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两万海里的手术

(2012-01-18 17:05:29)
标签:

姜福亭

拉美

医院船

方舟

海军总医院

健康

分类: 新闻焦点

穿越两万海里的手术

健康时报记者余易安 特约记者 樊中文

穿越两万海里的手术

             ▲ 在拉美医疗现场,护士张雅铭与小患者进行交流。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毛 宇/摄

穿越两万海里的手术

                  ▲ 航行在太平洋上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穿越两万海里的手术

           ▲ 医护人员为病愈患者送上中国结,祝福夫妇俩结婚周年。健康时报特约记者毛 宇/摄

 

阅读提要:
  最惊险的一次,是为一名19岁的高中生进行巨大椎间盘突出摘除术。因为船体晃动,稍有不慎,就将损伤脊椎神经导致患者下身瘫痪。为避免意外发生,主刀医生丁宇几乎是扎着马步做手术,手术很成功。
  当地实施公费医疗,病人到公立医院看病都是不用花钱的,但要排队等待。腹外疝相对来说不是急诊,能等,所以积压的病人很多。我碰到的等待最久的一个病人,等了整整9年。
  一名六旬老人,因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多年,接受了中医针灸治疗后,试探性的活动右腿后,发现自己能走了,于是举起双手失声痛哭说:是上帝把中国人给派来了,我又能跳舞了。

 

背景:

    2011年12月31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队员、执行“和谐使命-2011”任务的海军总医院83名医疗队员,在该院钱阳明院长的带领下,圆满完成赴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等拉美4国访问和医疗服务任务,载誉凯旋。
  海上医院简介: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我国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量身定做”的专业大型医院船。和一般军舰狭窄的通道不一样,医院船的通道更类似于医院的通道。该船分为医疗区和生活区。医疗区设300个床位,可同时开展8台手术。船上搭载的某些医疗设施装备达到三甲医院的水平,拥有包括CT机、X光机、空气净化装置等217种共2400余台套先进设备。由于该船在设计上主要针对战时海上救护以及抗灾、人道主义行动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所以被亲切称之为“和平方舟”。
  能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回家,有着“手术大拿”之称的海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姜福亭说:“那是相当幸福!”
  乘坐“和平方舟”号,离家105天,穿越24620海里,诊治10840位患者,做了118例手术,一切都在船上……
  姜福亭和所有随船医疗队员一样感到有些疲惫,回忆起漫长的旅程,他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是吐着出去,笑着回来的。”


  ■“今天你吐了没有,成船上问候语


  一开始,谁也没想到,拥有万吨级排水量、超强抗风浪航行能力的“海上三甲医院”“和平方舟”号驶离码头没几天,就遭遇了强热带风暴。

“好多人都趴下了,医疗队队员们晕倒了一大片”,姜福亭回忆,晕船的感觉,体验过的肯定知道,极其痛苦。“我们组的一个女队员,感觉就跟要死了一样。什么都吃不了,一吃就吐。”
  从一日一吐到一日四吐五吐,大家相互取笑说,这吐的频率俨然成了海上气象条件的晴雨表。
  尽管医疗队为大家准备了晕车药和中医耳针(使用针刺等方法刺激耳穴,预防晕车),但对于少有航海体验的大多数队员们来说,依然是无济于事。
  随船出行的国际在线记者王晨来、肖中仁在日记中这样描述道:“今天你吐了没有?”成了大家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离台风区越近,躺在床上的感觉也从原来的摇篮变成了砧板上的面团,像被一双强有力的大手在来回揉捏。有时已经从房间的门口走出去了,因为船体的摇摆倾斜又倒退回了屋内。”
  经受了晕船的折磨,姜福亭说,这一路,再往后,什么气候炎热、注意预防登革热等,对于队员们来说,都变得不值一提。


  麻醉师大罢工,船上手术陡然增加


  考验远不止这些。
  11月25日,“和平方舟”号抵达哥斯达黎加码头,遭遇了当地麻醉师全国大罢工,受其影响,该国1600多台手术被迫停止,一些患者听说我们到来后,直接涌入船上,使我们医疗队员的压力陡然增加。
  海军总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李军回忆:包括我在内,当时船上只有两名麻醉医生,面对创纪录的手术高峰,大家只能是24小时连轴转。
  姜福亭也没个喘息的机会,通常是上午要出门诊,下午进行手术患者初筛,晚上再连夜实施手术,“每天能睡5个小时就不错了”。
  在船上做手术,还有一个顾虑便是“稳不稳”。尽管“和平方舟”号的手术室很大,也加设了防摇摆的装置,但哥斯达黎加蓬塔雷纳斯港特殊的地理环境,还是造成了船体轻微晃动。
  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去年11月26日,当时“和平方舟”号正在实施投入使用以来进行的最复杂手术——为一名19岁的高中生进行巨大椎间盘突出摘除术。因为船体的晃动,稍有不慎,就将损伤脊椎神经导致患者下身瘫痪。为避免意外发生,医院船及时加固了缆绳,主刀医生丁宇几乎是扎着马步做手术,3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
  在哥斯达黎加停留五天时间,我们共诊治了患者6315人,平均每天1200人次以上,每名医务人员每天接诊将近60人次,实施手术共56台。

该国社保局官员安东尼奥对中国媒体感叹:“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中国医生为我们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这种帮助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台疝修补手术,等了整整九年


  在船上进行国际医疗援助手术,其压力可想而知。首当其冲的,就是手术风险问题。
  姜福亭坦言,尽管随行的医务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考察、技术过硬的干将,但手术的压力,比在国内还是大多了。“一旦出问题,造成的国际恶劣影响简直难以想象”。
  停留时间短、手术安全要求高、病人多、期望值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医院船在手术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安全性高、恢复快的疾病,比如眼科白内障手术、普外科腹外疝手术、胆囊炎手术等,术前对病人的诊断也比往常更加慎重一些。
  可有些时候,队员们架不住当地人的热情和信任,也会破例提高手术难度级别。
  “有位腹股沟疝病人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在当地开过两次刀,都失败了”,姜福亭回忆,事实上,像他这类手术,对于执行对外医疗服务的医生来说,是不太合适开展的。
  但他跟我讲:他早就知道中国医生要来,所以一直在等,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了。术前,他还通过西班牙语翻译说,他在门诊,第一眼看到这位医生的时候,就对他很信任。如此的真诚,让我难以拒绝,更给了我手术的信心。”
  说来也怪,姜福亭此次出访拉美做得最多的手术就是腹外疝。
  这是否跟当地腹外疝高发有关?姜福亭后来了解到,当地实施公费医疗,病人到公立医院看病都是不用花钱的,但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排队、要等。相对来讲,不是急诊,所以等待的时间长,积压的病人就多。“我碰到的等待最久的一个病人,等了整整9年。”


  是上帝把中国人给派来了!


  远赴拉美,并非“和平方舟”号首次出访,但载着中医出行,却是第一次,更是此次“和谐使命-2011”行动的亮点。
  “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除了总统之外,包括总理、副总理、部长、副部长们在内的很多高官都接受过我们的中医诊疗”,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顾群回忆:“该国文化科教部的部长还把家里人带来了,希望我们把中医所有的诊疗方法,比如针灸、按摩、拔罐、刮痧啊,全都给用上了,还要现场拍照,说你们多给我拍拍照,我好拿着这些去申请下一步介绍中医的经费和提议提案。”

访问期间,我们共开展中医诊治达784人次。不仅如此,医疗队员们还走出船舱,到当地给老百姓做中医讲座、与中医同道一起进行学术交流。
  现场医生们展示的神奇疗效,引来当地百姓无尽的感激。
  一名六旬老人,因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多年,来的时候还是瘸着来的,接受了中医针灸治疗后,疼痛缓解了,试探性的活动右腿后,发现自己能走了,于是举起双手失声痛哭说:“只有上帝知道我这么多年是如何的痛苦,是上帝把中国人给派来了,我的腿不疼了,我又能跳舞了”。
  现场,除了顾群,还有他的同事付本升,他俩都没想到,中医诊疗的效果在拉美人民身上能如此神奇。通过扎针按摩之后,好多骨关节炎病人就能走能跳了。
  “拉美人民表达感情的方式很热烈,这些病人,本来也并非很重的病,只是症状很明显,诊治之后,有了一点点效果,他们也会非常感激。看到他们如此激动,我们都很感动”,顾群感叹,那一刻,真的觉得作为一个中医医生,能把祖国医学传递给拉美人民,心中无比骄傲。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或点击www.jksb.com.cn,提供新闻线索、参与短信评报:手机用户发送:8599+想说的话到106695883(信息费每条1元,不含通信费。)

   获取更多健康资讯,敬请“关注”健康时报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jiankangshibaoblo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