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3/29/xinsimple_122030426213974584932.jpg
资料图片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公办高校负债运作”问题余音未了,“吉林大学自曝身欠巨债”的消息又引发舆论评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此回应说,教育部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控制高校贷款规模,并表示,要在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提高贷款利用率。
加强贷款管理十分必要,是件好事,但是怎么管,恐怕要费一番心思。因为许多公办高校在体制上一直以来都有一副“模糊面孔”。
公办高校是什么角色?在官方,它是公共事业单位——此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回应“高负债将引发高校破产危机”时就表示,“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
教育部长的这番话,是基于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对千万高校学子负责任的态度,也基于对公办高校的社会角色认定——一个有公共财政支持、政府信誉担保的公办高校,不是国有企业,怎么能说倒就倒呢?
是的,公办高校不是企业。长期以来,我国公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有资料表明,我国高教拨款占所有教育拨款总额的比重已达1/4左右。至于贷款投入,不要说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有些时候,贷多贷少往往是政府的决定。就连眼下热议的公办高校的巨额债务,也多半会由政府埋单——比如江苏省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元,为背负100多亿元欠款的省内高校分忧;在浙江,省财政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贴息,浙江大学则以24.6亿元的价格,卖掉了靠近风光绮丽的西子湖的湖滨校区地块。
可是,有相当数量的公办高校又有一副企业面孔。比如,说到收费都理直气壮,越收越多,还表示是随行就市。有的高校收费标准之乱,不亚于某些行业的市场价格之乱。有资料表明,18所部属高校2003年度审计结果,不规范收费达8亿多。虽然,高校收费标准年年看涨,却不见一家高校开过一次价格听证会。在“教育产业”、“高校经济”之下,不少高校也拿出企业经营的思路,追求利益最大化,圈钱圈地,甚至给老师派创收指标。
企业化营销,非企业化管理,这样的“双轨制”,自然容易产生漏洞。就拿贷款来说,谁来测评高校的合理负债率?谁来审核每一个贷款项目是否符合教育及城市发展规划?谁来监控每一笔贷款的投向及运作效率?如果金融机构基于对高校公共事业属性及其背后政府信誉光环的认同,而放松了对高校贷款的控制,那就难免出问题了。
不是吗?有些高校将贷款用于盲目扩大学校规模,从“大学城”到“大学功能区”,占地动辄二三十平方公里,一些大学在一个城市内有两三个新校区;有些贷款则用来修建豪华门楼、高档办公楼。
可见,高校究竟是什么,需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这样,“加强管理,提高贷款效率”,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郝洪)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3/29/xinsrc_552030429072579626381.gif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3/29/xinsrc_1320304262139416196033.jpg
资料图片
日前吉林大学发布校内通知称,“2005年起,吉大每年要支付贷款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为此吉大于前天召开了座谈会,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
>>>详细
谁制造了高校贷款黑洞?
“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很有可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危机。”
>>>详细
大学贷款扩校办学能走多远
“为了还债,现在很多高校的校长如坐针毡,每天不得不为‘钱’发愁,四处奔走找钱,很少顾得上研究教学。”
>>>详细
多少大学离破产不远
日前,审计署向社会公布的对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结果显示,中国农业银行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高校贷款。近年来高校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而一些高校自有资金不足,其他还贷资金来源也很有限,使银行贷款面临潜在风险。
>>>详细
从第三方监督看“高校财务危机”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这已引起高层注意。据悉,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组成的调查组,近日已完成对教育系统贷款的调查摸底,有关报告已上报国务院。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