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在网上看英超,一名队员传球出现失误,解说员刘越就调侃起来:“要是在航海体育场吧,你还能说草皮不好,影响你传球的质量……”这话听起来让人无奈,只是,又能怎么样呢?要想不落口实,还是得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去年的“菜地风波”引来全国媒体的口诛笔伐,实在怨不得别人不厚道。谁让你一直以“中国唯一拥有自己主场的职业俱乐部”自居呢?自己家的东西搞不好,连推卸责任的借口都没法找。
好在,建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的航体正在整修,新赛季会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球迷。
其实,对于俱乐部内部人员来说,很多人对于建业的现状并不是不知道症结所在,而是限于身份,只能是“我不说并不代表我不知道”。看看张璐面对上海媒体敞开心扉就不难想象,这名河南本土的核心球员,在去年的保级大战中承受了怎样的压力。最后一轮客战工体,面对那种九死一生、惊心动魄的生死战,虽然过程很刺激,结局很圆满,会给人们留下永恒的记忆,但话说回来,无论是球员还是球迷,如果能够选择的话,恐怕没人会选择再来一次,谁的心脏会受得了呢?
所以,当张璐选择远走上海滩时,尽管人们很诧异,但还是给予充分理解。按照张璐的实力,如果有一个更好的平台,他理应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这种实现自身价值的荣誉感,显然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对于建业和河南球迷而言,张璐不是第一个出走的核心球员,自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步入金元时代的中超,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
现在留给建业的问题是,既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恒大、上港等土豪抗衡,就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即使不成王,也可以广积粮。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亿万富翁?国外很多俱乐部通过自身的造血功能活得很滋润,自给自足,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远的不说,中超就有现成的例子,比如申鑫。新赛季,在绿地和上港的阴影下,申鑫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但这支球队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屡屡在保级大战中虎口脱险,同时让一帮年轻球员得到了历练。过去3个赛季,球队出售的柏小磊、李磊、陈志钊、姜至鹏和朱宝杰,收入超过5000万元。而当初购买他们的支出则不超过500万元。如果算上刘殿座,申鑫在球员买卖方面上受益匪浅。
如今的中超已经形成了两极分化的格局。除了那些财大气粗的俱乐部,保级将是平民球队难以逃脱的命运。这时候,完善的青训体系和规范的管理体制对于建业这样的俱乐部就显得格外重要。事实上,建业这两年投入并不少,一年至少也在两亿元左右。在强调坚韧和理性,把足球当成一项半公益事业的同时,也需要逐渐把这项世界第一运动当成可以赚钱的产业,这应该是他们未来几年的经营逻辑。
建业一直把百年曼联当成奋斗目标。曼联有这样的成绩和地位,也不是烧钱烧出来的,他们卖出的贝克汉姆、C罗,挖来的鲁尼,也是转会市场上的经典案例。当俱乐部步入良性循环,不再为资金和人才发愁时,就可以重新树立万丈雄心。开明开放的老板、富有谋略的主教练、慧眼识珠的球探、渴望荣誉的球员……假以时日,渴望荣誉的张璐们才能看到希望,才能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称王,也可以广积粮。费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中超平台的建业,应该让球迷们在新赛季里看到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