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疵境”到“化境”——朱光潜四境界说对讲师成长的启示 

(2013-09-10 18:12:12)
标签:

讲师

教育

经纪人

师资

师资合作

    近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在初学时毛笔拿不稳,手腕运用不能自如,所以结体不能端正匀称,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常是歪的,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这可以说是‘疵境’。

 

如果他略有天资,用力勤,多看碑帖的笔迹(多临摹,多向书家请教),他对于结体用笔,分行布白,可以学得一些规模法度,手腕运用灵活了,就可以写出无大毛病的,看得过去的字。这可以说是‘稳境’。

 

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再加揣摩,真草隶篆各体都必须尝试一下,各时代的碑版帖扎须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各体的长处,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写成的字可以称得艺术作品,或奇或正,或瘦或肥,都可以说是‘美’。这可以说是‘醇品’,特色凝练典雅,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因为他还完全不能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

 

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籍,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说的‘神品’,‘妙品’,这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初登讲台的讲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作了反复的演练,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这可以说是“疵境”。

其特点是发挥极不稳定,遇到学生基础比较好,且没有意外情况的时候,课堂往往比较顺畅,但也只限于“顺”而已。这样的课,60分中内纵然有一两个亮点,某个环节中纵然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整体看去,还是问题多多,模仿他人的痕迹比较明显,好多细节把握很不到位,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还没有打上自己的烙印。这个阶段,是每个老师都避免不了的。只不过有人教了十年还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有人只需三五年,乃至于更短的时间。

 

如果这位讲师略有天资,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临场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而能生巧,实践出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师听得比较舒服,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这可以说是上公开课的“稳境”,其特色是“平正工稳”,没有什么问题,但也没有什么独创。虽如此,我们也不可忽视这一阶段的积累,没有从“疵”到“稳”的积累和提升,教学便不可能臻于“醇境”,更遑论“化境”。

 

一般讲师也许10-15年就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一个基本达到“稳境”的讲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种不同风格流派敢于尝试,诸多名家的课堂实录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的长处,形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这个阶段切不可尽早定型,也不可一味的模仿,而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课堂语言风格。或洒脱不羁,或严谨朴实;或平和清新,或感人至深;或若涓涓溪流,或似滔滔江水……这些打上个人烙印的风格,都可以说是“美”。但因为他(她)还完全不能脱离“匠”的范围,尚有或浓或淡的雕琢痕迹,未至“化境”。一个讲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我以为,在目前公开课教学艺术达到这一境界的,也只有少数几个大师而已。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学员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朴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

 

        剖析了名师成长的“四境”,也许你会觉得无比失落——这辈子,我是根本成不了名师的了。其实不然,名师成长的道路,可以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名师的成长,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他们也经历过“疵境”:他们也经历过由“稳境”向“醇境”乃至于“化境”突破的艰难与痛苦。而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很快地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迷茫,名师都经历过。这些困惑和迷茫,也许是一道坎,跨过了,我们就成了名师。也许我们今天正处于“望尽天涯路”的阶段,只要我们愿意“衣带渐宽”,那么总有一天会收获“蓦然回首”时那份成功的喜悦。

 

        其次,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学习名师。批评家陈四益先生有一奇文《跪着读还是站着读》,虽然讲的是读书的心态,但借用到我们现今对待名师的态度上也是很贴切的。正如教育在线一位网友说的:我们看名师的“姿态”,大体上来说有三种:一是“站着”,二是“跪着”,三为“骑着”。

    站着,气度从容,胸怀坦荡;对名师之长处或击节、或拍案,对名师之盲区或质疑、或建议;人格上平等,心态上平和。

    跪着,奉承连连,五体投地;对名师之言论或叫好、或鼓掌,对名师之行动或膜拜、或跟风;人格上卑微,心理上盲从。

    骑着,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对名师之观点,不论青红皂白一律踩在脚下,啐上一口“失望”的唾沫;对名师之课堂,不论精彩失误全部打翻在地,扣上一顶“失败”的帽子;人格上扭曲,心态上膨胀。

 

    因此,我们学习名师,最紧要的是摆正心态。我们需要一种“站着”的心态。有了站起来的心态,我们走近名师,解读名师,仿效名师,追赶名师,超越名师,才不会是镜中观花,水中捞月。对于名师在各个不同阶段的课例,我们不能一味叫好,也不能横加指责。毕竟,他们的课也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带有明显的时代标识。我们更不能以名师“化境”时的课堂艺术水准去衡量他尚处于在“醇境”时的教学水平。我们可以不学名师的教案,我们可以不学名师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名师解读的视角,可以学习名师处理问题的艺术,可以学习名师臻于“化境”的点拨之功。

 

    名师成长之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成为名师的可能。考察名师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技能、人格与学识的支撑,而人格和学识更胜于技术。如果我们光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而没有高尚的人格与渊博的学识,那么我们只能达到“醇境”而难臻“化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