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8年05月25日]

(2008-05-25 20:11:45)
标签:

情感

    中午看新闻,央视的新闻频道正在视频连线地震前方的记者。正是午餐时间,记者举着话筒,想让大家了解一下灾区人民的伙食情况。

    正好,前面坐着一家老小,正端着碗吸流着面条。记者把话筒伸给了其中的一个看样子有六七岁的孩子。
    记者问:“好吃吗?”
    孩子摇摇头,毫不犹豫的说:“不好吃。”
    这答案把孩子的家人吓了一跳,他们顾不上那张还在咀嚼的嘴,纷纷点头,纠正道:“好吃,好吃。”
    记者有些尴尬,显然,“不好吃”并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按照我们的程式化思维,孩子应该做出一副津津有味的幸福状,连连称赞灾区伙食的丰盛和美味,然后再从头到尾的把政府领导亲戚朋友感谢一番。
    这就完全符合主旋律的要求了,这种新闻就皆大欢喜国泰民安了。
    所以,我估计,在镜头移开之后,那孩子或许会受到家长的教育:“怎么不好吃了?你还想吃什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以后再上电视的话,一定得说好吃。”
    无独有偶,前几天的一则地震报道也引起过争议。
    一个被困在地下好几天的男子被解救出来,记者采访他:“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男子说:“我想喝可乐。”
    这事被弄到网上后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指责这人是在为可乐公司做广告,一个叫“童话大王”的作家还在博客里声称自己看了这则新闻后很不舒服:“电视台怎么播出这种报道呢?应该选择一下的啊。”
    同样的道理,我们习惯了很多美好新闻的报道方式。这男子为什么不借这个机会好好感谢一下咱们的亲人解放军呢?如果那样的话,这则新闻就完美无缺,就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一如我们早期看的革命战争片。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士总是在最后时刻掏出一笔钱,交给抱着他的弟兄:“这是我的党费。”
    看的多了,我就会幼稚地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把党费留在最后一刻才贡献出来呢?如果不牺牲的话,这笔党费是不是就节省下来了?
    所以,冯小刚的《集结号》才会赢得我的眼泪和掌声。听说一个指导员在战场上吓的尿了裤子,谷子地没有讥笑讽刺教育他,反倒说:“尿了就尿了。都是爹妈生父母养的,导弹在头顶上飞,炸弹在裤裆里跑,不尿,那还是人吗?”
    见惯了高大全,见惯了十全十美的英雄形象,总算听了一句掏心窝子的大实话。我是个俗人,这种大实话更能打动我,更能让英雄人物有血有肉,更能让人产生共鸣,感慨万千。
    新闻,什么是新闻?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比那个说面条不好吃的孩子和想喝可乐的男子更加栩栩如生更加真实感人了。
    在面临生命的考验时,人类表现出的本能反应是最真实最生动的,正是因为对“官话套话漫天飞,虚伪做作到处有”的新闻报道模式的近乎麻木,人们反倒对这种最鲜活的新闻细节不适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