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心脏健康扫扫雷

(2014-11-03 10:46:27)
标签:

健康

腰围

心血管病

妊高症

冠心病

分类: 新闻焦点
给心脏健康扫扫雷
健康时报记者 李凯菲 张 伟 王 琪

新闻背景

  20141016~19日,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电子健康服务:新起点,心健康”。关于电子健康,大会主席胡大一教授解释说,电子医疗、移动健康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获得大数据等形式来做更早、更全面的预防,以及更好的康复。


受访专家

  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著名心血管专家、长城会主席

  赵冬,北京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教授

  赵连成,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研究员

  吴寿岭,开滦总医院原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刘梅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马涵英,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精彩阅读

  管住腰围

  中国肥胖工作组曾做过一个针对24万人的回顾性研究,得出了中国男人腰围不超过85厘米才健康的结论,在原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也推荐男性腰围以85厘米为关键点。

  管好血压

  生完孩子的女性体内还持续存在低度的炎症反应。加拿大西奈山医院一项研究表明,产后3~12个月减肥失败的话,将增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管好心情

  女性冠心病抑郁患者长期死亡率增加84%,有抑郁情绪的女性更容易体验心绞痛。不少更年期女性会患上双心病,心理和心脏都出问题。人体的两个心像天平两端,想维稳就必须相互维持,防止忽高忽低。

  管好诱因

  猝死发生前有症状者仅占33.1%,最重要的死因是冠心病,占猝死人数的52.9%。也就是说,有近七成人都是不明不白地走了。应力所能及地锻炼一下长肌来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这样能减轻心血管意外时人体缺血缺氧带来的损伤。

  心血管疾病让中国人少活近5,长城会上,来自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吃惊不小。数据来自哪儿呢?赵冬及其团队对2010年国家疾病监测系统数据进行了评估,他们发现,心血管病死亡导致我国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缩短4.79年。

  防大于治,永不过时。防控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早死的重要方式,赵冬教授表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给心脏健康埋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这些雷区,进行干预和治疗。

  雷区一:胖肚子——

  中国男人腰围应再减5厘米

  大胖肚子、小细腿儿,圆滚滚的像苹果,这是很多中年男人的身材,而腹部肥胖带来的问题就是内脏脂肪含量很高,更容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趁着年轻好减肥,赶紧把胖肚子这颗雷扫掉。

  胖不胖谁说了算?腰围是比较方便测量的一个标准。但是,相比于女人,男人的腰围更受冷落。在本届长城会上,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社区防治部的赵连成教授做的报告就是关注男人的腰围

  2010年,中国心脏大会上的专家曾就女人腰围上限是80厘米还是85厘米好做过辩论。其实,关于男人腰围标准也有争议,是不超过90厘米,还是85厘米?现在这个标准也有点乱。

  包括《高血压指南》等在内的一些文献及很多临床医生,普遍用的都是90厘米的切点,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临时工。以前我们没有自己的腰围指标,于是 WHO就根据美国等国家的标准给亚洲推荐了一个临时标准 赵连成教授补充。

  为弥补这块空白,中国肥胖工作组曾做过一个针对24万人的回顾性研究,得出了中国男人腰围不超过85厘米才健康的结论,在原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也推荐男性腰围以85厘米为切点。

  尽管有相对科学的依据,这个推荐值尚却未得到临床专家的支持,所以,赵教授在现场呼吁,中国男人的腰围标准应该再减5厘米,用85厘米的切点。为什么呢?赵教授解释,相比于欧美人,亚洲人的内脏脂肪比例要高,相同体重,亚洲人更容易腹部肥胖,所以标准应更严格。

  有了标准,那怎么测才更准确呢?赵连成教授建议,在一天中的同一时间,用同一把软尺,测量相同的部位(大约在腰带所处位置),测量时放轻松,不要屏气。

  雷区二:生孩子——

  开滦研究聚焦危险孕妇

  儿奔生,娘奔死,说的是生孩子的危险,除了羊水栓塞这种紧急险情,生个孩子还可能会让你在老了更容易得高血压。在长城会上,开滦总医院院长吴寿岭给大家带来的开滦研究就讲了这个事儿。

  开滦研究是开滦总医院2006年开始的针对开滦集团所有员工(15万人)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做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及干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是妊娠期对远期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

  哪些险情会让准妈妈们在将来老了更易患高血压呢?开滦研究发现,有三种情况需提防,分别是妊高症、早产和低体重儿。出现妊高症的女性,老了患高血压的比例是29.87%,而没有妊高症的女性,比例只有18.87%;如果孩子是早产,妈妈将来患高血压的风险比非早产的增加了1.3;如果孩子是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这个风险将增加1.6倍。

  因为雌激素等的影响,怀孕生子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心血管应激,所以,女性在孕期容易出现高血压等问题。另外,我们发现,生完孩子的女性体内还持续存在低度的炎症反应,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吴寿岭院长解释道。

  有了孩子,就没了自己是很多新妈妈的状态。吴寿岭院长提醒,如果出现过妊高症,新妈妈在产后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最好买个血压计,定时监测。饮食上也要注意,在保证足够母乳的前提下,控制好体重。英国每日邮报今年3月份曾报道过,加拿大西奈山医院一项研究表明,产后3~12个月减肥失败的话,将增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预防妊高症也很必要。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是妊高症的三个主要信号,尤其是在孕20周后,一定要定期做产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准妈妈,在孕晚期要控制好体重,每周增长体重应控制在500克以内。

  雷区三:坏心情—— 女性更年期要防双心病

  绝经后女性是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在50岁前后,伴随更年期到来,身体走向衰老,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增加,各种疾病相伴而至。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坏心情也是心脏健康的不利因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刘梅林提醒,失眠、抑郁、焦虑、爱发脾气,更年期女人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导致女性生活质量降低。但是,可别小看这些心病,弄不好就会转为心脏病。《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提出,患抑郁症的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显著增加,女性冠心病抑郁患者长期死亡率增加,有抑郁情绪的女性更容易体验心绞痛。由于女性冠心病患者症状经常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

  精神压力及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增快,导致女性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增加。更年期是身体一个调节再适应的过程,生理、心理均参与其中。不少更年期女性会患上双心病,心理和心脏都出问题。维持双心健康至关重要。

  另外,这个阶段的女性往往更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家人,生了病也总是拖着,好不容易去看医生了,在说病情时,还往往家长里短、理不清,掩盖了真正的问题,让医生也误以为是更年期闹情绪呢,从而耽误了病情。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防治双心疾病,是更年期女性要做好的功课。戒烟、避免吸二手烟,限酒、限盐,调整饮食结构、坚持有氧运动和控制体重,使BMI小于25kg/m2、腰围小于80厘米。刘梅林还强调,不推荐常规服用多种维生素、维生素D、叶酸等预防女性心脑血管的健康,若需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预防应谨慎,高危患者使用时应关注有无出血倾向。胆固醇升高伴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绝经后女性应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使血脂达标。此外,应该积极治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雷区四:没症状—— 近七成人不明不白地走了

  有很多冠心病人猝死之前完全没有症状,猝死后送到医院一查才发现这人有冠心病。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马涵英介绍,心血管病可以说是沉默的杀手,指的是心血管病发展过程中,会存在没有心脑血管症状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但没症状,不等于没有病。

  症状是病人自己的主观感觉,病人有症状就诊时就会主观地讲出一些事情,从英语来讲叫complaint,就是主诉,但是如果病人没有症状,比如高血压,尽管他的血压可能很高,但是病人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于是忽略了就医和治疗,一旦发病,很可能就无法挽回。马涵英教授解释。

  《中国心脏性猝死尸检研究:531例病理学分析》中公布了中国30年心脏性猝死531例尸检病理学注册研究结果,其中有一个数据令人不寒而栗:猝死发生前有症状者仅占33.1%,最重要的死因是冠心病,占猝死人数的52.9%。也就是说,有近七成人都是不明不白地走了。

  怎么知道你和心血管疾病挂不挂钩呢?“我经常让我的病人算算自己能得多少分,马涵英教授说,INTERHEART研究表明有9个因素可以解释90%以上心肌梗死的发生危险,分别是: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社会心理因素(抑郁紧张压力大)、少吃蔬果、缺乏运动和大量饮酒。有这当中的一个因素就给自己加一分,得分越高,你离心血管病就越近。要想远离心血管病,一定要开始减分行动。

  除了这些危险因素,生活中还有一些诱因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发作。有的人可能身体很健康,也没有危险因素,但也可能因为一个诱因,就猝死了。马涵英说,长期熬夜、情绪过于激动、便秘等都是可怕的诱因。因此,我现在经常建议我的病人循生物钟、睡子午觉、葆好心情,并且力所能及地锻炼一下四肢长肌来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因为全身肌肉中,四肢肌肉与心肌的关系最密切,因此锻炼四肢肌肉能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中国移动用户编辑jksb到10658000订阅《健康时报手机报》,内容包含时下最新的健康热点、生活时尚、吃出健康、中医养生、心灵驿站、医疗课堂、服务互动等权威、实用的健康资讯,5元/月。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或点击www.jksb.com.cn;健康时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411163204/profile?topnav=1&wvr=5&user=1 ;搜狐微博:http://jksb2000.t.sohu.com/ ;健康时报微信账号:jksb20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EFG没有那么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