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还没拿过亚洲杯的冠军,只有两次亚军的经历。一次是在1984年,在最后的决赛里0比2输给了沙特。后来采访当时的主教练曾雪麟,老爷子回想起来还是遗憾不已:“当时我们在半决赛里经过加时赛赢了科威特,比赛打得很辛苦,所以队员们赛后都兴奋的很,睡不着觉,浪费了不少体力和精力。我们教练组还是缺乏经验,应该让队员们尽快休息,哪怕吃安眠药呢,那样的话,我们或许最后就夺冠了。”
还有一次就是在2004年,中国队在家门口一路高奏凯歌,杀进决赛,最后输给了日本队。由于占据主场之利,球迷们都对国足抱有很高希望,比赛也确实打得势如破竹,因为是在类似于国家体育场的工体作战,荷兰主帅阿里汉鸿运高照,主裁判也尽可能的给中国队更多的主场之利,决赛之前的比赛,国足不是获得点球,就是对手会获得红牌,甚至有记者担心郑智获得赛会最佳射手的同时,再创下一个“所有进球都是点球”的纪录。
除了主场之利外,中国队最怵的对手韩国队也提前被淘汰了。他们当时小组出线后和伊朗队在济南狭路相逢。比赛踢得天昏地暗,最终伊朗队4比3将韩国人淘汰出局。到现场观虎斗的阿里汉笑得如阳光般灿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空前绝后的现象,就是在中国队和伊拉克队进行四分之一决赛前,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队肯定会晋级四强。这倒不是有默契球或者假球的传说,而是同样一支伊拉克队队,不仅要参加亚洲杯,还要参加奥运会,而这两者之间的赛程却又是冲突的。换句话说,假如伊拉克赢了中国,他们就赶不上奥运会的第一场比赛了。这种比赛还有悬念吗?果然,中国队兵不血刃,3比0轻取对手,进军四强。
一切都在朝着中国队夺冠的有利局面发展着。半决赛中,主裁判又将伊朗队的一名球员罚下场,点球决战中,刘云飞鬼使神差的扑出对方的一记射门。中国队和日本队会师于决赛。很多喜欢买“爱国注”的人都在中国队身上赚了个盆满钵满。更有人把之前赢得的全部钱款都下到了决赛当中,当然,买的都是中国队赢。
我还记得在决赛来临之前,我和《新京报》的同事们在一家小饭馆里分析形势。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好东道主,理由则充足的很:都到这个地步了,离创造历史只有一步之遥了,对手又是日本队,有什么理由放过小日本呢?我则跟他们唱起了反调:第一,中国队有主场之利,但日本队的心理素质注定了他们吃不了什么亏。在中国的地盘上一路杀进决赛,走到哪里都是嘘声,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前进。第二,中国队进入决赛,谁最高兴?当然是中国球迷,除此之外,获利最大的就是亚足联,他们给中国队开绿灯,门票销售才能被抢购一空,但是,已经是决赛了,他们该赚得都赚够了。中国队夺不夺冠跟他们关系不大了。
既然客观因素都决定中日两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唯一对中国队有利的就是日本队当时没有让效力五大联赛的海归球员参赛。中国一队打日本二队,谁赢谁输,还真不好说。
事实呢?确实如此,中国队非但没有显示出东道主的优势,日本队的一粒进球反倒还有手球嫌疑,主裁判竟然视而不见。最终,中国队1比3不敌对手,获得亚军。而愤怒的阿里汉竟然拒绝上台领奖,他站在球场边,气得胸口一鼓一鼓的。
一个亚洲杯的亚军,掩盖了中国队内部的很多问题,比如阿里汉和孙继海的矛盾。而这些因素也在后来的世界杯预选赛中集中爆发了。从国足主帅的位置上下课后,阿里汉还满肚子的委屈:“我带中国队就输了两场球,就让我下课,太不公平了。”只是,荷兰人忘了,他输的是中国队输不起的两场球,一场球丢掉了亚洲冠军,一场球索性直接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出局了。
说到底,一个人或者一支球队,还得靠真本事吃饭,正应了那句话,人要站立,还得靠自己的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