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闭嘴”看园所管理中的规则意识
(2009-08-26 15:21:30)
标签:
教育育儿规则意识餐点 |
分类: 学习进步创新分享 |
事件【此文已被刊物选用,请勿转载,谢谢!】
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告诉爸爸:“我问老师,我怎么没有茶鸡蛋呢,老师对我说:‘闭嘴!’”家长认为教师的行为非常不尊重孩子,用家长的话说:“当时的我来不及想的更多,第一时间就想给这个老师打电话,问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在孩子妈的劝阻下,我没有那么做,毕竟我们是有素质的父母,不能和她一般见识。”冷静下来后,妈妈对孩子说:“你告诉妈妈,你害怕老师吗?”孩子说:“我不害怕啊。”妈妈说:“不害怕就好,孩子,你要记得,‘闭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词,是不是你淘气了,吃饭的时候说话了呢?”孩子说:“没有啊,我就说了这么一句”妈妈又说:“那你要记得,下次如果老师再和你说这样的话,你就马上大声的告诉她‘这话不好听,请不要这么说我!’你明白了吗?”可是,家长又有些犹豫,想:也许我们这么教孩子对峙有些不妥,也许是当时的情景是孩子有错在先,也许是当时老师心情不好,也许孩子平时就让老师头疼,也许是真的没有茶鸡蛋了…… 但家长最担心的还是:即使是四岁的孩子,他其实一样会伤心,知道老师不喜欢我了。
分析
孩子回家向家长告老师的状是常见的家园关系事件,很多人都撰文阐述过。家长处理此类问题的重点有几个:一是家长应意识到孩子的想象和真实往往是不能明确区分的,所以不应根据孩子的一面之辞武断发怒,把所有责任都推在老师身上,孩子的表述能力、概括能力有限,有时候会因此而妨碍表述的真实性;二是对于孩子,家长应尽可能的鼓励孩子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说清楚,然后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认识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有效的疏导和缓解孩子的焦虑,并且向孩子解释老师的行为(合理或者不合理);三是积极主动的向老师求证核实,在设身处地的为老师着想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把握住这三条,家长既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又可以让家园关系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得到良性的建设;而不分青红皂白的向园长投诉、斥责教师,或者一味的忍让,或是忽视孩子的感受都是不恰当的。
而针对这个事件,我想谈的却是另外一个话题——关于规则,关于纪律,关于幼儿园如何看待培养孩子规则意识、遵守纪律的问题。
先来就是论事,说说在这个事件中的纪律。一般幼儿园在餐点时间,确实是不允许孩子说话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来出于安全考虑,怕孩子因为讲话而将食物吸入呼吸道,造成呼吸阻碍,严重的时候会有生命危险,另外,怕孩子咬到舌头,年幼儿童一边吃饭一边讲话确实是有危险的;二来是出于纪律培养的考虑,吃饭的时候老师要照顾全班幼儿添饭,要照顾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帮助他们拿勺子等,还要注意孩子不要因为玩闹讲话而出现的争执……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就会手忙脚乱。因此,大部分幼儿园有严格的餐点时间行为规范。
但是,作为规则制定者的管理者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虽然是出于好心,却强加一个可怕的想象,在认定人是必须要依存严格的管理和制度才能成长和生活的前提下,这些规定出台了。而作为规则执行者的教师,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明白为什么餐点时间不许讲话,他们往往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诠释这一规定。既不问这些规定的缘由,也不考虑灵活执行的可能性,因为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粗暴的方法,甚至有人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粗暴的方法。
我对餐点时间的纪律是这样看的。
首先,制定规则不等于规则就被自动接受,即使对于幼儿也是一样,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对规则进行足够的说明。教师在执行规则时,应该用专门的教育时间告诉幼儿餐点时间为什么不能讲话(可以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来实现这一教育内容),这是在习惯养成期间必须要做的,我们的老师经常忘了“说明”这一项。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教师往往认为我说了他们也听不懂,或者我没必要跟他们说明。例如出门要排队,户外活动回来要先洗手再喝水,穿鞋子要一个组一个组的进行……这些都是在时间、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做出的安全保障措施,或者卫生保障措施。孩子们没有聪明到能自行领悟这些规定的目的和意义,但不意味着孩子们不具备理解这些规定意义的能力。当然,如果我们深究教师为什么不去进行必要的、和气的、形象的说明工作,大概浅表的原因是幼儿园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规则是需要被说明的,因此没有在制度上进行保证;而深层原因则是我们整个国家都没有意识到作为公民是有知情权的,这在整个思维方式上让我们习惯于强硬的管理别人或者确切的说是驾驭别人。
建议的做法是涉及到园所管理层面和教师教学层面。
园所管理层面,在制定需要孩子遵守的规则的同时,幼儿园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定,指导教师的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从知情意行的层面帮助孩子真正的将规则内化为习惯。例如要求每个年龄班列出本学期要进行的规则教育的条目,按年龄段分出规则教育的重点,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晋级通道,并逐级设计该年龄段幼儿可接受的规范程度和规则说明方式,用生动有趣的活动诠释规则、规则的遵守、违反规则可能造成的麻烦等,要求教师把规则意识设计到学期教学目标中,而不仅仅是强调规则的遵守行为。
教育教学层面,教师尽可能将规则细化成幼儿可执行的行动,由浅入深逐步培养,例如在餐点时间的噤声规则,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教学活动时间说明制定这些规定的原因,然后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孩子了解违反规则可能造成的后果,带孩子观察口腔和消化道的构成,帮助孩子理解吃饭时讲话的危险,然后允许幼儿在拿到饭菜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口中没有食物的时候才可以发言,如果口中还有食物,请幼儿咽下食物后再发言。相信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和平时的教育,孩子可以慢慢养成好习惯,而不用教师用过于严厉的手段达到最后的效果。
其次,幼儿园在制定规则时,必须改变“禁止=安全”的假设。例如在餐点时间的“噤声”规定、在楼道里不能奔跑打闹的规定,以及在洗手之后食指交叉相握放在胸前不能分开的规定,这都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倍感难受,而这些禁令哪个没有安全的理由呢?每个禁令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然而实际上所起的效果却是大大限制了孩子行动的自由,甚至剥夺了孩子自主判断和自我保护的权利。我们都在呼吁家长不要过度保护,而幼儿园出于种种原因,也不得不加入过度保护的行列。来自方方面面的检查,来自家长的苛求都让幼儿园噤若寒蝉,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一点问题,因此也就愿意用禁止来换取安全,实则得到的效果却往往仍然不尽人意。因此,幼儿园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还是应该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教育先行,保护随之,这样可以让孩子也加入到自我保护的行列;而非保护优先,教育护航,这样只能培养出一群屈从的孩子,同时放弃了保护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