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教育信息化”

(2021-04-26 10:21:59)
关于“教育信息化”

一  溯源
1. 1963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

2. 英语 没有完全等同于汉字“化”的词(后缀 ing 有点接近)
在英语中的 类似表述是:IT in education 
直译:信息技术 在 教育中  或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
IT in education 被译成 “教育信息化”,不伦不类!

我在多篇文章和讲学中 常使用《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若干思考》等标题和表述。

3 窃以为,受日本影响,生硬“定义”出来的“教育信息化”是伪命题(也可以说是伪概念)。对“教育信息化”的解释众说纷纭,迄今 仍莫衷一是,就是证明。

二 背景材料
1999年5月 我应邀参加了 第十五届国民经济信息化高峰论坛。
前几届分别是  农业信息化  工业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
第十五届 是教育信息化。
这时期,“教育信息化”还是新词组,新提法。

我原以为 本次“高峰论坛”要讨论“教育信息化”概念,以及能否采用。到会后才知道,上面 已经定调了,我们的发言只能是“诠释”。

出席会议的是国家计委  新华社 中国信息协会 北师大等单位领导和专家。我和潘懋德先生 代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参会。
发言纪要以《信息化驱动下的教学新模式》为总标题发表(中国计算机报 出版日期:1999-07-05 总期号:837 本年期号:47)。以下是内容摘要:

编者按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与进步。而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不甘落后,希望借势寻求一条更为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在中国计算机报社和国家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国民经济信息化论坛上,专家们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与会专家发言,经记录整理成文,并经本人审定。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探究式教育模式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郭善渡

  有史以来,每一次信息技术的突破,都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以及近代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音机、录象机、电影、电视等)的应用曾改变或扩充了教育的规模和教育信息传递的方法。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探究式学习,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全面反思教育的性质、目标、作用、规模、方法和途径。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on economy)”。它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这个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土地和资本,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积极、主动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视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教育,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与效率。

  现代化教育是在“大教育观”指导下的开放的大系统。在纵向上,它主张现代社会的公民应接受终身教育,教育应向全社会各年龄段的人群开放;在横向上,则是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中,而是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办学有多层涵义,首先是“面向世界”,充分与外界交流信息,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成果与经验为我所用。其次,应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对于实施博才教育和创造教育,切实培养出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十分重要。

  教育思想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双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反之,为了引进和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进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按:我的发言通篇未提“教育信息化”! 
  
我在同一些专家讨论时指出:1996年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中文本在我国发行,引起很大反响。一些人简单套用“数字化”为“信息化”,概念不清,造成混乱。
根据语法,“XX化”的意思是:原不“XX”,使之“XX”,曰“XX化”。
例如:原来不绿,使之绿,曰“绿化”。原来不文,使之文,曰“文化”。原来不“现代”,使之“现代”,曰“现代化”。
教育是信息过程。一直就是“信息化”的!
信息化教育 犹如“绿化森林”“武化军队”,不通!
如果教育不务正业,不搞信息,整天大炼钢铁,深翻土地,提“教育信息化”倒也有的放矢(犹如“一日三餐食品化”放在整天只能吃草根树皮、观音土的困难时期,可以不算一句废话),但在正常时期,“教育信息化”同“新闻信息化”、“报纸信息化”一样,让人莫名其妙。
可以提“教育信息优化”。

以下专家的发言,给“教育信息化”强加了额外的涵义。这是对祖国语言的糟践,可悲!

利用教育信息化  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 乌家培

  中国要想变为人才强国,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配置,以及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新的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和实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大幅度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素质,以及改进教育效果和节约教育费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教育与培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远程教育方式已提到发展中国家开发人力资源的日程上。这对国土辽阔的国家尤为重要。从无线电收音机的远程教育到以计算机与卫星通信为基础的远程教育,将使农村科学和文化落后的状态根本改观。印尼、斐济等一些太平洋岛国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与成效。我国亦应重视在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方式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向我们发出号召:“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该决定认为,要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

  信息与知识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信息的非对称存在、知识的不均衡分布,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事实。只有通过信息化尤其是教育信息化,才能使信息存在的非对称逐渐趋向对称些,知识分布的不均衡逐渐趋向均衡些,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间的信息失灵与知识差距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在于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潘懋德

  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把电子信息技术的成果,充分应用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中来。就是要把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的环境,从活字印刷的技术支持,提高到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上来。

  就关键技术来考虑,当前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迟后,而关键就在于如何将它们合理连接。这似乎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谈到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条件,本来最基础的条件是电子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条件。而现在这方面的条件是非常充分的,从各行各业的应用效果可以说,这些条件是具备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因此现在谈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条件,问题还是一个应用能力和水平的问题。

  从这个思想进一步思考,结合我们多年来实际工作的体会,教育信息化大概包括三个方面:

  1.如何基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

  人们一般都不再怀疑硬件的水平,认为只要有资金,得到高质量的硬件设备不成问题。很自然的转而呼喊应用的关键是缺乏高质量的软件,寄希望于能买到现成的好的软件,就能实现向信息化的迈进。

  其实问题远不是这样简单。

  以计算机管理来说,不是买到一个管理软件系统,教育管理就能全面计算机化了,因为首先是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规范的教育管理体系。教育管理决不是用一个统一的工资管理软件,或一个统一的财务软件就能解决的。

  再看辅助教学,我们在十几年来的推广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不只是一个软件开发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学的改进、改革问题。每一个学科的教学,现在最紧迫的是要弄明白,本学科哪些内容需要和适合利用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2.教师(或扩大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没有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做条件,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信息技术的每一项应用,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我们都熟悉教无定法这句话),更是要求伴随着不断的二次开发。

  这么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进展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终究是不断的发展和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说句自以为了不起的大话,十几年来这方面的工作,为教育信息化打了基础,也为我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作了贡献。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师范院校的领导能十分重视对师范生(教师的后备队伍)的信息化教育,现在看来这是很遗憾的。

  3.载于电子信息系统上的信息源

  这恐怕将是今后长期制约信息化进展的问题。因为前两个问题只要意识到了解决起来就很容易。而信息源的生产、开发还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应置于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优先地位
  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 余鹏

  信息化社会中蕴藏着无限商机,同时也使国家、企业和每个人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网络冲浪、电子商务成为新的社会时尚,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已逐步意识到,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中,教育的信息化必须置于优先地位。因为教育承担着普及信息化知识,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重任,这正是构成信息社会的基础和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列车的机头,教育必须率先实践和实现信息化。教育面向信息化,是中国赢得信息时代的战略选择。

  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无论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都要进行深刻变革,要树立创新思想,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培养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所需的各类人才。在日前闭幕的第三次全教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加速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为此:

  (一)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教育要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树立服务意识;面向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树立发展意识;面向国际竞争,树立全球意识。

  (二)教育必须普及信息化知识,培养信息化人才,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信息爆炸,甚至也可称为信息泛滥,具备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分类、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广泛地理解、选择、整理、创作传递信息的基础能力,掌握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正确认识其可能性和局限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首先实现教育自身的信息化。在统筹规划,继续建设完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重视教学配套及应用软件的开发,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搞好校园网和电子化图书馆建设,促进高校资源共享。与卫星电视网络相结合,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四)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开发信息产品,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高等院校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显著的技术优势,是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也应充当前锋。

  希望通过这次论坛的研讨,借助媒体的力量,吸引更多的有关人士,共同为教育信息化的加快发展献计献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