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和同伴交往时,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分享。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和我一样,觉得自己的孩子十分“小气”,北京话叫“抠门儿”,自己心爱的玩具,仿佛自己身上的肉一样,死也舍不得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而我们这些爱面子的家长,往往会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勒令孩子:把你的汽车给***玩玩儿,别那么小气。当孩子做出一副用生命捍卫自己玩具的样子时,我们要么盛怒着从孩子手中抢过玩具,拿给旁边亦面露恐惧的小朋友;要么只好讪笑着对别的小朋友或他们的家长说:哎,这孩子,太小气,被我们惯坏了。
其实,仔细想一想,作为大人,我们有什么权利勒令孩子慷慨呢?对于孩子来说,每件送给他的玩具都是他的财产,那东西就属于,且仅属于他。就算那是家长斥巨资购买的玩具,一旦赠与关系成立,这玩具就不再是家长的财产了。而我们家长呢,表面上说:你应该大方,应该慷慨,应该分享,实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会认为:这玩具是我买的,我有权让你和别人分享,更有甚者,家长会认为:我供你吃,供你穿,你的一切我都有权支配,不仅是你的玩具,还有你的行为,你的意志。而我们的孩子呢——自我意识正在萌发的小魔头们——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意识到自己应该可以主宰一些事情。于是,矛盾产生了,一方要主宰别人,另一方要主宰自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https://ookpyg.bay.livefilestore.com/y1mKIFbgjf0KjY1R-IMl6JFXuIVHtzjBdDo4KdEM5LJ8Qara8WSi_peGkQGp3Xf8kCL38qlSylagOQ9sh3izR40doKVO1fmwsKL6MkWEbRioq1YD_rOC2RWP2wuc0AqTqTj9JYqLR3aFkJUWSmrD1MsMA/DSC_8545_thumb[1].jpg
周日,我们带孩子去参加复活节捡彩蛋活动,儿子因为被分派在较小年龄组,无论从年龄还是身高上都占尽了优势,当别的小朋友还在场地上徘徊的时候,他已经有7个彩蛋入袋了。当他向组织活动的老师炫耀自己的成果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师和蔼的对他说:你真了不起,捡了这么多彩蛋,可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是每人四个彩蛋。你看,你捡了这么多,别的小朋友有的还没捡到呢,有的只捡到一两个。儿子回头看去,真的有小朋友举着一个彩蛋,怅然若失的看着场地,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彩蛋会在哪里。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平时以小气著称的孩子,竟然大方的拿出两个彩蛋,对老师说:我给你两个吧,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好吗?老师高兴的收下了,连连夸奖儿子的慷慨。
儿子为什么这么慷慨呢?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他在主宰自己的财产,主宰自己的行为。给,或者不给,这都是他独立做出的决定。与其说他这是慷慨,不如说他在享受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家长虚伪面子的压力,没有旁人的怂恿或者讥笑,只有坦诚的商量和恳求。当我看到儿子送出彩蛋那一刻的得意和满足时,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慷慨,那是一种真实的被接纳被需要的满足感。https://ookpyg.bay.livefilestore.com/y1mFdUBhYxtImF6UkGiRq_pNbpS5l8L3UjueVsXTJLGb78QH7Y0s_5-CvZOSwUKgGBriB61W0yFGZSvfxDT_0SspY1dUxA_5Fjq2oOoee4RaHWRFcJ-16oUxnowaK06okrdupZVrfj4VzzX3k1F6rFfAQ/DSC_8605_thumb[5].jpg
彩蛋活动后,儿子又遇到了一位好朋友,她错过了彩蛋活动,眼巴巴的看着儿子的彩蛋,又不敢直接索要。这时,爸爸连忙做出一贯的成人式的慷慨状,对儿子说:给姐姐一个彩蛋啊!还没等儿子提出异议,我连忙说:让顺顺自己决定吧!儿子看着我的眼睛,我微笑着对他说:这是顺顺的彩蛋,顺顺有权利决定。儿子对我笑了一下,转身对姐姐说:看,这个粉色的彩蛋是给女孩子的,我特意留给你的。这个花花的彩蛋里是糖果,我们分享吧!看着两个小孩子迫不及待的就地坐下,开始分享彩蛋和糖果,我不由得设想,如果爸爸勒令孩子和姐姐分享彩蛋,顺顺会不会断然拒绝呢?如果顺顺不跟小朋友分享,我们会不会斥责他小气呢?如果顺顺听从爸爸的命令,表现出了勒令的慷慨,这种慷慨对他有什么意义呢?除了学会虚伪,除了学会忍受,我想,他学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虽然,我还不能让4岁的儿子决定所有事情,但是,从现在起,我相信,我应该能在是否分享上允许他,或者说支持他自己做出决定。毕竟,我们想要的是自愿的分享,而不是勒令的慷慨。
注:本文已于《幼儿教育家教版》刊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