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敬业为啥全球垫底?

标签:
国人敬业全球垫底健康 |
分类: 新闻焦点 |
受访专家:
史占彪,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主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
肖震宇,中科院心理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管。
西英俊,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
精彩阅读:
■中国人时间管理经验极度缺乏,很多人一上班就微信、QQ回个不停,浏览网络新闻,工作分不清轻重缓急,看起来忙个不停,但没有效率,常常人为地延长工作时间,又看不到工作成果,便会觉得工作没价值。所以上班后把工作分分类,利用好情绪的兴奋点,提高效率更易增加工作满足感。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疲劳,包括情感衰竭(没有工作热情,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人格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敷衍了事)、无力感(没有成就感)。心理学家大卫·波森说,这种倦怠会摧毁你的每一样能力:短期记忆、乐观的态度、统筹、判断与推理能力。
■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有时并不在于没有从事自己最心仪的工作,而在于工作和生活没有分开!人下了班,但脑子下不了班,时间长了,疲劳感自然缠身。避免工作压力侵入到你的餐桌和卧室,可以用文化和感性生活来缓解,譬如培养兴趣爱好、必要时给自己放一两天假等。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很多国人这样调侃自己的工作强度,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即便如此累死累活,在敬业程度上依然全球垫底。
福布斯中文网近日整理刊发了全球著名调查公司盖洛普(The Gallup
Organization)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从全球员工的敬业指数看,仅有13%的员工工作状态称得上敬业,而中国员工的敬业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排名垫底。
为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自2008年起,盖洛普公司每年都要在中国通过面谈或电话采集超过4000个样本,数据采集很下工夫,调查结论自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累死累活实际上同敬业关系并不大
其实,敬业一词并非舶来品,孔子曰“执事敬”,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这大概是古人最早的敬业思想,也就是以恭敬、虔诚的态度对待从事的工作。这个观点和盖洛普的调查相似。调查将敬业程度分为敬业、漠不关心和消极怠工三种,敬业是对工作充满热情,能享受工作的乐趣;漠不关心指没什么工作积极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怠工是不仅讨厌自己的工作,还会暗中破坏别人的工作成果。
可见,不管是哪种敬业的工作状态,都和大家所说的“累死累活”的工作量及“没白天没黑夜”的工作时间关系不大。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莱德·卢森斯对职业归属感的解释是:对职业充满深深的依恋和眷顾,无关职业和学历,无关年龄和工资。在美国,一个学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可能去做园丁,每天修剪花草还干得兴致勃勃,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敬业度名列前茅的原因。
“中国等亚洲国家敬业度较低,可能跟东西方对敬业的定义和评判标准不同有关。”史占彪分析,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员工的工作状态。
“员工苦干而不敬业的情况确实不少。”专门研究员工职业成长的肖震宇在工作中发现,“很多企业疏于给员工提供职业规划的帮助与指导,导致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很迷茫,在年终总结时,回首看看一年的工作,感受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找不到自我发展的方向。”
“遇到问题,要学会向公司求助,”这是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的解决方法。“欧美企业在多年前开始实行‘导师制’,老员工带新员工熟悉业务,如果员工哪方面能力不足,公司会及时安排一对一的培训。中国企业早先也有‘传、帮、带’的传统,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更看重眼前短期效益,冀望员工一进来就能产生绩效,忽视员工培养与发展。”肖震宇也这样认为。员工没有心理上的挫败感,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中,热爱工作,并为之努力奋斗。
这样也更容易获得工作的幸福感。按照盖洛普针对中国的调查显示,有90%工作投入的人认为头一天自己有笑过,工作消极的人只有68%。
工作状态受附加条件羁绊太多
对欧美国家员工来说,工作就是认真做事,工作业绩对事不对人,所以对工作的投入和热情显得更高一些。史占彪认为,基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我们在工作中更强调人情世故,比较重视人,对事的投入和重视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职场潜规则、跑偏的金钱观、成功的厚黑学等,我们给工作加了太多额外包袱,顾此失彼,容易丧失工作动力,也是导致漠不关心和消极怠工的原因之一。
而这种情绪失衡恰恰又很易被忽视,肖震宇分析,对很多人来说,找工作就是找饭碗,也就是只注重劳务合同上规定的责权利的“商业契约”,没有形成和上司、同事等工作团队的“心理契约”。就算感受不到施展的空间、对岗位没有归属感、得不到同事的理解和尊重,只要没到崩溃的临界点,就忍着吧。结果是,“越干越没劲”,根本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
在传统观念中,中国人获取工作快乐的途径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有成功,才能快乐。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只要快乐,心态和情绪是最积极的,更能发挥潜力获取成功,而成功后的满足感又会让你更加努力地工作,能形成良性的循环。
可见,去除附加条件,找到工作的乐趣是调整工作状态不可或缺的基础。
而国人不仅容易在社会交往中分神,时间管理经验也极度缺乏。很多人一上班就微信、QQ回个不停,浏览网络新闻,工作分不清轻重缓急,看起来忙个不停,但没有效率,常常人为地延长工作时间,又看不到工作成果,便会觉得工作没价值。所以上班后把工作分类,重点突出,用好大脑和情绪的兴奋点,提高效率更易增加工作满足感。
“一定要放下攀比心理,多参与团队合作”,西英俊说,11月12日,微软宣布将废弃“员工大排名”制度,改变淘汰“表现最差的”员工的做法,鼓励团队合作。这也是避免职业倦怠的方法,不突出个人,大家的心理落差都不大。
“大家在工作中实在是太爱攀比了”,攀比就容易带来不公平感,“我努力工作,辛苦奋斗,待遇却不如某某,领导的眼里只有他。”在这种心态下,很难对工作积极投入。
改变心态最现实
如何找到工作的乐趣,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很难。
据《201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74.6%的被调查者表现为轻度的职业倦怠;近43.2%出现中度的职业倦怠;而在我们身边每10人当中就有1位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
史占彪解释,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疲劳,包括情感衰竭(没有工作热情,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人格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敷衍了事)、无力感(没有成就感)。而心理学家大卫·波森说,这种倦怠会摧毁你的每一样能力:短期记忆、正面乐观的态度、统筹、判断与推理能力。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一书中非常肯定的回答。
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能将快乐的分量增加。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
真是简单明了。
这是个让几位专家都非常赞赏的观点,同时他们又提出了具体方法。毕竟,工作时间确实很长,工作环境也并非尽善尽美。
“大部分人都没有从事自己最心仪的工作,但这并不是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工作和生活没有分开!也就是说,虽然‘人’下了班,但‘脑子’下不了班,对精神和体能消耗太多,时间长了,疲劳感自然缠身。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工作和生活尽量分开。”史占彪强调,下班后不要总和同事聚在一起抱怨工作,埋怨领导,要把自己脱身于工作之外。避免工作压力侵入到你的餐桌和卧室,可以用文化和感性生活来缓解,譬如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清理工作空间、必要时给自己放一两天假等。
还有就是总抱怨工资低,投入和收支不合理。实际上,你可能花了很多没用的钱,比如上淘宝买些零碎,钱就没了。如果每个月能够固定存个“工作奖励基金”,年底或是感觉工作没劲时,看看存折成就感或许就回来了。
当然,有时候工作状态不好、心烦意乱,这属于心理适应不良,还没有发展到心理疾病的程度。“运动是很好的缓解方法,散步、打球都可以,或是伸个懒腰、上走廊站会儿。”肖震宇建议。需注意,一旦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到工作和身体,出现暴饮暴食、腰酸背疼等隐形的心理反应,就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
实在忍受不了目前的工作状态,换个单位也是正常的选择,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打算离职前要静下心来好好列一份离职原因表格,在纸上分成两栏写下这份工作让你不能忍受的原因和你期望的目标,如果发现不能忍受的只是老板的性格、八卦的同事、讨厌的工作时间,或是薪水偏低、单位太远等环境问题,这就不能成为离职的硬指标。
要知道,任何单位都会有这样的情况,逃避并不能让你找到工作的热情。等你从职场“菜鸟”变成“老手”,就会发现,看起来苛刻的制度、严格的老板、难缠的客户等产生的力量比选择“土豪丈母娘”还能缩短你奋斗的时间。
※链接:盖洛普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目前在全球25个主要国家设有分公司,用科学方法测量和分析选民、员工的意见、态度和行为等,在调查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