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名称就实现了“0到1”突破?
(2022-09-28 13:42:15)换个名称 就实现了“0到1”突破?
电子计算机及其周边装备进入我国中小学已40余年。
如何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不外乎三条途径:
1)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2)应用它提高教学效益;
3)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
参见:郭善渡:关于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课程 教材 教法》1991年第1期)
40余年,许多教师和一线教科研工作者(教研员)秉承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坚持从一线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做出了贡献。
大道至简,贵在实践。
给实干者点赞!向实干者致敬!
鄙视那些毫无实践经验,只会扯“假大空”“新词”的“专家”。
鄙视那些将前人的工作一笔抹杀,妄谈“0到1
善渡札记jiao20220928
附:
肩负历史使命 勇于创新与实践
——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作者
范禄燕
毛澄洁
李
卓
袁立新
(摘要)
从1979年获赠第一台计算机开始,景山学校已在信息技术教育之路上探索实践了36年。36年来,景山学校历经了无数个国内第一:第一个成立计算机工作组,后改为计算机教研组,最早开设计算机课程;最先成立了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最早编写自己的计算机教材;最早研制了CBE化学题库;最早建设校园网;最早开设机器人的选修课与普及大班课的教学实践;最早开展“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最早并一直坚持开设计算机编程课;最早以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核心团队,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起到了设计核心作用,是师生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培训者和保障者、课题研究应用的指导者。
信息技术教研组的教师伴随着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亲历了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从没有课标到有课标,从打字还是新鲜事的时代到手机编程都玩得酷的时代,他们在学校、东城区、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为信息技术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编讲义到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小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几乎都是我校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并面向全国发行的。例如,1984年,我国中小学的第一本计算机教材《微电脑学习手册》就是郭善渡老师主编的;200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计算机》(1-6)是我校教师编写的;2004年以后,我校教师参与了多套高中课标教材和新编京版教材的编写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团队的9名教师的专业背景各异,有工科背景,也有师范背景。从1984年成立以来,历经了3任教研组长,郭善渡老师、沙有威老师、毛澄洁老师(北校)、李卓老师(南校),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的教育专家,都有着严厉认真又宽容爱护的特点。在他们的引领下,教研组研究氛围浓郁和谐,成为教师们成长沃土。首先, 教研组重视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其次,我们非常重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们提出“做幸福教师,从行动研究开始”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教师人人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专项。 教研组创造机会展示教师的风采和特色,鼓励教师著书立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市景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