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984年来大连读研,就一直没离开过大连理工大学。读书、育人、搞科研,30多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介山在大连收获了一堆头
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辽宁省高校“能源材料化工”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他还曾任国际学术刊物Carbon副主编、8种国际学术刊物与14种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今年52岁的邱介山面对采访,满
是知足地连连说,“大连是我的福地,大连成就了我。”
听一首“大连好”
便爱上了诗意大连
邱介山说,“最早认识大连,是在船上听‘大连好’这首歌,海鸥、灯塔……当时觉得大连是个特别有诗意的城市。”
1984年,即将从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的邱介山在学校听了一场报告,报告后他去拜访报告人,结果他被报告人建议报考当时的大连工学院,理由是大工的校风特别好。本来打算报考上海高校研究生的邱介山就这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连。
同年,年轻的邱介山在大连开启了自己的寻梦之旅。
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读研期间,邱介山一直师从郭树才老师。直到今天,邱介山也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要知道,当时国内煤化工领域的博士生导师只有2个,其中之一便是郭树才。
畅游在大工朴实、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中,身边还有钱令希、郭树才这样德高望重的“大家”做楷模,邱介山在求学期间虚心学习、博采众长。
http://dalian.runsky.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60911/40f02f13b7dc193ef17201.jpg大连成就了我" />
长江学者邱介山
留连理由:大工是个平民学校
1990年,博士毕业。本可以到北京、上海工作的邱介山还是选择留在了大连。问及理由,他说,几年来他深深体会到,大工是个平民学校,只要你努力,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前景。
参加工作不久,他的导师郭树才找到他,说南方一个公司需要碳分子筛,要出5000元买100公斤。“能不能干。我支持你!”对这个技术满怀信心的邱介山一
头扎进实验室。“在当时5000元是一笔巨款,这又是科研上的一个机会,我们就从零起步,半年内做出了10公斤。”尽管没有完成100公斤的任务,但这
10公斤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被国内行业普遍认可,后来这项技术完成了技术转让。一直到现在,这个技术让很多人走上了致富之路,被称为“下金蛋的母
鸡”。
他在学术上的孜孜以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有了让同龄人羡慕的回报——1992年,28岁的邱介山评上了副教授;1998年当上了正教授。
而
成就,则是他每天10多个小时潜心钻研换来的。他每天早上7点钟就进到实验室,晚上10点半才回家。一直坚持每周60个小时的工作。当时的实验室条件远不
如现在,导致他的肺部健康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相比让自己痴心的科研项目和各种扶持政策,邱介山心无杂念、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中。年轻的他,实在有太多的挑战
去实现。
学以致用支持大连建设
当时的校长教育他们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干什么都是干,但别白活,要有贡献。”身为学者,邱介山总想着大连的事,想着辽宁的事。他
的多项科技计划项目与大连建设有关,其中包括大连市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基于有序介孔碳化物衍生炭电极的新型电容去离子海水淡化技术研究、
用于精细化学品合成的新结构高性能负载催化剂研究、
不锈钢舱化学品船载运特殊化学品物化性能研究、煤焦油沥青的组分和物性研究等。
谈 及海水淡化,邱介山说,
随着世界经济及工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如何从占世界总储水量96%的海水中获得廉价的淡水在世界范
围内日益受到关注,海水的高效脱盐淡化是人类社会克服水资源短缺的可能途经之一。与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等传统的海水淡化技术相比,基于双电层电容
器原理的电容去离子技术是一种低能耗、环保、高效的海水淡化高新技术,可以进行快速充电脱盐和放电再生,从而实现海水的高效脱盐,其核心和关键是高性能炭
电极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创制,迄今为止,这依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瓶颈性难题。在多年从事功能性炭素材料研究基础上,邱介山领导的学术团队创造性地利用静电
纺丝技术,将纳米炭材料镶嵌到炭纤维前驱体中,创制出一类具有层次孔结构的三维整体电极材料,在海水淡化中表现出较高的脱盐容量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与传
统粉体炭材料相比,三维整体性电极材料具有可以调变的微孔-介孔-大孔分布的多尺度层级孔结构和优异的导电能力,极大地降低了微孔炭材料的双电层叠加效
应,提高了电流效率。这一创新成果为新型高效的海水淡化用电极材料的设计构筑开辟了新的技术途经。
挑战洋人不能做的科研项目
邱介山常跟自己的学生说,“你的梦想有多远,脚下的路就有多远。”在科技方面,他有自己的目标,“要做洋人不做的或者不能做的,要做前人不做的或不能做的。”
2016
年,邱介山领衔的“能源材料化工”学术团队石墨烯基功能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以镍钴基氢氧化物纳米线和2D石墨烯为前驱体,基于柯肯达尔
效应的阴离子交换策略,通过精细调控固/液界面反应活性,研究建立了一种合成具有高活性边缘结构的镍钴硫化物与石墨烯耦合的新方法,得到的复合材料作为超
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高达50 A/g时(电容器满充可在12秒内完成),其电容保持率仍高达96%左右(比电容为1433
F/g),明显优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果。
这一成果有望为新型电容器电极材料之设计和构筑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思路,也为推进高性能储能器件之实用化提供新的驱动力。石墨烯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能源、催化和环境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直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一个学科前沿和热点。
这些年,英国、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邱介山作为访问学者,一直游走于国际相关领域的最前端。他曾任国际学术刊物Carbon副主编、8种国际学术
刊物与14种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我没留过学,是土生土长的博士,但在国际上已经有自己的位置,这是对国内科
技力量的认可。”邱介山,这一切得益于国家对科研项目的各种支持,离不开大连的扶持政策和力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