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旧文]少儿电视科学节目浅谈
(2009-08-17 10:05:13)
标签:
育儿科学教育儿童学科学观教育 |
分类: 学习进步创新分享 |
旧文如下:
一、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
《纲要》从科学的本质内涵出发,考虑到幼儿学科学的特点,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观念作了精要的说明。其核心就是“自主探究”。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
望。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
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
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
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可以看到,这4条都出现了“探究”、“探索”等字眼。而“探究”正是当前幼儿科学教育中最突出、最核心的概念。
以往的幼儿科学教育,曾经过分偏重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灌输,以科学知识体系为核心,试图向幼儿展现一个完整的、准确的、权威的科学体系,而这种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们糊里糊涂的学,糊里糊涂的忘。也许他们记住了一些科学的名词,但却是以丧失了对科学的兴趣为代价的。因此,当前的科学教育观念改革,已经从早期的学术探索,成为了国家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
这些改变,实际上是经过多年的教育界的探索、实验与讨论,基于科学观、教育观、学习观的变革而产生的。
(一)
上面对科学的解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都是把科学理解为一种知识体系。而从当今的科学观来看,这一理解并不全面。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过程,即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的。
(二)
如同对于科学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对于学习的理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人们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接受,老师教了什么,孩子就学会了什么,孩子所拥有的经验是成人经验的翻版,而且,每个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是一样的。然而,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自身独特的心理结构、独特的知识背景、以及独特的学习过程和外界知识经验发生关系,建构自己对客观世界独特的主观理解。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知识,不再具有百分之百的标准性,而具有了主体学习者自身独特的解释性,每个人的学习过程是不同的,每个人学习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因此,这里更加注重的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再承担注入器的作用,而是一个环境的提供者和支持者,他们不再主宰儿童的学习过程,而只是间接的通过提供丰富的,富于挑战性的环境,激发儿童自主的学习。
(三)
在这样的科学观和学习观的指导下,少儿科学教育也有了新的定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包括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儿童的科学探索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儿童发现丰富的具体事实,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技术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初级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智力;发展好奇心,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并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的关注和爱护的情感和态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对全体学前儿童进行科学启蒙,实施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促进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少儿学习科学,不再是一个简单学习科学名词、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而更加强调探索的过程,以及对于科学的兴趣。当今的少儿科学教育观,强调了对于幼儿的科学启蒙,也就是基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的对于科学的认识。幼儿很难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他们获得的科学概念,应该是建立在探索、操作基础上的表象水平上的初级科学概念。同时,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幼儿的参与感、成就感,也就是强调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
(四)
国家如此重视幼儿的科学教育,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在一些人看来又是如此的浅表-孩子在“玩科学”的过程中只能获得一些表象水平的经验,而非准确的科学概念-那么,幼儿学习科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幼儿科学教育的里程碑式人物皮亚杰对于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的论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对于幼儿个体的发展,还是对于国家的发展,幼儿科学教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原因。
二、
和幼儿科学教育重大意义及改革相对照的是我国当前少儿科学节目的严重缺失或不足。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承担着服务、推广、宣传的功能,对于少儿节目而言,我们不能要求她提出更新的教育理论,但她应该反映主流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达到服务儿童,“引领成长”的自我定位。然而,我们的少儿节目在吸收先进教育理论,将先进教育理论和电视节目制作相融合的方面,还不够理想。
我们当前的电视节目中,很少有面向幼儿的科学节目,好像幼儿只要唱唱歌、跳跳舞、听听故事,就足够了,过分的幼稚化使得节目受到了很多批评,认为少儿电视节目是在“哄孩子”,而没有充分考虑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少量的面对学龄前儿童的科学节目,还停留在以往的灌输知识的水平,用看似童真的方式为幼儿讲述一个故事,引出一个科学现象或科学知识,然后用孩子似懂非懂的“科学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告诉孩子,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幼儿科学教育了。一名5岁的幼儿在看了一部以幼儿学科学为主题的动画片后,非常自豪的问爸爸“你知道天空分为多少层吗?”而这位父亲恰好是一位科普工作者,他听了这个问题,非常高兴,连忙回应“不知道,你能告诉爸爸吗?”孩子滔滔不绝的讲出了刚从动画片里学来的“科学”,可是当父亲问他“那你知道为什么天空会分成这么多层吗?”孩子立刻语塞,并且非常无趣的说“反正就是这样,是×××(动画片的主角)告诉我的。”父亲立刻由刚才的兴奋变成了担心。他说:孩子喜欢科学是天性,然而,用这种所谓的科学知识带给孩子的虚荣和炫耀,却是以孩子丧失了探索的欲望为代价的,这不是好的科学教育,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有害的科学教育。
面对这样的批评,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科学节目一方面不能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另一方面甚至在扼杀孩子探索的欲望。这和前面所说的当前幼儿科学教育的主流教育观有着多么大的出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2、
这样的批评也许是尖刻的,也许对于电视制作者来说是过高的要求,但是,从电视所承担的责任来看,这样的要求也是必要的。我国有数以亿计的学龄前儿童,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关系到祖国未来科技的发展,他们的科学素质决定了祖国的前途,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手段,如果不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甚至起到了不良的作用,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难道不是失职吗?
三、
在认真的思考了当前的幼儿科学教育观,研究了国内外一些相关节目之后,我们也尝试着制作自己的符合当前科学教育观的少儿科学节目。在此,笔者简单阐述我们的一些设想和原则。
首先,我们在制作幼儿科学节目的时候,必须把握幼儿科学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
以上四个要素,都是幼儿学科学所必不可少的。在幼儿学科学的活动中,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同时也使学前儿童学科学的活动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这四个要素,同时也是我们制作少儿科学节目的四个原则:
1、
2、
3、
4、
我们尽量不用所谓的科学术语限制孩子的思维,不把抽象的概念强加给他们,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得出一个个他们自己能够理解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引发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热爱,让孩子真正成为具有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目前的幼儿科学节目面对着许多困难和压力:幼儿到底有多大的能力?他们究竟能理解、参与到什么程度?注重探索过程的节目视觉效果会不会“好看”?没有“科学结论”的实验会不会得到一些家长的认可?这些问题都曾经一度困扰着我们。然而,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重视教育理论研究,基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观制作幼儿科学节目,必为使更多的幼儿能够通过电视这个巨大的空中学园,在娱乐的过程中培养起科学兴趣和探索习惯,促进科学素质的健康发展。
前一篇:告假
后一篇:2009年0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