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还是遭罪?

标签:
骨折夹板片子健康 |
分类: 新闻调查 |

不能确诊骨折,却按骨折处理治疗。上了5周夹板,输了7天液,还吃了一堆药。今年夏天,我在北京朝阳区二院就遭遇了一件这样郁闷的事!
煎熬——不慎“骨折”,5周夹板活受罪!
8月中旬,我骑车不慎摔倒,挫伤手腕,担心伤了腕骨,第二天去家附近的朝阳区第二医院(2014年8月29日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编辑注)骨科检查。
当天骨科门诊人很少,甚至有些冷清,挂号、拍片很快完成。给我接诊的大夫,年龄看上去有五十多岁,心想还挺幸运,不是小年轻,经验可能丰富些。
大夫问我哪摔了,我指了指右手腕青紫处。“骨折了!得打6周夹板,再输7天液”,大夫简单看了看片子,指了指X光片中的手腕部位。
骨折了?我半信半疑。因为当时并不感到很疼,心想顶多就是挫伤。大夫解释说,“老年人骨头脆,容易骨折”。不打夹板怕骨头长不好,输液吃药是为了让骨头尽快愈合,说完噼里啪啦在电脑上敲出几张处方。不到五分钟,我被请出诊室。
我不懂医,只有信大夫,急急忙忙取钱交费。出医院时,我右手打着夹板,左手拎着一口袋药,心情郁闷地回家了。
大热天里,从手掌到肘部全紧裹纱布,只露出5个手指尖,又热又痒。吃饭用左手,洗澡需要儿子帮忙,连换件衣服都困难。
一辈子身体好,输液是头一次,真跟坐牢一样,右手绑夹板,左手绑针头,在人声嘈杂的输液室里,啥也干不了,连上厕所都困难,每天好赖熬完俩小时。
我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看完说明书,老老实实吃完一堆中成药。老伴说:“可真是活受罪!”
大夫的一句话,让我开始了一个多月的“骨折”治疗。
吃惊——协和医院大夫说我压根没骨折
治疗5周后,我没想再去朝阳区第二医院拆夹板,而是多了个心眼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复查,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两位副主任医师看完此前朝阳二院拍的片子后说没有骨折!
谨慎起见,接诊的李大夫让我再在协和拍一张X光片,我忐忐忑忑又进了一次放射科室。
协和医院病人多,拿到片子已是下午,换了位杨大夫坐诊,他仔细观察片子,也认为没有骨折,只是腕关节扭伤。
一瞬间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生气。
“什么?输了7天液,吃了这么多药?”杨大夫听了我的治疗经过,感到非常吃惊。
听了这话,我瞬间全身发凉,从头到脚像被泼了盆冷水,小心问大夫:“怎么回事?”杨大夫没说话,只笑了笑。
杨大夫叮嘱我,回家就把夹板拆了,以防肌肉萎缩,药也不能再吃了,搽点药膏慢慢恢复即可,还教我两种活动手指的办法。
在朝阳二院,输液费、药费、材料费共花去2780.67元,其中,仅7天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共70支)就花费1680元,且属部分自费药物。在北京协和医院,杨大夫给我开了4支外用活血化瘀的青鹏软膏,一共才80元,才是朝阳区二院药费的一个零头。
花了钱倒还是其次,平白无故被治疗一个多月,这不活折腾人吗?回家路上,我才慢慢缓过神儿来,越想越觉得匪夷所思。
郁闷——X光片的阴影并不能代表骨折!
究竟有没有骨折,两家医院说法不同,我仍放不下心,决定再找专家看看。
这次我做足功课,把两家医院检查材料备齐,将就诊经过详细写下来,去北京朝阳区一家有名三甲医院,挂了骨科专家号。
接诊的李大夫满头白发,耐心听完我的遭遇,再仔细对比两张X光片,带着我分析。
“两张片子(指朝阳二院片子和一个月后协和拍的片子)都看不出明显骨折痕迹,只是第一张片子有点可疑”,李大夫指着朝阳二院所拍X光片腕骨处一条阴影。
“不过,有阴影不代表就是骨折”,李大夫说,手腕处的多角骨呈不规则形状,就像人脸一样,从不同角度看,呈现形状也不同。X光片只能拍到一面,有阴影可能是骨折,也有可能是两个多角骨的重叠影,因此不好判断。李大夫尽量把事儿说得我能听明白。
“当时应该再拍张CT片看清楚,或者也可以先打两周夹板再复查一次X光片”,李大夫说。
如此说来,即使医生水平有限判断不准,也应该进行一次复查,仅凭一张X光片,顶多只能算是“疑似骨折”。
骨折?没骨折?疑似骨折?三家医院说法不同。为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我又去了海淀区一家骨科有名的三甲医院。
这是最后一站,一位张姓主任医师同样认为,第一张X光片的阴影只能算“疑似骨折”。要想知道究竟有无骨折,再拍张CT片即可。会不会二院治疗五周后已经愈合,协和片子拍不出来了呢?这位主任医师认为,就算是骨折后骨头愈合,3个月内也能从CT片中看出痕迹。
张大夫认为,6周夹板时间太长,中途还应调整姿势。而输液和吃药,根本就没必要,“伤筋动骨一百天,主要靠自己养。”
“这些药啊,我不好说,总之别再用了,注意常活动手腕”,带着张大夫的嘱咐我离开了诊室。
回家后,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一条关于“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吓出我一身冷汗。
2010年3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曾提醒相关单位关注骨肽类注射剂不良反应,国家收到的严重病例报告中有相当数量儿童和老年患者,经查阅发现“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正是骨肽类注射剂!
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看了四家医院,三家三甲医院大夫都不能肯定“骨折”,只有朝阳二院大夫说我骨折了。
一场曲折的就医经历告一段落。街坊邻居安慰我说:“没骨折,是好事儿啊。”我也只能苦笑,只有我自己知道,碰上了“被骨折”的冤枉事儿!
编后:
一次突如起来的“骨折”遭遇,一段颇为曲折的就诊经历,一场难下结论的医患困惑,北京读者华先生的遭遇,让编辑深感同情与无奈的同时,更感叹医患关系中的些许遗憾和隐忧。
诚然,医生诊断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医生诊疗水平等都有关。我们无法断定医生是否有“过度医疗”的诊疗不当,但在不能单靠影像光片确定病情时,医生能否多一份谨慎和责任,减少或许可能的误诊呢?其实,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医生医术的尊重。
医疗是个良心活,6周夹板,7天输液,外加一堆药物,医生只需“大笔一挥”,年过6旬的患者就要在大热天里来回跑,生活各方面深受影响。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方子就能解决问题,又何必让老人不必要地折腾呢,反是帮了倒忙。
这或许是一次“骨折”误会,但已让华先生很“受伤”,留下的是我们对医患关系更多的思考。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或点击www.jksb.com.cn;健康时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411163204/profile?topnav=1&wvr=5&us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