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脑海中,杂草丛生

(2006-01-16 15:37:56)
分类: 声色光影
http://www.pts.org.tw/~web01/theater/images/p2.jpg   

  周日重看了<安娜.卡列尼娜>

    却不知为什么,看后的感觉竟和十年前截然不同。

    十年前,无比的同情安娜,觉得一个人困在那样的婚姻里,之后带着那样的勇气冲破一切,直至走向悲剧。是一种多么大的勇气和决绝。当时,整颗心是完全偏向安娜的。

可十年后,我一个人再重新默默地重温经典,却看得很挣扎,一面为优秀的安娜竟要面对那样刻板的丈夫而不甘,一面又为安娜一步步的迈向越轨的深渊而不愿。

不愿意看见安娜丢弃家庭,不愿意看见安娜的不顾一切,不愿意看见安娜义无返顾。就算按照时髦的说法,卡列宁对安娜有部分的精神NUE待,用冷漠刻板伤害了她。

大约是因为十年后因为自己更懂得有些时候责任要远远重于自身的感受,尤其是对于幼小的孩子,这家庭纷争中最无辜的受害者。小谢尔盖过生日的那天,当偷偷带着礼物跑回家里的安娜最终不得不离开的时候,那谢尔盖哀求着,用颤抖的声音一声声的喊妈妈时,我的心抖得简直无法控制,眼泪顿时流了满脸。爱情很美,却也是男人在面临选择时最容易放弃的东西,为什么为了这么靠不住的东西背叛孩子呢?

知道,只是因为渥伦斯基的出现使她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和因这爱情而深深突显出来的不幸福。可是,什么是幸福?其实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幸福永远是相对存在。

可是安娜错了吗?没有。

那么,是渥伦斯基错了吗?也没有。

那么。。。是卡列宁错了吗?更没有。

错在什么?许多年来,许多人都将此归罪于当时的思想与制度,包括作者。其实仔细想想,也不尽然。

而通过与基督徒朋友的交往,她们认为结论是错在是人自己背弃了自己的本位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可如果每个人都安守自己的本位,那么这样的本位又是谁安排的呢?又凭什么非得信守这样的本位?

所以,问题问下去便是永无结局。

于是,最后看到安娜跳下铁轨,还是哭了。原来,还是同情安娜,喜欢安娜的,就是因为这同情与喜欢才更不愿意看见安娜一步步陷入无助,直至走入到缓无可缓的死棋。

其实,我能够理解对于一个曾被爱情之花怒放的灿烂诱惑,又随后被爱情之痛重创的人来说,爱情与家庭双重的失去已经标志着她的走投无路和另一重意义上的死亡,所以她才能放弃生命吧。

我只是惊讶,一个做了母亲的人可以如此决绝地为了爱情而放弃所有,甚至是自己的小孩。换句话说,基于男人与女人对待感情的不同,就算是嫁了自己深爱的人,十年后谁能够保证一定比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幸福?可惜安娜不明白,而安娜明白的时候,一切都已走到尽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上个周末
后一篇:矛盾的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