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应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what娃”

(2014-02-19 14:55:10)
标签:

育儿

分类: 硕硕在成长

http://s11/mw690/001xuLzDty6GI3RTy663a&690

     都说孩子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这一点在硕小妞儿不到两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体验到了,当然,她还没有完全进入“为什么”这相对“高级”的程序,但是现在不管什么都要问个究竟,什么事情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且有些问题毫无逻辑,有些问题没法回答,在现在的对话中,我时刻要准备着回答诸如“什么?”、“谁?”、“哪个?”、“怎么?”……之类的问题,有时候真有点招架不住了。

情景一:

午睡后拿过水来给她喝了一口。

硕:“这是什么水?”

我:“这是白开水”

硕:“这是什么白开水?”

我:“这就是普通的白开水”

硕:“这是什么普通的白开水?”

我:“我有点无法回答你了”。

硕:“这是——大——普通的白开水”。[嘻嘻]

——摘自12.8日微博

情景二:

那天外边下雪了,硕妞儿要求我抱着看外边下雪,就就对着外边的雪开启了"what"模式:
硕:“这是什么雪?”
我:“白雪”,
硕:“这是什么白雪?”
我:“这是天上下的白雪”
硕:“这是什么天上下的白雪?”
——我只得把雪的形成过程说了一遍。
她咕噜着小眼睛:“妈妈说的什么呀?”
我:“这些对你来说有点难,长大就明白了”,
硕:“硕硕还没长大,硕硕不长大了”
我:“为什么不长大呀?”
硕:“地方太小了”
——咱家房子虽然小,也不至于阻碍您长大吧,麻麻罪过大了。

摘自12.23微博

情景三:

   某天不知道怎么提起硕妞儿的“黑叔叔”了。

硕:“黑叔叔叫谁(什么)?”

我:“黑叔叔叫*方,你应该说黑叔叔叫什么名字。”

硕:“黑叔叔叫什么*方?”

我:“**的*,方向的方,就像你叫硕硕一样。”

硕:“什么**,什么方向?”

我正在考虑怎么回答,她又接着问。

硕:“博博(黑叔叔的GF)叫什么?”

我:“叫***”。

硕:“什么***?”

……

情景四:

硕妞儿曾一度纠结长颈鹿是怎么叫的,为了回答她这个问题我们带她去了动物园,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看看长颈鹿,但因为天气冷,长颈鹿是被关在屋子里的,我们只能隔着玻璃远观了一下,更不用说听她的叫声了。后来经问度娘,发现长颈鹿由于声带结构和身体原因,基本很少发声,难怪挂图上的长颈鹿都没有叫声呢。硕妞儿这个问题让我也跟着科普了。从动物园回来后。

硕:“妈妈,长颈鹿怎么没被放出来?”

我:“天气太冷了,长颈鹿怕冷,所以呆在屋子里了”

硕:“长颈鹿怎么没有被放出来?”

我:“长颈鹿是从非洲来的,她是热带动物,怕冷,所以动物园的叔叔阿姨没让他出来”。

硕:“长颈鹿怎么怕冷?”

我:“他从很热的地方来,还不适应我们这里的温度啊”

硕:“他怎么还不适应?”

……

我彻底抓狂。

情景五:

硕妞儿顺手从茶几上拿起一个从老家拿回来的麻花,边吃边问:“这是谁做的?”——问过N次,明知故问。

我:“你说这是谁做的?”

硕:“是姥姥做的”

我:“对,是姥姥做的”

硕:“是哪个姥姥做的?”

我:“你有几个姥姥啊?”

硕:“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我: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397ZH00SIGG.gif

硕:“这是什么姥姥做的?”

我:“你说这是什么姥姥做的?”

硕:“是硕硕姥姥做的!”

……

话说她的这种随时随地的“what模式”,真真浪费了我大量的脑细胞,有时候还让我措手不及,但是每次不管是从容的、还是慌乱的应对她的这种提问,我都会很认真的回答,绝对不会敷衍或者批评,因为我觉得她的提问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成长,作为家长,对于这个过程的正确应对,对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个“what娃”,我也正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认真的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主动学习、探索世界、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无论她问什么,都要认认真真的回答,一问一答,正是学与教的过程,我相信孩子对这种主动学习的知识的效果和吸收能力,远远大于上几节早教课、看几本科普书之类的被动输入的效果还好的多的多,而且这种问与答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亲子的过程。在回答“what”的过程中,孩子会学会很多词汇、学会如何表达,如何思考。

简单回答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就不回答,或者敷衍了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也许今年她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她会沿着你的回答去思考。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回答不能太复杂,否则他直接就掉进云里雾里了,就像我给硕妞儿讲雪的形成过程一样,她直接就傻眼了,所以复杂的问题还需要简单化。

 适当引导

孩子提问时,她已经在思考,“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与其一是一二是二的告诉她确切的答案,不如在一些她可以思考的时候,适当引导她自己去找答案,或者启发她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有一天,硕妞儿在跟我一起看《i am a bunny》的时候,就问“bunny有没有妈妈?,bunny的妈妈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就对她说:“bunny应该是有妈妈的呀,你觉得她的妈妈应该在哪里呢?是去给小bunny买菜了呢还是出去旅游了呢”,于是,硕妞儿慢慢就展开了联想:“bunny的妈妈是不是住在旁边的树洞里呀?妈妈给小bonny做饭了……,做的什么饭呢?…………”。

有时候一个问题她会问几百遍,对于回答过的问题,我一般先不回答她,而是先反问,她就会想起上次妈妈怎么回答的,然后自己回答。

敢于说“不”

父母也不是万能的,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回答她,甚至可以忽悠他。但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过自己,所以我不主张父母一定要扮演万能神的角色,不知道的就老老实实说不知道,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查一起去寻找答案。

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我认为非常有道理,因为父母和孩子的日常交流、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察周围孩子的表现,多多少少能看到他们父母的影子。父母懒散,孩子一定不会勤快,父母强势,孩子一般都会打人,父母自私,孩子也不会太大方,尤其是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家庭的氛围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麻麻,还是得打好基本功,同时练就一身钢筋铁骨,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有逻辑没逻辑的“what”型进攻,做一个全面发展滴好麻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