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媒体与创意经济 |
揭秘《百家讲坛》的杀手锏
来源:文化创意产业周刊 作者:李振兴
日期:2007-2-26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讲稿《易中天品三国》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以500万元高价夺标,《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在与红学家们的论战中狂销60多万册,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在一年之内再版15次。最新三季度的收视率调查《百家讲坛》在央视10频道久居第一。《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也屡见报端,某著名杂志更以易中天为封面并誉之学术超男。央视国际网站公布的7月访问量,《百家讲坛》栏目在全台近300个上网栏目中由6月份的第5名一举跃升为全台第一名,日均访问量超过20万次。这一切表明《百家讲坛》着实火了。
“酒坛”曾经彷徨与挫折
2000年的一段时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跌至0.02%,几乎为零。恰逢此时,央视又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指标就是收视率。《读书时间》、《美术星空》都是在这样的制度下沉寂与消亡的。《百家讲坛》2001年7月9日开播,起初定位是精英人群,栏目宗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讲座内容囊括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养生保健。嘉宾多是杨振宁、周汝昌、叶嘉莹等社会名流,但收视率并不理想。2004年的7月制片人万卫上任,对《百家讲坛》进行改版,将观众群定位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在主讲人的选择标准上也大大改变。实践的历练让《百家讲坛》选择嘉宾的标准逐渐完善为:第一要有学术根基;第二要有很好的电视表达能力;第三,要有个人魅力。《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都有中学老师的背景,能够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情感性和学理性的融合与沟通。同时编导对演讲内容进行设计,借鉴电视剧的流行元素,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
揭秘《百家讲坛》的
“酿酒”工艺
《百家讲坛》的成功不是偶然,一个看似无聊的说教类节目何以有如此魅力令人趋之若鹜?我们也许可以从下面发现一些其他电视节目的借鉴之处。
永远以“受众需要”为先,永远以受众为先。在完成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百家讲坛》主要进行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周密系统的市场调查,了解观众真正需要什么;二是给制作人员和专家学者“洗脑”,改造固有的表达方式,制作符合大众欣赏趣味的节目样式;三是时刻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主动贴近。
借势发挥的“炒作效应”。《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总结:借助当下热播的影视剧;借助当下焦点问题及有争议的文化现象;借助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经典名著的热衷。而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刘心武关于《红楼梦》的揭秘系列讲座。在节目中,主讲人在讲述的过程中还注意了就熟说生,深入浅出的合理应用。比如一个很生僻的东西,找到一个我们身边很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让观众们更容易理解。
维护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品牌,打造精品文化栏目的价值链。近日,国内某媒体爆料,《百家讲坛》栏目组与每位主讲人签订了霸王条约,其出品与讲座相关的文字作品需经得《百家讲坛》栏目组同意,限制了主讲人的出版自由,对此《百家讲坛》制片人的反应是,“节目组对主讲人在出版方面确实有某种条件限制,但这只是出于保护节目品牌的需求。我们对主讲人的限制,仅仅只是在如何使用‘CCTV《百家讲坛》’这个品牌标签上,其他没有制约”。
《百家讲坛》
“坛中酒”几许文化味?
传统文化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遗失得更严重了,新一代还有多少中国味儿?这是浅阅读时代,而不是一个读书时代,一个经典的节目给了人们更多不去读书的理由。
对于种种质疑声,《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的态度是 :“我们是欢迎的,办一个电视栏目要听听大家的意见得开研讨会,花钱请人来,人家来了是不是还得说你的好话?像我们栏目这样,等于天天有人给我们开研讨会,还不用请,这些人水平都不低,你说多好。这是我们的一种心态。”
“酒坛”曾经彷徨与挫折
2000年的一段时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跌至0.02%,几乎为零。恰逢此时,央视又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指标就是收视率。《读书时间》、《美术星空》都是在这样的制度下沉寂与消亡的。《百家讲坛》2001年7月9日开播,起初定位是精英人群,栏目宗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讲座内容囊括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养生保健。嘉宾多是杨振宁、周汝昌、叶嘉莹等社会名流,但收视率并不理想。2004年的7月制片人万卫上任,对《百家讲坛》进行改版,将观众群定位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在主讲人的选择标准上也大大改变。实践的历练让《百家讲坛》选择嘉宾的标准逐渐完善为:第一要有学术根基;第二要有很好的电视表达能力;第三,要有个人魅力。《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都有中学老师的背景,能够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情感性和学理性的融合与沟通。同时编导对演讲内容进行设计,借鉴电视剧的流行元素,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
揭秘《百家讲坛》的
“酿酒”工艺
《百家讲坛》的成功不是偶然,一个看似无聊的说教类节目何以有如此魅力令人趋之若鹜?我们也许可以从下面发现一些其他电视节目的借鉴之处。
永远以“受众需要”为先,永远以受众为先。在完成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百家讲坛》主要进行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周密系统的市场调查,了解观众真正需要什么;二是给制作人员和专家学者“洗脑”,改造固有的表达方式,制作符合大众欣赏趣味的节目样式;三是时刻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主动贴近。
借势发挥的“炒作效应”。《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总结:借助当下热播的影视剧;借助当下焦点问题及有争议的文化现象;借助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经典名著的热衷。而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刘心武关于《红楼梦》的揭秘系列讲座。在节目中,主讲人在讲述的过程中还注意了就熟说生,深入浅出的合理应用。比如一个很生僻的东西,找到一个我们身边很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让观众们更容易理解。
维护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品牌,打造精品文化栏目的价值链。近日,国内某媒体爆料,《百家讲坛》栏目组与每位主讲人签订了霸王条约,其出品与讲座相关的文字作品需经得《百家讲坛》栏目组同意,限制了主讲人的出版自由,对此《百家讲坛》制片人的反应是,“节目组对主讲人在出版方面确实有某种条件限制,但这只是出于保护节目品牌的需求。我们对主讲人的限制,仅仅只是在如何使用‘CCTV《百家讲坛》’这个品牌标签上,其他没有制约”。
《百家讲坛》
“坛中酒”几许文化味?
传统文化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遗失得更严重了,新一代还有多少中国味儿?这是浅阅读时代,而不是一个读书时代,一个经典的节目给了人们更多不去读书的理由。
对于种种质疑声,《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的态度是 :“我们是欢迎的,办一个电视栏目要听听大家的意见得开研讨会,花钱请人来,人家来了是不是还得说你的好话?像我们栏目这样,等于天天有人给我们开研讨会,还不用请,这些人水平都不低,你说多好。这是我们的一种心态。”
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创意之处可圈可点,其中对讨论人的要求确实跟别人不一样,他要求最好有过中学教师的经历,因为它想让初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听得懂。
前一篇:也说《武林外传》的创意
后一篇:我的中学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