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医学开拓者盛志勇

标签:
烧伤中国盛志勇汗腺烧伤穴健康 |
分类: 新闻焦点 |
烧伤医学开拓者盛志勇
健康时报记者 刘永晓 杨绪军 王静宇 特约记者 王晓玲
31年前,身体95%皮肤被烧伤的病人孙力(化名),仅存的一小块头皮被分成38小块,然后在别人的皮肤上打很多小洞,再把小块皮肤放进小洞里,每个小块扩张生长,最终痊愈。
1969年,盛志勇到农村巡诊,一位偏远山村的农民,腹股沟疝气囊肿比颗葫芦还大。盛志勇直接用门板当手术台,两块破布做帘子,护士在旁边轰赶苍蝇,他为患者成功手术。
“年轻时多运动,打下好基础”是盛老最推崇的长寿经,他10岁就开始游泳、排球、篮球、野外划船等运动项目。“你能想得到的运动项目,我都不在话下!”
1948年冬天,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的码头上,一位28岁、个头不高的中国小伙子提着行李,手里拿着一张“总统号”客轮的船票,四处张望。
“总统号”的终点是上海,就在刚要起航时,美国西海岸爆发了工人大罢工,所有的船只停运。无奈之下,小伙子只好在小旅馆住了下来。他找到航运调度处的老板,急切地说:“只要船运一开通,我就要立刻回国!”终于,航路恢复了,他拿着“总统号”客轮票,却坐着一艘小船,在1948年的最后一天,回到了中国。
这位当年的小伙子,就是我国烧伤外科奠基人之一,现龄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
■干细胞再造汗腺已成功
63年之后的2011年9月19日下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二楼盛志勇院士的办公室里,他和记者一块回忆了自己的整个医学职业生涯,语气平和,不时闭上双眼,眉头紧锁,努力回忆着……
“当初要是回不来,我也就彻底回不来了。”说起当年回国的情景,盛老深感庆幸,因为他回来没多久,上海就解放了,中美间的航路就中断了,再想回来就很不容易了。
“现在年轻人做手术比我利索多了,我主要负责一些研究工作,比如汗腺再生。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病人的汗腺也被烧坏了,植皮后失去了排汗功能,天一热就出不了门,生活不便。”盛老说到。
当前,我国的烧伤存活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一个标准叫做LA50,L是死亡(lethal),A是面积(area),LA50就是说烧伤面积多大,你可以救活50%的病人,“这个标准在中国,已经到了98%。也就说,即便你全身只有2%的皮肤,我可以救活50%。”
问题在于,存活率高了,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了突出的问题,所以这几年,盛老一直思考和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干细胞诱导形成汗腺细胞并成功植入病人的皮肤中,恢复排汗功能。
2007年,盛老领衔的团队,通过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结合正常人皮肤中的汗腺细胞,成功诱导汗腺细胞并小面积完成植入,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2009年,该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创面修复与再生》(《wound
repair and regeneration》)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杂志主编撰文称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现在虽然可以小面积再造汗腺,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实现大面积才是我们的目标,为此,他开始创建汗腺库。他四处联系医院,如果遇到截肢或者因为乳腺癌需要广泛切除的患者,就会把切除掉的皮肤收集起来,慢慢积少成多,建立起了汗腺细胞库。
“困难很多,但总要一点点的克服,作为医生,我们不能把病人抢救回来就完了,还要考虑他们存活后的生活质量。”盛老从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总是这样要求自己。
■跟踪一位烧伤病人20年
在他烧伤救治生涯中,最令人称道的是救助航天工业部青年女话务员孙力(化名)的故事。
1980年10月15日,航天工业部机房发生了一场意外火灾,28岁的女话务员孙力被严重烧伤,全身焦黑,生命危在旦夕。孙力被转到解放军总医院烧伤科,盛志勇当时在该科负责工作。“在我念书时,凡是有30%面积烧伤,都是死亡,不要救,救不活的”。
而盛老看到的孙力,全身烧伤面积达到95%,深度烧伤为90%,同时伴有严重的呼吸道损伤。“确保生命安全后,盛志勇当即决定,第一时间切掉孙力身上已经烧焦的皮肤和坏死的组织,然后为她进行植皮手术。
植皮,就是用别人的皮肤组织,暂时代替患者的皮肤,覆盖到身体上避免感染,然后在伤口处移植一些患者自己的皮肤。经过仔细检查,盛志勇惊喜地发现孙力头上还有一处皮肤没有被完全烧伤。这一块头皮,在盛志勇看来,就是孙力存活的惟一希望。
他把孙力的头皮分成许多小块,然后在别人的皮肤上打洞,然后把小块皮肤放进小洞里,自身的皮肤移植到身体之后,每个小块都在扩张,而别人的皮肤三个星期之后就掉了,孙力的这一小块头皮自行扩张,而且所有的创面都基本愈合了。整个治疗过程中,孙力的头皮前后共取了38次,两个月后,孙力全身的伤面奇迹般愈合。现在,孙力用失去指头的双手,几乎可以做任何家务,甚至包饺子、钩编织品等。
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一次国际烧伤会议上,盛老的学生把一部记录孙力治疗过程的片子带去放映,当时轰动了整个会场。一位外国老教授,看完后眼含热泪地把盛老的学生抱了起来原地转了两圈,称这是中国治疗烧伤病人的一个奇迹。
■亲历三次战争救援
在盛老近70年的从医生涯中,除了面对众多的烧伤、创伤病人,他还亲身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参加了邢台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现场救援。
他一直记着一位在印度达旺战场上牺牲的战士。这个伤员的臀部中弹,当时部队创伤外科医生处理的时候没有经验,只处理好了臀部的伤,却没有意识到直肠可能也受伤了。几天之后,伤员的伤口就有大便流了出来,现场的医生简单判定是直肠被子弹打到了,就把直肠做了处理,但他们忽视了直肠里的一个封闭腔,由于枪伤,直肠封闭腔里面的严重感染造成了伤员的死亡。
“这名战士死得很可惜。其实臀部受伤首先要进行肛门检查,要用手摸一摸。如果发现伤口有大便,就要把直肠里面的封闭腔切开引流,避免感染。这是我们部队的创伤外科训练不够,太缺乏经验。”盛老一脸失落的样子。
盛志勇还有过两次下乡的经历。1969年秋天,部队要组织医疗队到农村去,他争先响应参加,去了陕西最贫困最偏僻的安康山区。一天,在山区巡诊,一位偏远山村的农民,腹股沟疝气囊肿比颗葫芦还大。征得其家人同意后,在患者家里卸下破门板,往土坑上一放,临时搭起了“手术台”,再挂起两道布帘就算隔出个“手术室”了。在昏暗的光线下,打着手电筒,一位护士轰赶着苍蝇,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
还有一次,盛志勇遇到一位妇女因生产时接生婆用秤钩将婴儿钩出,而造成了子宫外翻、膀胱阴道瘘。此后9年,她从来就没有穿过干燥裤子。盛志勇在一个小学校的课桌上,经过12小时手术,为该妇女切除了子宫,再造了膀胱与可控大便的肛门,使她过上了正常生活。
■91岁坚持八小时上班
盛院士虽已91岁高龄,但仍思维敏捷,身体强健,至今仍每天工作八个小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记者试图“刨根挖底”让盛老分享养生经验时,回复却是,“一切顺其自然,生活规律最重要。”
他早晨六点半起床,听广播,吃早餐。早餐有五个一:一片面包、一块奶酪、一个鸡蛋、一杯咖啡、一杯酸奶。盛老说酸奶比牛奶好一些,有益生菌对肠道有好处。
盛老在国外留学时间较长,现在仍保留着西式饮食习惯。每天午餐吃米饭,几个家常菜,20分钟吃完,再看看报纸,有瞌睡的时就睡一会。下午两点钟准时上班,5点下班,晚餐一般是面条,看看电视,看看书,晚上11点睡觉。“几十年没有变过。”
“年轻时要多运动,打下好基础。”或许是盛老最推崇的长寿经。他回忆,年轻时就喜欢运动,“不会唱卡拉OK,也没地方上网,就是运动。”他向记者描述了曾经的辉煌——五六十年代就被评为乒乓球国家三级运动员,跳绳曾经是上海华山医院的冠军。10岁就开始游泳,还有篮球、长跑和野外运动项目等。“你能想得到的运动项目,我都不在话下!”
除了目前在做的汗腺研究,盛老还在研究如何减少烧伤休克的病人输液量和边远地区的烧伤救治课题,而这些都是现在烧伤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好这几件事情,我也就差不多了。”盛老说,人都有生老病死,不能总活着。但活着一天,就要好好活,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
获取更多健康资讯,敬请“关注”健康时报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jiankangshiba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