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创意改变你的生活(转载)

(2007-11-19 16:04:49)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现代创意

文化创意

创意经济

城市发展

陈永东

创意产业

分类: 新媒体与创意经济
隔着窗可以看见设计师挂在墙上的作品
现代创意改变你的生活
构建1.1平方公里创意社区,融创意发布设计体验文化休闲于一体
   原载于《解放日报》2007-11-19      01版:要闻
 
  就在这几天,两项有关创意园区的举措同时出台。一是“摘牌”———首次引进淘汰制对本市4家管理混乱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摘了牌;二是“画圈”———以一个21亩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圆心,在虹口区打造一个1.1平方公里的“创意社区”,让普通市民与创意设计师成为邻居。

  “摘牌”与“画圈”,两项看似没有关联的举措,揭示的是创意理念从注重数量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全面升华。上海创意产业由此进入新的发展轨道,而这种创意,正在并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

  一个老厂房、几栋办公楼,围墙一围就是一个创意园区。两年来,这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成样板。然而,园区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围墙外的文化氛围还是与创意格格不入,围墙内的创意园区真正能产生“辐射效应”的寥寥无几。摘牌,是为了控制创意园区的总量;画圈,是为了改变创意产业封闭发展的模式。

  以21亩创意园区,带动1.1平方公里创意社区的建设,这是上海创意产业“拆除围墙”的第一步。

  吃过晚饭,居民赵先生花半分钟穿过里弄,直接走进沙泾河边上的创意产业园,2007创意周的开幕晚会正在这里上演。“我们听说了这里的设计规划,希望规划实施得更快一些。”赵先生在这虹口区的弄堂里住了几十年,现在他对规划中的“创意社区”满是期盼。翻开“创意社区”规划图,占地21亩的创意园位于社区中心,靠近园区,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的石库门民居完整保存。据悉,这里的老上海民居将与开放式的创意园区融为一体。

  该创意园区附近1.1平方公里的老弄堂中,有上千户居民,像赵先生那样住了几十年的不在少数。“创意社区”形成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隔着窗,可以看到对面设计师挂在墙上的创意作品。”一位社区规划人员描述了“创意社区”的模样:一幢幢石库门楼房,整体出租给创意人士,一楼是创意街店,二楼展览作品,三楼作为设计师的SOHO家居工作室;也有部分居民留下来,住在修缮后的老房子中,与设计师比邻而居。

  建设“创意社区”,并不需要居民动迁。开发商表示,将与愿意搬出老弄堂的居民协商,进行房屋置换:由创意园区牵线搭桥,创意企业、设计师个人来承租老房子;

  保证居民租金收入,让居民能在周边小区租房自住。通过这一方式,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住质量,帮助创意人士安家,同时让创意融入社区生活。

  据了解,这样的“创意社区”已有先例。位于泰康路的田子坊创意产业集聚区附近,过去660户居民住在5000平方米的老弄堂里,屋里没有煤气和独立的卫生设备。如今老弄堂成了田子坊的一部分,147户居民将房屋出租给创意人士,自己住在周边的公寓里,老房子的租金收入,足够支付一套面积3倍于老房子的新居月租。目前,老弄堂里已经开出100多家特色创意小店,一些创意企业在弄堂里卖起创意产品,创造了400个左右就业岗位。

  “创意产业应该有一条产业链,开发在上游、集聚在中游、发展在下游。”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表示,创意不应该是创意园区里的“自娱自乐”,走出园区,创意才有市场。按照规划,虹口区1.1平方公里区域,将构建融合创意发布、创意设计、创意体验、创意文化、创意休闲的示范性“创意社区”,作为今后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设计布局的蓝本。(原作者:徐蒙)

 

(转载:陈永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