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疵境”到“化境”——朱光潜四境界说对讲师成长的启示
(2013-09-10 18:12:12)
标签:
讲师教育经纪人师资师资合作 |
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在初学时毛笔拿不稳,手腕运用不能自如,所以结体不能端正匀称,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常是歪的,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这可以说是‘疵境’。
如果他略有天资,用力勤,多看碑帖的笔迹(多临摹,多向书家请教),他对于结体用笔,分行布白,可以学得一些规模法度,手腕运用灵活了,就可以写出无大毛病的,看得过去的字。这可以说是‘稳境’。
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再加揣摩,真草隶篆各体都必须尝试一下,各时代的碑版帖扎须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各体的长处,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写成的字可以称得艺术作品,或奇或正,或瘦或肥,都可以说是‘美’。这可以说是‘醇品’,特色凝练典雅,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因为他还完全不能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
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籍,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说的‘神品’,‘妙品’,这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初登讲台的讲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作了反复的演练,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这可以说是“疵境”。
其特点是发挥极不稳定,遇到学生基础比较好,且没有意外情况的时候,课堂往往比较顺畅,但也只限于“顺”而已。这样的课,60分中内纵然有一两个亮点,某个环节中纵然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整体看去,还是问题多多,模仿他人的痕迹比较明显,好多细节把握很不到位,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还没有打上自己的烙印。这个阶段,是每个老师都避免不了的。只不过有人教了十年还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有人只需三五年,乃至于更短的时间。
如果这位讲师略有天资,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临场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而能生巧,实践出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师听得比较舒服,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这可以说是上公开课的“稳境”,其特色是“平正工稳”,没有什么问题,但也没有什么独创。虽如此,我们也不可忽视这一阶段的积累,没有从“疵”到“稳”的积累和提升,教学便不可能臻于“醇境”,更遑论“化境”。
一般讲师也许10-15年就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一个基本达到“稳境”的讲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种不同风格流派敢于尝试,诸多名家的课堂实录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的长处,形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这个阶段切不可尽早定型,也不可一味的模仿,而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课堂语言风格。或洒脱不羁,或严谨朴实;或平和清新,或感人至深;或若涓涓溪流,或似滔滔江水……这些打上个人烙印的风格,都可以说是“美”。但因为他(她)还完全不能脱离“匠”的范围,尚有或浓或淡的雕琢痕迹,未至“化境”。一个讲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