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废帝”刘贺,西汉第九位皇帝,不过才做了短短27天的皇帝,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其历史地位,在汉朝历代皇帝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其生平主要见于《汉书》的《武五子传》,其一生的命运,可谓是“悲催”而又“短命”。
刘贺的父亲刘髆,是深受汉武帝刘彻宠爱的绝色大美女李夫人所生,至于那李夫人有多美?据说当年汉武帝曾亲自赠诗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怎么样,这诗美的你流鼻血了吧!
刘髆在山东巨野被封为第一代昌邑王,后刘贺继承父位,也被立为昌邑王,刘贺被册立为昌邑王十三年后,赶上汉昭帝突然“驾崩”,在西汉重臣霍光的主持下,朝臣迎立19岁的刘贺,继承大汉王朝的帝位。不去还好,本可以做个静静的“昌邑王”,这一去,反而成为了刘贺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相传在朝廷派使臣迎接昌邑王入京时,刘贺夜看玺书早已急不可耐,靠,居然有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且手舞足蹈,在客厅内如“范进中举”似的欢呼雀跃“哈哈,老子马上要做皇帝了!”王府中尉王吉见刘贺在朝臣面前未免失态,上前陈情,说现在还是先皇的服丧期,您还是应该表现出一种万分悲痛的神态才是,您看你这副样子,多丢份啊!
随后,王吉又上书告诫昌邑王,现在虽然给了你皇帝的身份,那也不过是霍光选择的一个“傀儡”,希望您即位后能像汉昭帝一样“垂拱南面”而“慎毋有所发”,意思是说今后对待“援引提拔迎立为君”的权臣、大将军霍光“要多多侍奉他,敬重他,国家政事要多听从他老人家的安排,您只需无为而治,南面称君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乱说乱动。”这个人,咱惹不起啊!
或许是因为太年轻,也或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头脑已经发热的刘贺,想到自己不日就要当皇帝了,哪里还听得进去一个家臣的“忠言”,当即下令仆从整理行装,连夜出发,快马加鞭,奔赴京城,据说这一路上刘贺还不安分,强抢民女,胡作非为,让迎驾的使臣甚为不满。抵达长安后,按照古制,刘贺先立为皇太子主持昭帝丧礼,而刘贺因为“不懂规矩”,在葬礼前后的表现也被受诟病,丧礼结束后,作为皇太子的刘贺进入未央宫正式登基即位,时年汉元平元年六月。
也许,有人要问了,老谋深算的霍光怎么选了这么一个懵懵懂懂的的家伙,难道西汉老刘家就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吗?其实,当时汉昭帝还有一个哥哥广陵王刘胥在世、侄子辈除刘贺之外,还有若干个可以继承帝位的“优秀人才”,有的远比刘贺“德才兼备”,可是大将军霍光为什么偏偏会选上这个年少轻狂的昌邑王刘贺呢?
据史料记载,原来,这些侄儿大多因政治原因而失去名分。另外,汉昭帝还有个侄孙,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年龄与刘贺也相差不多,品行和素质比刘贺强多了,也是因为政治原因当时还流落民间。什么是“政治原因”?就是先皇汉昭帝或霍光看不顺眼,或者说不在一个“山头”上呗!
而真正可能继位的只有两个人:广陵王刘胥和昌邑王刘贺。当时的大臣们都支持广陵王,而大将军霍光却不想立广陵王,于是找了个“品行不端”的理由剥夺了广陵王竞争皇位的资格。这样,在霍光的一手操持下,昌邑王刘贺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汉昭帝的接班人。霍光之所以要选择刘贺,不在于刘贺的品行怎么样,刘贺品行如何比刘胥好,而是刘胥更老成,刘贺还是个愣头青。某种意义上说,在政治斗争中,刘贺更稚嫩一些,便于霍光更好地掌控。
那么,问题来了,霍光既然拥立刘贺为帝,为何又匆匆拉他下马呢?据史书记载,刘贺即位后,便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根本听不进他人的良言苦劝,行为举止更加张狂。没几天时间,便不甘做这样的“儿皇帝”了,竟然想做起“真皇帝”来了,他一方面征召了大批当年亲近他的原昌邑国的家臣官属入京,越级提拔重用,严重违反了当朝“选人用人制度”,而对其他朝廷老臣忠臣之言,丝毫不予理睬,由此,得罪了很多在京的“老干部”。
更为要命的是,立足未稳的刘贺开始视霍光为“眼中钉,肉中刺”,密谋联合手下准备对霍光采取清除行动,以期彻底改变他其长期统揽朝政的局面。而有”老江湖“和“不倒翁”之称的霍光是什么人?权倾一时,耳目众多,对此必定有所风闻,加上当朝一批“老干部”对刘贺在服丧期和即位后的表现本来就多有不满,纷纷向霍光“反映情况”,霍光那个气呀,怪自己真他妈”瞎了眼”。
接着,刘贺又着手调整宫廷御林军的禁卫兵马,诏命“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而作为掌管太后寝宫长乐宫的戍卫,那可是控制上官太后言行举止乃至生命安危的紧要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局”。霍光一看这架势,卧槽,那是要对老夫动手的节奏啊!这一下,彻底把霍光激怒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霍光决定采取断然措施,抢先下手,实施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
面对朝廷重臣和权谋高手的霍光,年少轻狂、根基未稳的刘贺哪里是他的对手,霍光在进行一番密谋、串通和联合后,以丞相领衔,假太后之名,使出铁腕般的手段,强势威逼,果敢凶猛出击,以摧枯拉朽之势,兵不血刃,很快将刘贺拿下。
说刘贺“悲催”,皇位屁股还没坐热就给人废了。废黜之日,霍光在宣布“中央决定”时,历数其罪,称昌邑王“受玺二十七日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意思是即位仅27天就做了1127件坏事,可谓是“劣迹斑斑”。故以“行淫乱”、“行淫辟”的罪名,废除其帝位,赐归故国昌邑,说了老半天,不过就是些“不正当男女关系问题”。而刘贺从封国带到京城的旧臣二百余人,那叫一个惨啊!大多被霍光判以“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的罪名,悉数诛杀。
真实的刘贺是否如史书记载般一边倒的“差评”?历代史家均有不同看法。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就算刘贺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甚至荒唐透顶,但怎么也不可能在27天之内做出1127件荒唐的事情来。刘贺被废黜并非因其荒淫无道,而是触怒了权臣霍光——秦汉考古学界和秦汉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对此普遍认同。
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信立祥也持类似看法,从出土文物能判断,刘贺受过良好教育,汉书上也有关于他“簪笔持牍”形象的描述。他被废黜更多是因为辅佐他的昌邑群臣对朝中局势的误判,过早地锋芒外露了。而在挖掘“海昏侯”大墓时,还先后出土了大量与孔子有关文献和文物,体现出死者对文化的喜好与尊崇,所以,当代史学专家普遍认为刘贺“不学无术”一说,不一定成立。
就刘贺个人而言,只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秦汉史研究学者卢星认为,刘贺不懂什么人事政策、帝王权术,他提拔、赏赐的都是昌邑旧部,没一个是要害官职,并不足以形成政治集团?霍光真正担心的,不仅仅是刘贺“淫戏无度”,更重要的还是他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个性过于张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认为,刘贺的际遇恰恰是霍光时代政治史的写真。命运已做如此安排,“悲催”也就在所难免。
归结起来,刘贺继位27天即被废,一有重臣霍光专权之故,或许就是因为“看不顺眼”,后悔当初的选择,所以就罗织构陷的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毁其德,则名不顺,摄政之弊可见一斑;二确有可能因其年少轻狂,行事鲁莽,不懂宫廷政治游戏规矩的缘故;三在其被废黜后所表现出的醉生梦死、玩世不恭,或许,这是他人生跌宕起伏后的一种无奈也是聪明选择。
刘贺被废之后,霍光等大臣将汉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刘询,原名刘病已,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随后即皇帝位,即汉宣帝,成为西汉第十位皇帝。十年之后,汉宣帝下诏,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海昏国封地,从此与南昌这片土地结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