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约谈十条中国式约谈陈永东互联网 |
分类: IT、互联网与手机 |
“约谈”这个词的外文一定让不少翻译头痛,因为“约谈”不仅是一个中国式的词汇,也是中国式的一种文化。最近,《约谈十条》要实施,“约谈”一词又再次引起热议。

一,什么是中国式约谈?
如果翻译们不知道如何翻译“约谈”,那么只有搞清其真实意思。中国式约谈,既可能是被请喝茶,也可能是被请喝咖啡,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被约谈不是什么好事儿。
“中国式约谈”,通常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发生严重违法违规情形时,约见其相关负责人,进行警示谈话、指出问题、责令整改纠正的行政行为。
简而言之,“中国式约谈”就是有你摊上事儿了,要敲打敲打,赶紧回去改正。改得好,大事化小;改得不好,那就摊上大事儿了。
二,什么情况会被约谈?
如果你的企业被约谈,你约吗?有的人说,主动权不在企业,这话对了一半。也许,主动权就在企业,只要你不犯以下九种“错误”:
- 未及时处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关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投诉、举报情节严重的。
- 通过采编、发布、转载、删除新闻信息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 违反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注册、使用、管理相关规定情节严重的。
- 未及时处置违法信息情节严重的。
- 未及时落实监管措施情节严重的。
- 内容管理和网络安全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的。
- 网站日常考核中问题突出的。
- 年检中问题突出的。
- 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约谈的情形。
三,被约谈之后会怎样?
首先,约谈不是直接处罚,也不代表可以取代处罚。国信办的领导说了,实施约谈与依法处罚并不矛盾,不是以约谈替代处罚,约谈后不再处罚;同时约谈也可以避免只是单纯地一罚了之、以罚代管。
约谈之后,如果被约谈单位未按要求整改,或经综合评估未达到整改要求的,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处罚;被多次约谈仍然存在违法行为的,将依法从重处罚。
据报道,被约谈企业(如某易,某浪等)通常会“幡然醒悟”,立即针对违规转载新闻及散布谣言、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诈骗等违法和不良信息问题进行全方位整改,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这说明,几乎所有被约谈企业不糊涂。
四,约谈不见效会怎样?
有人问,如果约谈之后不见效会,那么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并不难,多数企业不会“拎不清”,不然就等着那一天关闭吧。
《约谈十条》说了,约谈情况将记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日常考核和年检档案。“秋后算账”懂吗?“顶风作案”什么后果懂吗?不懂看下一段。
《约谈十条》还说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未按要求整改,或经综合评估未达到整改要求的,将依照这个办法和那个规定“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处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被多次约谈仍然存在违法行为的,依法从重处罚”。
五,约谈是种中国文化?
说到这里,不仅翻译们应该知道“中国式约谈”的含义了,更多人还应该看出来了——“中国式约谈”其实是一种中国文化。
首先,这种文化表现为“先礼后兵”。既然有约谈,就是说先不直接处罚你,先客气地警告你,约谈之后还不改正,那才真动刀子。
其次,这种文化体现出“中国式态度思维”。就是说,中国人更注重态度,不管怎么说,你首先态度要端正。当然,光有态度不改正,或敷衍了事,则参见前一条。
第三,这种文化体现出“中国儒家风范”及“中国式茶文化”。一方面,这与第一条相互呼应,先软后硬;另一方面,中国有一种“喝茶”,是你被人家请去,一边“喝茶”,一边被暗示问题,一边被晓以利弊,总体上表现得较为“温情”。
总之,《纵谈十条》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种“中国式约谈”既是中国式工作方式,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为的是互联网行业的规范与规矩。我想,没多少企业愿意听到网信办来电里那句话——“约吗?”(作者:陈永东,新媒体研究者,电子邮件:cyd888@sina.com)
前一篇:中国跨境电商的瓶颈在哪儿?
后一篇:小米线下销售:雷军思维向苹果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