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曾经和杜威聊过一次。我问他,既然父母都在省体委工作,当初为什么没留在建业踢球。杜威对这事并不想多谈,只是说:“我那时还小,想跟球队训练,但是建业当时没我这个年龄段的梯队,后来就来上海了。”我又问他,如果当初留在建业,想没想过,现在会是一种怎样的状况?杜威笑笑说:“肯定还没陆峰混得好呢。”
因为是河南老乡的缘故,杜威和陆峰当时在沈祥福的国奥队里是一对好朋友,集训时就是同居一室的室友。有一次陆峰膝盖受伤,有几个调皮的队友就逗他:“你这算完了,属于肌肉神经末梢坏死,以后肯定踢不了球了,再往后发展就得截肢。”憨厚的陆峰哪里知道这是赵本山小品中的台词,竟然信以为真,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杜威知道原委后,就找到那几个捣蛋鬼,替陆峰出头:“这是我的好哥们儿,人老实,你们不准再欺负他。”
再往后,杜威开始在国内足坛崭露头角。建业的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曾经很遗憾的说:“这属于人才流失啊。”
除了杜威,郜林、于海和建业几乎就没有交集了。郜林是被秦皇岛的中国足球学校挑走,后来去了申花;于海则是11岁被选入上海江湾富锦足球俱乐部,后来进入到了上海中远。
在足球场上,杜威是后卫,于海是前卫,郜林是前锋,如果这三个河南老乡构筑的中轴线加盟建业,建业还会为保级而苦苦挣扎吗?这个设想当然不太现实,他们也只可能在国家队聚首,然后让河南球迷在看台上打出一条“常回家看看”的条幅。
这三个人有些遥远了。那么说说眼下的,正在比利时布鲁日踢球的王上源曾经有过一个梦幻开局,在首轮比甲联赛中就取得过进球。当时,很多记者都不知道这个球员的来历,一看是郑州人,就打电话到建业俱乐部询问。记者们得到的同样是一个一头雾水的答案:“王上源?没听说过这个人啊。”
其实,不要说在外地踢球的河南人,如今在建业队能够打上主力的河南人又有几个?2006年,当时门文峰领着一帮河南本土娃冲上了中超,陆峰、姚冰、李昭楠、王宇景、刘翔、河滨......也正是以这帮球员为主力的建业队,在2007年的中超中打下了“专治各种不服”的名声和气势。现在呢?从今年第一轮的中超比赛看,能够进入建业首发的河南籍球员也就是一个张璐,还被放在了他并不擅长的边后卫位置上。
是河南足球缺乏人才吗?显然不是,前不久的U13全国冬训营中,建业队就以全胜的战绩获得冠军。前几年,也陆陆续续有梯队在联赛中取得不错成绩的消息传来,但这些成绩随之又为建业带来了烦恼,因为这些苗子总会被外地的俱乐部盯上,人才流失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个王朝不是靠一座或几座冠军奖杯就能打造,更不是靠烧钱炒作就能鼓噪出来的。当年大连王朝的建立,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和俱乐部老板的魄力,更倚仗了足球城浓郁的人文环境和雄厚的人力资源。而自山东电力接手后,鲁能一直坚持高投入、高规格运作。虽然曾经饱受诟病,但他们也是惟一一家坚持聘请外教,甚至还为梯队配备外教的俱乐部。
建业呢?都知道不缺人才,为什么人才很难在一线队冒头?这不能怪教练组,毕竟成绩是衡量他们工作效率的重要标准。但从长远来看,建业必须建立更健全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更规范的管理制度。否则,“百年曼联”的目标也会和“年年看亚冠”的口号一样,徒留笑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