)为例)一般而言,提问的顺序是:1、你在这幅画面上看到了什么?(对图画整体进行观察恶和判断);2、你能说说画上的老奶奶在做什么吗?你怎么看出来的(通过对于衣服、表情、动作等局部信息的观察得出判断);3你能看出来房子外面是什么天气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对图画背景中的细节的观察);4、你能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对于画面信息的总体把握以及概括能力)。
最后,给与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按照自己的速度观察图画书是家长必须注意的。我们认识到了观察的重要性后,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带着幼儿进行观察,而我们观察的速度和角度是与幼儿不同的,盲目的想用成人的观察方法替代幼儿的自主尝试和练习,只能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信心。所以,每次和孩子读完一本书,都要把书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鼓励孩子自己去“看书”,而孩子这种看似盲目的看书,就是在进行观察和思维的练习,是观察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总之,一本好书是值得一看再看的,而“看”也是很有学问的,希望家长都能摒弃文字对我们的影响和束缚,和孩子一起“看书”!
推荐阅读:
《第五个》【奥】恩斯特.杨德尔文/【德】诺尔曼.荣格图 南海出版社
《polo历险记》【法】雷吉斯.法勒 编绘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