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尖锐明亮又厚重质感的人
(2022-04-30 10:24:31)做个尖锐明亮又厚重质感的人
——敏感力与钝感力
人的 敏感 与
钝感特质都有,才会比较理性。
离开了敏感力,是迟钝,
离开了钝感力,是冲动。
学会拥有洞察力,敏感地检索出有用的信息、感知好的情感,对大是大非具有辨别力;同时在不值当的人事物以及利上保持顿感,多点粗线条。
善渡札记RSh220430
附
凌 凡 :敏感力与钝感力
有的人感官天生很灵敏。比如嗅觉,别人可能闻不到的气味,他会立马闻得到;再比如,有的人常常会觉得不舒服,他可能并不是矫情,而是痛感神经就是比别人灵敏。
这都是 敏感的一种表现方式。敏感
是种特质。
它与钝感都属于心理学名词。
敏 感的人会 敏 锐
地察觉到别人的想法与态度,哪怕一丝丝的不屑、不耐、嘲笑、贬低、忽视、批评等,或者能够迅速地反应出对方话里有的话,甚至说话做事的背后意图等等。
而钝感,则恰恰相反。顾名思义,就是反应比较迟钝、缓慢。
敏 感 与 钝
感,本身并没有褒义或者贬义。
但过于 敏 感
的人,会过于在意别人、容易被伤害、有时会把别人善意的提示当 攻 击、会失眠……
而过于钝感也是,可能压根听不懂对方想讲什么、自顾自地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更甚至都分不清好赖话……
所以,如果用得不好,或者过于 极
端,就会出现负面。
比如在对爱的理解这个问题上。过于敏
感的人容易偏执偏激,要么会像林黛玉一样有颗易碎的玻璃心,要么因为缺乏爱而否定爱的存在;而过于钝感的人,有时会忽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传递出来的表达,久而久之,会失去爱的能力。
所以说,拥有 敏感
与钝感的特质,但未必等于拥有了敏感力与钝感力。力,是种能力。也会转化为力量。
人的思维是没有边界的,但有局限。只有拥有敏感力才不会让自己一直处于信息茧房。有敏感力的人,有着对纷杂信息的把握和思考能力。
有敏感力的人还一定有着较强的共情力。简单地说,对于别人身上发生的故事不只是怜悯,而是换位思考,是能设身处地从他人处境,去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
拥有敏感力的人,有着较高的社会的感受力与责任感。我们看很多人做同样的工作,经历差不多,甚至坎坷也差不多,但获取的东西不一样,纵然对社会有很多负面心理,但不会影响他对社会的感受以及责任。这样的人,在入世中,是积极的。
而钝感力,自从渡边淳一发明了这词后,就很受欢迎。人们都愿意以钝感来定义自己,仿佛自嘲,又仿佛很智慧。但钝感不等于钝感力。
渡边淳一解读了五条---
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这五条通俗易懂,能为大多数人接受,虽然做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对于个人修养的指 导
性还是很强的。我觉得解读得挺好,也会拿来 对 照、反思、改进。
比如面对不懂你的或者对你不那么友好的,不必争辩记仇,不必恶语相向;争口舌之快、说没用的话、为了点击量写不该写的,统统都要钝一些,那不是愚昧不是傻。人活到一定时候,一定要懂得与什么样的人要不论长短
笑而不语。
但对于钝感力的理解,仅有这些,在我看来还不够。这个词不如我们古话来得更易理解---难得糊涂,大智若愚。
苏轼说“惟愿孩儿愚且鲁”,他真的希望自己孩子傻吗?不,这愿望里饱含着更深的期盼。即:难得糊涂、大智若愚。这两个词,其中包含了渡边淳一的五条,但应该还有更多的内在,可以用在更多的地方。
我理解,它是才能,是种保护,是种潜伏。是种境界。是不矜名节。是有更好的承受力。是耐力。
人的 敏感 与
钝感特质都有,才会比较理性。离开了敏感力,是迟钝,离开了钝感力,是冲动。
最好的是,学会拥有洞察力,能够检索出有用的信息、感知对人间好的情感、对大是 大非 具有
辨别力;同时,在不值当的人事物以及利上少点投入,多点粗线条。做个尖锐明亮又厚重质感的人。
后一篇:半死不活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