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子对话(73)从解决具体的阅读问题入手

(2015-03-24 08:42:35)
标签:

育儿

父子对话

分类: 父子对话

     今天下班回家,我都走进院子里面了,又转身返回院门外的报刊亭,买到新的一期《读者》杂志才回家。陪着儿子阅读《读者》上的小品文,一起分析文章特点优长,是一位语文老师最近给我的建议。

    小学期间,儿子没有上过课外班,都是我们家长辅导。我辅导作文,他妈妈辅导英文,感觉学习成绩还行。当然,我的辅导成绩似乎比他妈妈更为显著:儿子十几篇发表在各类报刊的作文,中国少年报、北京少年报的小记者。为儿子制作小升初简历时,我曾经把发表文章的剪贴、各类征文证书一一分类,当时甚至有些为自己的辅导成绩洋洋自得。

    没想到,进入初中后,儿子的语文竟然亮起红灯:阅读考试差错频频,写起作文束手束脚,考试成绩上不去。我如同遭到棒喝,一下子就懵了。痛定思痛,反思原因:外因是儿子毕业于普通小学,老师教学水平与重点小学存在客观差距,加上不上课外辅导班,缺少做题训练,与经过做题训练的重点小学毕业生形成差距;内因是我辅导不深入、具体,我只是指导他完成作文,要求他读这看那,但是我什么时候和他一起读过一本书,讨论过一篇文章,分析过一个情节?

    好在为时不晚,我们还有时间,从解决具体的阅读问题入手,打开语文成绩徘徊不前的突破口。

    今天晚饭后,儿子复习英文,我拿出刚刚出版的《读者》杂志2015年第7期,来到他的房间读,挑选适合与他同读的经典小品文。他复习英文1小时,正好我也大致翻完这本杂志,从中挑选了3篇短文供他阅读,分别是王安忆的《夕照》(写景)、马未都的《我的父亲》(写人)、莫言的《吃在少年时》(写事)。

    先看《夕照》。王安忆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从光、声、气息三个方面来描写夕照。我和他一起朗读、分析文中一些精彩的句子:在这样的光线里,声音可以传得很远。谁家在收晾衣服,晾竿清脆碰撞着,还有拍打晒暄的棉被的声音,那空而实的嘭嘭声,不紧不慢,一记记地,在住宅区的院子里,又疏落又饱满地散开。

    我告诉儿子,王安忆是上海人,她所描述的是上海里弄的百姓生活,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描写,向读者展现出夕照的“声音”。暄,是板结的棉被在太阳下晒得蓬松柔软的感觉。随着我轻缓的阅读,儿子似乎对文章的美感和意境有所领悟。

    “王安忆的物理肯定没学好,她说,太阳斜照地面的时候,光是极均匀的。”儿子提出,“其实,光是不会均匀的。”

    “我们不能完全用科学词汇来定义文学作品,要允许作家适度想象。当然,想象也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不能脱离现实。”我说,“以后你写景,可以学习《夕照》的想象,把枯燥乏味的景致变得生动、具体起来。”

    跟着,我把马未都的《我的父亲》读了一遍。他的父亲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这个形象比较阳刚、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但是,马未都通过几件小事把他的父亲写得可亲可敬:向孩子们传授自己克服口吃的经验、对与日军拼刺刀脸上留疤的乐观、带着少年的他坐火车回老家让卧铺给他。

    “您带着我回老家坐火车卧铺时,不也是自己侧身躺着一夜没睡,让我睡了一晚上吗?”儿子说的,是七八年前的一件事情,我和他坐火车到武汉。

    “很好!你还记得这些事情。写人就是要靠具体典型的事例来支撑,人物形象才会饱满。如果让你来写《我的父亲》,也是要从具体事情展开。”

    “记住,一定要抓住有特点的事情,还要注意作者的身份。”马未都的爸爸曾经是英勇杀敌的八路军战士,如果是记者写,肯定是突出他的英武、阳刚。但是,马未都作为儿子回忆过世的父亲,一定是展现他温情脉脉的一面,可亲重于可敬。口吃,这个父亲独有、甚至带着缺憾的特点,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他的父亲。这,就是他为什么在开篇、结尾都是记述父亲口吃的原因。

    莫言的《吃在少年时》,我让儿子自己先看。稍后,我提问他:“你记住了文章中的什么细节?”

    “第一是他说当兵吃面条,先捞半碗吃完,再去狠狠地盛一碗慢慢吃,不然后面就没啦;第二是他第一顿吃了八个馒头。”儿子回答。

    “很好!第一个是说军队抢饭吃的技巧,第二个是说他的惊人饭量。还有第三个你没注意到,他首次在连队吃红烧肉就白馒头吃多撑着了,整夜在球场上溜达,一股股的荤油像小蛇一样,沿着喉咙往上爬,嗓子眼儿像被小刀子割着似的。这个细节多么传神啊!”

    “我知道,人饿久了不能一下子猛吃,容易把人撑坏。据说,杜甫就是那样撑死的。”你说,“哦,爸爸,我们今天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你跟着就给我背起了前两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觉得,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强。

    看来,《父子对话》不仅要讨论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更要记录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与分歧。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根源,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提高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