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生态音乐该怎么保护

(2006-08-04 08:55:45)
     最近的青歌赛让人熟悉了一个新词:原生态音乐。一群身着只有在中华民族村才能大规模集体发现的民族服饰的歌手们,留着或长或卷的头发,披着浑身丁零当啷的饰物,可着劲比谁野,比谁的嗓子度数浓,噪音大。那架势,十个韩红和刘欢也不是对手啊。似乎除了他们是原装,其他都是组装似的。
     这种“原生态”让人很郁闷。“土”“原始”“未经开化”——也许,这就是那些专家眼中想当然的所谓“原生态音乐”了。只是,拥有了解释权的评委团专家组,却在干着一件愚蠢的事情:仍然是使用着“发声”啊,“吐字”啊,“运气”啊,“诠释”啊,等等这些音乐学院的教育标准和教科书上的评判标准,来为“原生态”们打“技术”分。用冷冰冰的“技术”来匡分有血有肉的“原始”,把一个“在野”的歌唱体系,纳入“当朝”“学院派”评判体系,本身就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
     难道不是吗?真正的“原生态”是拒绝雕琢的,原汁原味的,是拒绝修饰的,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是苦难的生活赐予的,是灵感的自然流淌。假如真有“原生态”的话,一旦被纳入公共语系和单一的评判体系,那么,也就是意味着“原生态”已经不存在。只是猎奇者眼中的原生态罢了。当为了得奖,为了讨好评委的眼光的时候,当为了“情感饱满”“发音纯正”的时候,原本应该丰富多采的“原生态”,就已经变成了一堂民歌教研公开课了。
     尤其是那个被网民称做“师奶杀手”的赵易山评委(其戏剧性的表情不输与其一字之差的赵本山),扯着梦幻的嗓音,眯着迷离的眼睛,柔声细语用音乐学院腔,拿着大段的舒伯特小夜曲考问满脸油汗的蒙族牧羊汉子的时候,作为观众,我几乎崩溃。
     原生态当然有,也需要更多的人了解,但凭借一场青歌赛,尤其是这样一种打分的方式,并不能起到“保优逐劣”的保护作用,甚至,要谨防误导。
     对于古老文化,我们习惯思维是“挖掘整理,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我想今年青歌赛之所以隆重推出“原生态”,其主题思想和潜台词也在这里了。对于前一句,我赞成;中间一句,我保留;后一句,有点可笑。
     某种意义上,伟大的艺术都是“原生态”,那些凭借多年积累和灵感迸发的艺术作品,都是原生态,少数民族艺术也不例外。从原创性这个角度,一个花儿歌手和梅兰芳都是原生态大师。这些真正的原创艺术,因为它的不可复制,和不可复制的优秀,而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
     对于艺术遗产,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抢救,记录,整理,修旧如旧。甚至不要去修。仅此而已。不要修旧如新,不要试图改变它,包装它,原汁原味才是它的价值,改变就是破坏。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人类的活动不可避免会破坏一些古老的东西,甚至连带那些优秀的文化也跟着遭殃。有些东西的流失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环境变了,文化也就变了,也就成了“遗产”了。过去一个蒙族汉子站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唱牧歌,现在站在一个荒漠化的酒馆旁唱牧歌,时过境迁,味道当然大改。这种继承不过只是继承了皮毛,作为一个原生态,是要考虑它的气场因素的。至于说到“创新发展”,如果把那些古老的艺术,改得面目全非,好比那些拙劣的仿古建筑和假四合院,只能是新的劣质艺术品,而不是遗产了。
     刚刚听了来自纳西的77岁的萧汝莲老人在北京的一次演唱,感触颇深。萧老太太只会简单的汉语交流,她会三百多首纳西古歌。是真正的活化石。一曲《喊魂调》让人震撼。而他的儿子已经能“创作”大量“新纳西歌曲”,但是听着和妈妈却不是一个味道了。老人家的孙子和孙女也都在大学接受过正规学院教育的,发声都是学院派,嗓子好是好,也不能和老人家歌声中的的自由相比拟了。
     所以,明智的萧老太太办了一个家庭班,每天把同村的小姑娘叫到家里,专门教唱自己会唱的古歌,在潜移默化中把古歌保留。我为此举叫好,这才是对待一份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我们应该记住,对艺术保留敬畏之心,不要轻言“创新”。
原生态音乐该怎么保护
 
能唱300多首纳西古歌的萧汝莲原生态音乐该怎么保护
 
一家三代五口
 
原生态音乐该怎么保护
 
崔健视萧汝莲老太太为自己的偶像,生日特意穿上老奶奶做的纳西服饰
 
原生态音乐该怎么保护
   本人被萧老奶奶揪住小辫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