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滕婧《宝贝要上幼儿园》新书发布会的啰嗦

(2009-08-26 11:27:45)
标签:

育儿

宝贝要上幼儿园

家庭教育

滕婧

分类: 学习进步创新分享

【闲来无事,翻来旧文敝帚自珍一下,忽然觉得,这么好的文章沉底,很可惜,于是拿上来置顶,看看会不会被人慧眼识珠啊!】

    昨天应摇篮网之约参加了滕婧《宝贝要上幼儿园》的新书发布会。活动是在红黄蓝的方庄园举办的,很多媒体到场,貌似也有一些家长。活动组织的不错,只是我对自己很是不满。对自己说好了,早晨刚刚晕倒,下午不许多说话。一来作者是主角,二来老命要紧。可是,一到现场,话痨的毛病还是改不了,啰嗦啊!

    在作者介绍新书之后,主持人开始请到场的专家和听众互动,主持人问的第一个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区别。前面两位专家一位是在北大幼教任职的心理学博士,一位是资深家庭教育自由撰稿人,都一致说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在入幼儿园前就该给孩子一个完备的家庭教育。这观点我当然同意,我深知无论从认知结构、认知能力以及情绪情感,交往态度和倾向等诸多方面,学校教育的影响都远远不及家庭教育来的深远持久,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不过我实在不想在任何场合再给父母施压。要知道,当前的年轻父母大多是80后的,我们都当过新手父母,我们都知道当新手父母时承担过怎样的压力。好不容易熬到可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了,专家却说我前三年的所作所为其实已经决定了孩子入园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我只好悔不当初了;或者,就算有了幼儿园,我仍然不可信任幼儿园,还是自己带更好,可是,大多数老百姓做不到一人工作一人持家吧,两人都要工作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把孩子送到集体教养机构,至少比让老人带着溺爱强,更何况有些老人还不能帮年轻父母照看孩子呢。送孩子去幼儿园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对更多人来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于是,我这个啰嗦的本性又暴露无疑,我的主张是除非你有足够的自信能教育好孩子,有足够的资本能自己承担教育孩子成本,否则,还是老老实实的送孩子上幼儿园吧。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一个是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教育,城市的孩子往往处于关注过度的境地,不是被关注的太少而是太多,送到幼儿园那个一对多的环境中,让孩子学习感受一下被分散的关注,体验一下和别人分享关注,学习等待和轮流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另一个区别是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家长游离的兴趣和关注力,被社会重压扭曲的情感和脾气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与其这样,还不如交给专业的老师按部就班的按照一定课程来进行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审美的系统教育。当然,如果遇到一个不好的幼儿园不好的老师,孩子也难免被扭曲,可是谁又能保证孩子的父母就一定比幼儿园教师强呢?我是个悲观主义的人,我向来不对把父母都教育成育儿专家抱有希望,尽管那确实是父母神圣的职责。有人说,做教师是需要天赋的,当专业科目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就没有递加效应了,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是华罗庚、陈景润,即使到了那个水平也不一定就比一个优秀的小学老师教的好;然而,教师的宽容、善良、责任、细致、敏感、机制等等却是必须的品质,在这些与生俱来的品质之下再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知识,那么就可以是一个好教师(可惜,我们现在并没有把这些人格素质当作培训和选拔教师的首选,貌似什么人都可以当老师,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咋样的更可以把考师范当作退路),而父母呢?教师上岗还要有个教师证,好歹也得学个4、5年的专业知识再持证上岗吧,父母呢?好一点的也不过是怀孕后开始看看妇幼保健的书,有几个能做具有专业素质的父母呢?不是完全没可能,是很难。我那些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博士硕士同学,还不是经常打电话来向我咨询育儿问题,而我自己还不是经常在错误中反思。那个父母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独生子女的潜在压力让每个父母都是新手父母,育儿总是一锤子买卖。

    啰嗦了这么多,还是要说,如果所有专家都说家庭教育重要,那人家这书卖给谁去啊,人家的书可是《宝贝要上幼儿园》啊,而且书写的还真是不错,关于妈妈给宝贝选幼儿园、报名、入园适应等等,写的事无巨细体贴入微。所以我还是要捧一下的吗!于是我重申我的观点,在普通人家庭中,家庭教育和集体教养相互不可替代,至少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不可替代,除非你是郑渊洁。不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既要提高父母的育儿水平,降低父母的育儿焦虑,又要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我上班做后者,业余做前者,我累啊!谁来降低一下我的焦虑,提高一下我的水平啊!

    接下来主持人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赵博士三句话不离本行,阐述了她所在机构的全哪教育理念,我非常赞赏,也非常崇拜,因为我既接触过这样的幼儿园,也进行过相关的研究,甚至在国外的幼儿园亲自带过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残疾儿童,所以深有感触。我想,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家长向我咨询,我会首推他们的幼儿园。另外,我在以后的培训或教学中,一定会把全纳教育思想作为我教学的一个必须部分,向更多幼儿园传达这种思想。11月在中科院的硕士班讲课中,一定会加上这一部分,以往忽略了,真是罪过。孟老师在回答此问题时略显悲观,说:有的幼儿园提出的理念挺好,做的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只是人家比较文雅,没有说出挂羊头卖狗肉的话。轮到我,我总是做结案陈词,所以先表达了对赵博士发言的欣赏,然后一如既往的以抬杠为己任。我说,如果一个幼儿园能挂着羊头卖狗肉,至少还表明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赖,只是在理论理解和贯彻上,在管理水平还有发展的巨大空间,所以暂时做不到既挂羊头又卖羊肉。怕只怕有些幼儿园挂着大灰狼的头,还信誓旦旦的说这个玩意儿最好。(我在前面还略微阐释了一下什么是理念,觉得讨论起来比较麻烦,所以不如直接说幼儿园的办园口号,可以比较集中体现幼儿园的办园理念的一个具体符号)接下来我拿出了四个幼儿园的口号和大家分享:“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爱心与责任,快乐到永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未来领袖的摇篮”。我请大家选择,如果你仅凭这四个口号,你会送孩子到哪个幼儿园去。大部分选择了二,这让我很欣慰,几个人选择了一,却没有人选择三、四。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大家发言阐述选择的依据,只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之所以不选择一是因为一背后隐藏的悲观主义色彩(虽然我也是悲观主义者),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或许正意味着告诉孩子一旦你上了小学,你幸福快乐的童年就此终止,所以,这个口号让我觉得在悲观之余,还有点小家子气,不敢承担,没有志气。而第二个口号则和我的理想一致,我认为的好的教育,不是培养什么什么主义的接班人或者掘墓人或者建设者或者其他什么,好的教育只培养人,快乐的人,懂得珍惜快乐、享受快乐、追求快乐的人,是真正的内心的快乐,而不是感官主义的享乐。这样的人自然能够建设一个快乐社会,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主义,能够创造新的好的世界。所以,强调教师的责任和爱心,只为培养一个能够快乐到永远的孩子,这口号多么令人感动啊!或许,幼儿园不一定真的能做到,但至少有这份心,也是好的。至于什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未来领袖的摇篮,还是让那些有着富豪梦、精英梦的人们去自投罗网吧,我始终认为当下我国的教育应该是着重培养普通劳动者的教育,而精英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脱颖而出的那些人,他们更加有能力更加有责任感,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精英。当然,那些富二代,权二代(或者三代四代)也可以成为精英,他们的起点高,高到让我们不可企及的海拔——但这又和人们向往的精英教育有什么关系呢?还是不要被那种功利主义裹挟吧,享受普通人的快乐。能培养出一个能够自食其力,懂得惜福感恩的正常快乐的人已经是父母的福气,这个年头,你还能期望什么呢?

    话到此时,主持人让我事先准备的话题——如何帮助父母和孩子缓解入园焦虑——还未提及,时间已经到了,我暗笑都是我太罗嗦造成的后果吧,呵呵!前面两个话题本该另外两位专家多发言,我准备的是第三个,可我这啰嗦的毛病害我抢了别人的话头不说,更是把自己准备的话题落了空。不过这次的讨论还是有意思的,总是让我传达了一些自己想传达的观点。我说过以后如果我再进行家长讲座或者讨论,我的唯一一个目标就是给家长减压,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急于去告诉家长如何做家长。至于那个准备好的话题,还是让我写下来吧。也是一样的,呵呵,反正就是图个自己痛快罢了。

    另外,在发布会上戏言,说自己看了此书之后暗暗扼腕,明明是我想写的书,现在却被人家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很好。去日已逝,机会不再,只好另辟蹊径,既然人家写了如何选择幼儿园,我就写4、5岁妈妈开始有的焦虑吧。聪明的作者立刻接话说,那您写的书是叫《宝贝要上幼儿园II》吗?我哈哈大笑,说,就叫《宝贝幼儿园毕不了业》吧!想想我终于荣升幼儿园中班却开始抵制上幼儿园,以至于有幼儿园肄业危险的儿子,觉得这个名字还是很恰当的,现在文凭这么重要,怎么也得混个幼儿园毕业吧!

 滕婧《宝贝要上幼儿园》新书发布会的啰嗦滕婧《宝贝要上幼儿园》新书发布会的啰嗦

在幼儿园的葫芦架下等待的时候,仿照80后拍摄的调调,自拍了几张,结论是:70后确实不能伪装80后,差距太大了!

滕婧《宝贝要上幼儿园》新书发布会的啰嗦 

可爱的作者,虽然只比我小几岁,却俨然一副80后模样啊,羡慕!人家才是年轻有为呢,呵呵,听我这口气,是不是愈发显得老气横秋了。

 滕婧《宝贝要上幼儿园》新书发布会的啰嗦滕婧《宝贝要上幼儿园》新书发布会的啰嗦

幼儿园里可爱的葫芦爬满架,石榴更是硕果累累压弯了枝,秋天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