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
“不打针爷爷”的高招儿

健康时报记者吴润果
精彩语录:
·抗生素原意为对抗微生物的药,然而到了中国,又有了一些新名字,比如消炎药,甚至退烧药,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细菌引起的炎症会伴随体温递增,通常很快烧到39度以上,喉咙化脓,还伴有黄痰。如果是普通的病毒感染,体温也就在38.5度左右,只要精神状态还行,就没必要惊慌。
·输液有很多弊端,比如容易出现发热、皮疹、过敏性休克等输液发应。另外,输液还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不到万不得以,他不会让孩子输液。
·来我这里看病的孩子,不少我都认识。如果一进门就大声地叫我“胡爷爷”,我就知道应该没大问题。但如果招呼也不打,话也不爱说,我会马上提高警惕。
受访专家简介:
胡皓夫,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兼任卫生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专题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儿科急救、儿科呼吸道疾病及疑难病诊断治疗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第一部分
一位儿童呼吸科的大夫,20年只给患者打过一次针,一年开X光检测不超过10次。您相信吗?
河北省儿童医生的胡皓夫正是这样治好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患者,被亲切地称为“不打针的医生爷爷”。胡大夫虽已年愈八旬,仍活跃在门诊一线,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专家号一号难求。近日,胡皓夫接受健康时报专访,给大伙聊聊他的高招儿。
一个6岁的小女孩发烧不退,在别的医院打针输液都不见好。慕名找到胡皓夫这里,不仅没开抗生素,连西药都不用,吃了两服中药,病很快就好了。
“不发烧的细菌感染,就用中药”
“抗生素不是退烧药!”胡皓夫很有些激动地说,“抗生素是英文antibiotics的中文翻译,原意为对抗微生物的药,然而到了中国,抗生素又有了一些新名字,比如消炎药,甚至退烧药,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儿童感冒里,上呼吸道感染占多数,这种感染90%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只能对抗细菌,病毒引起的发烧,吃它有什么用呢?即使细菌感染,如果没烧,我愿意用中药,效果很好。”胡皓夫表示,病毒感冒一般都不严重,但有个一周多的恢复期,时间一到,自然烧就退了。表面上感觉是抗生素起作用了,实际是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
怎样区别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和严重的细菌感染呢?胡皓夫提示,细菌引起的炎症会伴随体温递增,通常很快烧到39度以上,喉咙化脓,还伴有黄痰。如果是普通的病毒感染,体温也就在38.5度左右,只要精神状态还行,就没有必要惊慌。多喝水,多休息,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养一养就好了;即使超过38.5度,只要不过39度,吃片退烧药就行了。
4岁的小患者咽喉肿痛,高烧39度。化验结果显示白细胞超过10000,C反应蛋白超过10毫克,为细菌感染。家长希望能注射抗生素尽快退烧,胡皓夫仅开出口服抗生素,孩子很快烧退。
用抗生素不只有输液,吃药更好
“如果化验发现有细菌感染表现,该用抗生素还是要用的。但用抗生素并不就是要打针、输液,多数吃药就行。”胡皓夫说,“抗生素口服与打针效果一样,只是打针的起效速度快一些。但口服可以一日三次,打针总不方便一天去医院三次吧,所以口服的药力反到更持久一些。只要是不被胃酸破坏的抗生素,都可以用口服代替打针。”
过去胡皓夫也爱打针。但在1989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一个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会上国外有专家提出,5岁以下孩子打针可能损伤坐骨神经,而且针眼处还容易感染,严重的会导致肌肉萎缩。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在治疗中实践不打针,结果治疗效果照样很好。之后二十年,为了给一位急性中毒的孩子紧急恢复循环,胡皓夫才给她打了一针山莨菪碱。
但是,当遇到严重细菌感染,比如重症肺炎或休克等,需要大量使用抗生素时,胡皓夫也会果断地让孩子输液。但他表示,输液有很多弊端,比如容易出现发热、皮疹、过敏性休克等输液发应。另外,输液还必须在医院进行,不仅给患者带来麻烦,还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不到万不得以,他不会让孩子输液。
精神紧张引起肚子痛,电话治愈
肚子疼聊天也能聊好?胡皓夫解答到,身体病了会让精神不好,其实反过来精神状态又可能引起身体的反应。原来,这个孩子的妈妈平时对她的要求非常高,每次考试必须排名班里前三。这个孩子也很争气,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最近一次考试,只得了92分,没有进班上前三。孩子很紧张,不敢告诉妈妈,结果这样憋着,肚子就开始不舒服了。
“92分很好嘛,胡爷爷小时候从来没拿过这么高的分。”在孩子终于和盘托出后,胡皓夫打趣地说。把孩子逗开心了,胡皓夫又让孩子妈妈接电话。他告诉这个严厉的妈妈,孩子肚子疼是她引起的,以后老是这样逼孩子,把孩子弄得抑郁了,后悔都来不及。听完胡皓夫的话,妈妈当面向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会为成绩责骂她了。孩子笑了,心结一解,肚子也不疼了。
一个14岁的孩子,肚子疼,体温40度,白细胞20000多,但没有其他症状。当时,胡皓夫不敢轻易下结论,只诊断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要求住院。孩子家长不愿意,最后,胡皓夫急了,不管怎么样孩子要先住进来,费用医院垫付。结果5天之后,孩子阑尾穿孔,好在治疗一分钟都没有耽误地手术了。
进门就叫“胡爷爷”的,没大问题
“孩子难免生点小病,有些是可以不用送医院的,但有个前提,就是孩子精神好,只要发现孩子精神萎靡,就是平常说的‘打蔫’,不管发不发烧,都应该送医院检查一下。”胡皓夫说,“来我这里看病的孩子,不少我都认识。如果一进门就大声地叫我‘胡爷爷’,我就知道应该没大问题。但如果招呼也不打,话也不爱说,我会马上提高警惕。”
“孩子小,病了可能不会表达,但从他们的性情变化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就像例子中说的,平时活蹦乱跳的男孩突然安静下来了,平时温柔文静的女孩突然暴躁不安,这些都是疾病的征兆。”胡皓夫表示。
一个常来看病的小孩总叫肚子疼,妈妈急着打电话询问胡皓夫。胡皓夫让孩子接电话,跟她聊了聊,再跟孩子妈妈聊了一会,不多久,孩子肚子就不疼了。
肚子疼最容易误诊,及时检查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从医有56年了,呼吸道疾病不用X光都可以诊断得八九不离十,但腹部疾病直到现在,我都万分谨慎,担心出现误诊。”胡皓夫说起肚子疼就头疼,“比如,一个简单的阑尾炎,成人疼痛一般在右下侧腹部,症状很典型。但儿童有时却从肚脐或上腹开始,很不好判断,而且稍一耽误,第二天就可能穿孔。”
“像这个孩子,事后家长开始还不理解,认为医院故意拖延就为了多收钱。但我就解释,腹痛最容易误诊,在严重感染又不能确定部位的前提下,住院观察是最好的办法。最后,结果也证明,虽然没能及时诊断,但治疗却非常及时。”胡皓夫说。
胡皓夫提醒家长,小儿腹痛最好及时送医院检查。而且腹痛病因诊断起来往往比较复杂,家长应该信任医生,听从医生的安排,不要因大意耽误了治疗。
第二部分
便秘:
慢补维生素,急服益生菌
过去小孩子几乎不存排便困难,然而现在儿童便秘竟成了很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纤维素摄入太少,吃得太精细。如果是慢性的长期便秘,孩子痛苦不说,大便中的毒素会被肠道吸入,引起慢性中毒。所以必须日常多吃高纤维食物和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果不是长期的便秘,遇到不通畅的情况时,可能吃点双歧杆菌之类的益生菌,但孩子便秘要是持续时间太长,还是要送医院查查胃肠动力功能。
呕吐:
别急上医院,可服VB6
张家港出现的万人冲击医院事件,主要责任在医生误用药物,因为胃复安是禁止给孩子使用的。但就那个孩子的情况看,其实轻微的呕吐完全可以不用送医院,安慰一下,给孩子喝一点稀的东西,也可以在家用点止吐药,比如吗丁啉就很好,吃点维生素B6也行。
肺炎:
数数呼吸数,少照辐射光
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而下呼吸道感染80%是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怎么分辨感染是否有侵入肺部呢?新生儿呼吸次数超过60次/分钟,1岁以上儿童超过50/分钟,几乎就可以断定肺部有问题。敲敲胸腔,听到的是浊音或实音,这说明胸腔里面有积水了。小孩应该尽量少照X光,CT辐射比X光还强300倍,更是能不做就不做。
洗手:
必须用流水,龙头要消毒
可以说很多人虽然天天洗手,但却不会洗手。几个人用一盆水洗,水龙头你摸了我摸,这些可能不但没洗去病菌,反而交叉感染。洗手得用流水,而且水龙头也得定期消毒。其实,最好把原来手拧水龙头的出水方式改为用脚踩,这样可以避免洗完手,却又被水龙头给污染了。
第三部分:
记者手记: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胡皓夫不经意地提到,行医也是一门艺术。在他看来,一个高明的医者,不仅应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还要艺术性地行医。
讲话的艺术
一个孩子得病,全家人都紧张。见到过于紧张的患者,胡皓夫首先问的不是病情,而是先安慰家长,告诉家长孩子病得不重,不要着急。“怎么来这么晚,孩子都快不行啦”、“以前怎么治的,完全治错了”之类的埋怨话,胡皓夫绝对不说。不仅避免了对患者的心理打击,也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同行,这是讲话的艺术。
诊断的艺术
遇到一时拿不准的病,胡皓夫不会糊乱猜测,但也绝不会告诉患者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样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恐慌。不妨先作一个笼统的诊断,让患者平静下来,之后时刻保持警惕,根据症状变化再做安排。比如,前边提到的孩子腹痛诊断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例子。稳住家长情绪,等待疾病露出狐狸尾巴,果断出手,这是诊断的艺术。
治疗的艺术
治疗要果断,用药要适度。虽年愈八十,胡皓夫仍会天天把用药准则背一遍,以至于对各种症状的用药剂量了熟于心。对自己的学生,胡皓夫既要求天天背诵,还让他们把这些做成一张纸片带身上,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带到厕所去看,回来一定要胸有成足地给患者讲明白。这不是要维护医生的面子,而是对患者负责。一方面用药剂量绝对不能错,另一方面还要让患者安心,这是治疗的艺术。
把医术从技术变为艺术,这仅仅靠五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吗?对他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及时跟进世界最先进的医学理念,是胡皓夫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国外同行的交流以及顶尖医学杂志的报道,都可以成为胡皓夫临床实践的依据。甚至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曾运用《柳叶刀》上的一篇报道,将一位已经被认定没救的水痘脑炎孩子,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虽然八十年的岁月,已经染白了他的头发,虽然长期的痛风,已经让他不再健步如飞,然而,他依然精神矍铄,在捍卫儿童健康的战场上,他已不再像战士一样浴血奋战,而仿佛如艺术家一般翩翩起舞。
第四部分
把行医从技术变为艺术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胡皓夫不经意地提到,行医也是一门艺术。在他看来,一个高明的医者,不仅应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还要艺术性地行医。
讲话的艺术
一个孩子得病,全家人都紧张。见到过于紧张的患者,胡皓夫首先问的不是病情,而是先安慰家长,告诉家长孩子病得不重,不要着急。“怎么来这么晚,孩子都快不行啦”、“以前怎么治的,完全治错了”之类的埋怨话,胡皓夫绝对不说。不仅避免了对患者的心理打击,也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同行,这是讲话的艺术。
诊断的艺术
遇到一时拿不准的病,胡皓夫不会糊乱猜测,但也绝不会告诉患者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样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恐慌。不妨先作一个笼统的诊断,让患者平静下来,之后时刻保持警惕,根据症状变化再做安排。比如,前边提到的孩子腹痛诊断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例子。稳住家长情绪,等待疾病露出狐狸尾巴,果断出手,这是诊断的艺术。
治疗的艺术
治疗要果断,用药要适度。虽年愈八十,胡皓夫仍会天天把用药准则背一遍,以至于对各种症状的用药剂量了熟于心。对自己的学生,胡皓夫既要求天天背诵,还让他们把这些做成一张纸片带身上,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带到厕所去看,回来一定要胸有成足地给患者讲明白。这不是要维护医生的面子,而是对患者负责。一方面用药剂量绝对不能错,另一方面还要让患者安心,这是治疗的艺术。
把医术从技术变为艺术,这仅仅靠五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吗?对他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及时跟进世界最先进的医学理念,是胡皓夫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国外同行的交流以及顶尖医学杂志的报道,都可以成为胡皓夫临床实践的依据。甚至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曾运用《柳叶刀》上的一篇报道,将一位已经被认定没救的水痘脑炎孩子,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虽然八十年的岁月,已经染白了他的头发,虽然长期的痛风,已经让他不再健步如飞,然而,他依然精神矍铄,在捍卫儿童健康的战场上,他已不再像战士一样浴血奋战,而仿佛如艺术家一般翩翩起舞。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或点击www.jksb.com.cn或者http://www.kanguv.com/
,提供新闻线索、参与短信评报:手机用户发送:8599+想说的话到106695883(信息费每条1元,不含通信费。)
《健康时报》新浪微博,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健康知识及导读文章,敬请关注:
http://blog.sina.com.cn/u/141116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