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老师妙论,附和一下
(2009-03-05 10:55:03)
标签:
教育育儿妙论负强化杨东平 |
分类: 学习进步创新分享 |
偶尔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竟然是多年前一个杂志采访我后的文字,我都快忘记此事了。既然看到自己的文字,就贴上来充数。其实想想,自己有些想法还是真早就有了的,比如给父母减压。
今天早晨看了杨东平老师的文章《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再论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忍不住留言,表明自己的支持和想法。
杨老师说:“另一个事实是在绝大多数健全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功能已被异化。在我们这个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教育却被狭窄地等同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窄化为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又被扭曲为应试训练。其后果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延长,家长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抽空了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家教传统的文明古国,今天,家教却需要扫盲和启蒙。”
我以往做的工作,往往是向家长传递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例如亲子阅读技术、行为塑造技术等等,而且自以为很实用,觉得那些讲理论的人,总是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家长很难做到。就像有人讲的,说办不到的真话等于说无聊的废话。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和家长讨论家庭教育的价值,家长的价值,为家长减压,为家庭教育找准路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我不能像杨老师那样胸怀天下,不能为更多的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出什么力,但至少我可以为我经常能接触到的城市家庭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认清在当今这个时代,父母的价值,父母的意义,为人父母要做的和绝对不要做的事情。
我想这应该是我近几年努力研究和从事的事情吧。我会努力的。
上学的时候,“孩子”对我来说就是“大样本”,以数据的形式存在脑子里。真的有了孩子以后,就开始把学过的东西和他对照起来,然后发现他能够带给我很多惊喜。当然,孩子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不小的改变。以前在给家长做教育咨询的时候,理论色彩很浓。我的表达方式基本上就是“皮亚杰说……”、“从行为主义上讲……”或者“你应该……”现在,我就会给一些比较客观的建议,在表述上也变成了“你可以试着……”
私家育儿术1:我的两个心理底线。第一次带孩子的人,总会有很多紧张,特别是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大人们往往手足无措,四处求救。一般在这个时候,我对自己说两句话:
第一,儿童的生命力很强,他们不是不堪一击的泥娃娃,不会轻易出大问题。第二,以孩子的表现来判断病情,虽然他不舒服,但是精神状态比较好的话,就不要过分担忧。
私家育儿术2:看清个体差异。
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大得惊人,现在的育儿实践更加验证了这一点。所以,当我发现孩子间存在差异的时候,首先会判断一下这究竟是“阶段性差异”还是“方向性差异”。因为孩子们有很多阶段性差异,也就是早晚的问题,所以没必要焦虑和紧张。
私家育儿术3:学习使用“负强化”。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孩子特别爱咬人。这个时候就遇到了儿童心理学上面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的问题。如果家长被咬一口后反应激烈,就相当于一种正强化,孩子会很兴奋,继而喜欢这种期待。但是如果你在被咬的时候不作反应,或者以生气的表情把他轻轻推开,就相当于一种负强化,这样他就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而激动,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现在我家里的情况是,孩子只咬姥姥,因为姥姥总是给他“正强化”……
私家建议:判断一个好孩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体健康,第二,心情愉快。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如果他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那么他就是一个出色的孩子。
前一篇:春游植物园——人物篇
后一篇:见到偶像的小顺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