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蔡看舞蹈(8)舞蹈编创中道具的使用

(2019-10-31 11:45:47)
标签:

教育

分类: 老蔡看舞蹈

舞蹈编创中道具的使用

 PS:本文应该放在《和道具对话》之前,因为发稿的疏忽,抱歉。

舞蹈道具,按照词条释义,舞蹈道具是舞蹈舞台美术的造型手段之一。舞蹈道具常常作为创造舞蹈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舞蹈造型中起做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在舞蹈表现中,道具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从最早的祭祀舞蹈、祈福舞蹈、劳动舞蹈到现在我们在表现各个不同民族舞蹈时候使用特定的具有该民族特性或某种特定活动的器物而让人对舞蹈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一目了然,道具有具有其自有的独特特征。

 

我们今天要讨论内容的具有一定约束性,仅只针对我们在平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而提出一些问题及讨论,并不作为范本对所有舞蹈编创进行总结和梳理。

 

道具的使用,分为具象道具和抽象道具。

道具的使用,又有感性和理性之分。

道具的使用,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具体做一些剖析。

而最终,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会浮现。

 

 

具象道具很容易理解,比如儿童群舞《红领巾》,最重要的道具就是演员的红领巾,在LED背景下,还可以看到放大的红领巾特写以及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举手礼的画面场景,这些,就是实打实的具象道具。

艺晖艺校原创节目《斗厨》,其中也出现了非常多的具象道具,比如演员手中的厨房用品,模仿四川特色红辣椒的服饰,能让人第一时间就进入作品希望表达的场景述求。

具象道具,最直观表现编导希望达成的创作意图场景,引导受众尽快融入作品场景,这是具象道具不可取代的特征。

在少儿舞蹈创作中,具象道具作为首选,其目的就是让少儿能在作品演绎中直观、简单顺手的运用,更方便表达作品述求。

 

既然有具象道具,肯定就有抽象道具。

抽象道具是什么?

抽象道具不是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其实在我们过去多年的排练中,我们接触了非常多的抽象道具。

最简单,就是我们平常使用的纱巾、水袖、长绸、扇子等等。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东西都是实际存在的啊?他们就是在表现剧目要求!

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以扇子为例,就可以很清楚知道这个道具的实际意义了。

 

以中国戏曲中的扇子为例:

1、              演员将扇子收拢,急促敲打手心,场景显示,演员想表现的是内心的焦灼不安,紧张犹豫;

2、              演员将打开的扇子以一个夸张的动作收拢,又可以表现决心已定,心念已有;

3、              演员急促地扇动折扇,不仅可以表现热,更可以表现激动、慌张;

4、              演员将打开的折扇遮住面颊,似乎又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

5、              面对打开的折扇做舞台表述,似乎这把扇子又变成了思念之人的化身。

不一而足,以一把扇子能够表现的内容,实在太多。在这个时候,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把夏天纳凉的工具了。

这,就是抽象的意义;而这把扇子,就是抽象道具。

在编创过程中,抽象道具的使用远比具象道具更能表达出编创者的意图,这是由抽象道具的特质决定的,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绪,抽象道具可以化身为任何希望成为的对象。

 

 

词条释义:感性是遇事在处理中以个人情感为依据的心理过程,通俗的说是感情用事. 感性是生而俱有,不带修饰的,野性而原始的感性可以直接获取快乐,理性可能暂时抑制快乐,但最终仍会获得满足。

再结合我们舞蹈编创的前提下,感性就是所见即所得,而理性则是提炼、修改、升华的结果。

 

还是以我们少儿创作举例说明。

当我们需要表达“小学生学习很紧张、他们课程很重、沉重的学习让他们没有办法享受最幸福的童年”而进行创作,道具如何选择?

一个鼓鼓囊囊的大书包、一副巨大的很多圈圈的深度眼镜、课桌上堆满的一人高的课本作业······,当第一个编创者设计出这些道具时,我们可以理解为编创者对学生学业的一个总结,这是编创者理性分析以后得出的“理性道具”;而后面跟随的编创者沿用这些内容,其实就符合了“所见即所得”原则,在不需要提炼分析创新的前提下,他认为这些东西就是需要的道具,这就是“感性道具”。

感性道具可以第一时间表达出需要表达的思想,但是舞台语言就会相对苍白,千篇一律,过后即忘,并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剧目,也就不能作为优秀版本而一直流传下去并被后来者学习、模仿。

 

在这里,我们不对上面的例子提出“理性道具”的界定或者说什么才是“理性的道具”,“理性”,是每个人不用的知识层面、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艺术思维而导致的每个不同的编创者最终完成的不同的“理性道具”。

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理性道具”会让人更多的反思,更多的得到全新的认同。

也许,当某一次我们的教研会中提出以这个例子而让大家思考的“理性道具”时,我们真的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舞台表现手法与舞台表现道具。

 

 

好了,来到我们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关于道具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简单理解,就是数量的变化——特别提示,量变不只是数量增加,数量的减少也是量变。

 

量变在舞蹈创作中,具有非常大的表现优势。最明显的,就是大型体育场演出,只需要每个演员举起一个不同颜色的牌子,按照不同的组合,10个演员增加到100个演员进而增加到1000个演员,当受众看到1000个演员整齐划一的队形变化与图案组合以后,无一不被现场震撼。

但是,作为舞台演出,更加上我们平常创作中估计一般就是20个左右学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的道具又如何能够做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呢?

还是举例说明。

艺晖艺校最近有一个新的原创作品《看戏》正在编创排练之中,大约20个小演员,为了表现看戏的场景,板凳是必须的。

20个演员,20个小凳子,每个小演员一把小凳子。

在和编导老师沟通中,也对创作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意见,当然更多是对场景的个人理解与舞台表现;直到最近在条理性思考本文时,才发现无意中,又走回了“量变就是数量的增加”这个误区。

舞台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打破舞台平衡空间概念,才能有更好的表现创景。那在我们创作《看戏》时,有没有可能减少一些小凳子(量变的减少),而增加一些两人、甚至三人的长凳(量变的增加)?

两人的、三人的长凳,无形中就促进了演员在舞台上的小场景交流——伙伴们一起去看戏,争抢中间的位置,看戏过程中几人的打闹等等,而画面,就此丰富。

 

这个就是通过量变的过程,而提升到了质变。

当然,在现代舞《门》中,我们也看到,舞台并没有树立非常多的门,而仅仅是一扇巨大的装置——门,通过演绎,你可以看到场景的变换,生死之门,光明与黑暗之门,欢乐与痛苦之门等等。如果我们在舞台上树立这么多的门,画面效果反而就差了。

而香港一个现代舞团在表现生命的时候,在舞台装置上使用了非常多的道具“脐带”,代表众多生命的诞生,这就是数量增加的魅力。

 

 

道具的使用,是不拘一格的,

但是道具的选择,必须是用心提炼并且能够真正有助于剧目表现的;

灵活使用道具,并将道具变成剧目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

 

 

本篇文章,仅只对道具的特质做一些分析。下一篇,我们将讨论道具的拟人化与思想化, 让道具具有思想,—— “和道具的对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