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讨论话题 |
谈到基本面想来大家已经非常熟悉,选股的时候经常会挂在嘴边,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进行分析和挖掘。这里我并不想探讨如何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而是想说大家是不是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翻开专业杂志、或者浏览专业网站,不经意瞄到一项报导,某某公司投资新项目、某某公司获得大资金注入、或者某某公司生产销售两旺等等。这时候你一定会想:“我发现重大机会!!!”心理充满成就感跟踏实感。之后,你的分析果然没错,某公司开始股价上涨,不幸的是,接下来2个月,股价竟竟然一路下跌,于是忍痛被迫停损卖出,更不幸的是,股价在你卖出后却开始飙涨。于是你怀疑“难道是你分析错了吗?”
基本面是一项极有趣的分析,分析正确时,那样的乐趣快感教人难忘…。正确的基本面分析是一项强而有力的工具,但如果错误的使用,后果会让人失望且无法接受“怎样会这样”…。
以下这几点,是大部份基本分析者容易犯的错误:
1、将基本面资料当做时效性的判断工具
当你在研究某一公司的基本面,仔细的评估它的负债比(哇!可能只有10%而已)、流动比率(可能居然有600%)、存货、每年营收成长率、营益成长率……都不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好公司,且价格本益比很低,于是迫不及待的于隔日买进,过了1、2个月,其间股价不涨反跌,你纳闷“我的研究都没错啊,怎么会这样?明明是好公司…。”这个情结,错不在这个评估的结果,而是“时效性”,试想,如果你在3个月前就研究这个资料,那是否股价就该3个月前因你的发现而提前反应?一项分析的反应可能在3天后,也可能在3年后才出现…。我们常会因为突然做出一个分析就认为是一个重大发现,急忙于市场建立部位,期待股价照你的分析而走。但市场反应出此消息或结果的时间,很难抓。所以,将你“瞬间发现”当做股价“此时该涨或该跌的依据”其实是很荒谬的。
2、由真空角度看待基本面资料
一档股票此时价格为30元,假设此档股票为从事进口加工,预期汇率会贬值,贬值将造成其原料成本提高,为一项利空,所以此股票将可能下跌,价格走低为合理反应。假设此时股价开始下跌,跌到20、10或许合理,但是注意,跌到10时,此项“基本面利空因素”是否仍然偏空?跌到剩5元,这项所谓利空消息,可能会变成“利多”,不可思议,对吧?!换句话说,“利空消息到某个价位将不再是利空”,所以基本面本身应该是没有所谓利多或利空,而是相对于“价位”而言,才有利多或利空存在。
一档股票不断下滑,你对它非常有兴趣,认为这是一档超值股票,盘算着这档股票的“真正价值”,用合理本益比或者其它方式,算出它约值25元,且股东权益有15元,此时市价40元。过了半个月,股价果然跌到25元,我积极买进,不幸的,股价继续下滑,跌到15元时,你几乎将家当全压在上面,因为此时已是净值了!!不可能再跌!!结果,竟然跌到7元才止跌,甚至跌破票面…。这个故事的发生是很多的。结论是,“实质价格未必是一个有力而有效的支撑”,有人就是不信邪,因为常常它还是会产生作用,过一段时间,股价常会回到“合理价位“,但记住,支撑不一定会发生在此时此刻,似乎还有其它因素我们会忽略了…。同样的,法人拥有某档股票的成本,绝对有可能会跌破,法人虽有大量的股票,股价没有百分之百必涨的那种事,法人也会赔钱。每次空头走势就会有人开始盘算法人的持股成本,认为此成本不会跌破,我认为不如将这个时间拿来算算自己的盈亏吧,“趋势不会因为你拉了一个伙伴而反转”。
所以,做基本分析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市场趋势、选择时机更重要。筛选出你看好的股票,接下来的操作很关键,对于处于整理阶段的股票,最好是轻仓试探,不要计较第一个涨停板的收益,真正突破之后的重仓进入才是你真正的利润;对于上升阶段的股票,最好是回档介入,长期牛股都是曲折向上的;对于下降通道的股票,最好不介入,因为好股票很多,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正所谓因势利导,永远都是市场的形势来影响我们的决策,而非固执用你的分析去指导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