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旅游文化客家高铁 |
分类: 湖光山色 |
沿赣瑞龙高铁一路往东,进入闽西连城县境内,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培田。800年光阴荏苒,迎来了多少日月轮回,淡去了多少人世更替,而培田,依然如一个“静静的美男子”安居于连城西南一隅。
去过不少古村,要么过于原始,破败不堪,荒凉中难免产生落寞;要么过度开发,失去原味,除了现代与时尚,几乎看不到原住民的踪迹。而培田古村的传承和保护确是恰到好处,留住了青山,留住了绿水,也留住了乡愁,这或是今年中央电视台“乡愁”系列专题片首集选择培田的原因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只听得晨曦中的书院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又见家家门口的小渠沟边,蹲着漂洗衣服的客家女子,祠堂的小戏台上“咚咚锵,咚咚锵……”,梨园戏班子已粉墨登场,村里的佛殿道观是老人们常去敬香朝拜的地方,山谷之间,田垄之上,勤劳的培田汉子在挥汗如雨,深宅幽兰,炊烟袅袅,一顿香喷喷的客家美食正等着他们的归来,入夜时分,倦鸟归巢,村民们品着自己采制的茶叶,喝着自己酿制的糯米酒,“吧嗒”着自己种植的手工烟卷,在山村一片哇鸣蝉唱中进入到美美的梦乡。
今天的培田古村已名声在外,描绘过古村景致的图文很多,而我感兴趣的不是那些深宅大院,达官显贵,而更看中它完备的村民自治体系及其配套的内部架构。每个祠堂里的村规民约非常明细具体,而几百年来,尊师重教始终是培田村规民约不变的第一条款。或许,正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因为战乱颠沛流离,与生俱来所产生的恐惧感,对“家园”二字的理解尤为深刻,他们渴望得到“保护”,文武之道则成为族人后代求取功名的唯一途径,培田的文武庙坚持培养族人“文武双修,出将入相”的进取意识,而崇文尊教、大建书院则是它主要的“实现路径”。
相传,在培田800年的历史中,共有“南山书院”、“云江书院”、“紫阳书院”等18座书院,每十户人家即可设书院,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村南角的“南山书院”。明清以来,培田村对村民子女考取功名后,就建立了一套与今天政府或单位“助学金”类似的“奖励制度”,并高薪聘请当地一批举人名士到此执教,仅“南山书院”一家,500多年来,就曾为这个小山村培养过140多名秀才,其中不乏“中央和省部级文武高官”及社会名流。至今,培田民居中的每一处牌匾,每一块雕刻,每一扇窗棂,每一面墙壁,无不散发出浓浓的书卷和人文气息。
我走入一座很别致的“容膝居”,据说这是专为村里妇女构建的。房间不大,三开间,雅致而幽静,中间有用来讲课的厅堂,是妇女专门受教育的地方。天井墙壁上书“可谈风月”四个遒劲的大字,墙角种满了兰花,在封建礼教重重束缚的年代,这四个字简直是“大逆不道”。原来,培田的先辈们除了向村里女子传授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等家规村约外,还教她们识字、女红、厨艺等生活技艺和兴趣爱好,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小院子里,允许她们“可谈风月“,可以大胆交流男女之情事,既谈“红袖添香”之情,又叙“琴瑟和鸣”之趣,共同品味”幸福的滋味“。培田村思想的解放,对女性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村中还有一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道山草堂”,又称“拯婴社”。这是该村当时的孤儿院和敬老院,凡是孤儿或无人赡养的老人,都由村民捐资,统一留在社里抚养。拯婴社还明确规定“有生女苦养而愿养者,社内报明,给钱五百,薄助布姜;不愿养者,将女送至,给助如前,即抱配别姓乳娘为媳,其畏累多者,着人送至,报明某姓,给赀抱配如前。”这里最多时收留有30多名女婴,除较少一部分来自本村外,相当一部分还是邻村贫苦人家的孩子,足见培田民风之厚朴纯良,亦说明其独有的社会教育和保障体系自清中期已初具雏形。
就“尊重女性,男女平等”这一点,培田体现的尤为明显,这在村里规模最大的“九厅十八井”合院建筑——继述堂,也得到了印证。进入继述堂大门的内侧,有“培兰植桂”四字横批,“兰”指的是女孩,而“桂”指的是男孩,并且将女孩置于男孩之前,意思是不管生女孩还是男孩,都要努力培养成才。当地管理人员告诉我,客家人本来四海为家,行走天下,故有这么一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因此,培田先民们早就意识到,男子需要出门求取功名或在外谋生打拼,很多把女子留在家里掌管家事、教育后代。只有女子文化水平的提高,其子女后代才会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才能有利于整个家族的文化素养的提高。
客家人的远见卓识和积极善为,成就了客家人过去乃至今天的“江湖声誉“。而客家人那种深入到骨髓里的”乡愁意识“,远比一般人来得更加浓烈深沉,德高望重的乡绅,四海漂泊的乡党,功成名就的乡贤,一见如亲的乡情,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自己是”客家人“,很多人最后纷纷选择落叶归根并造福桑梓。这种乡愁是发乎内心的真情,而非现在影像中的”煽情“,那些文字影像可能让我们记住了乡愁,而在培田古村,他们数百年来不遗余力的保留和传承,真正留住了乡愁,也就留住了自己的血脉与根系。这,也让我更理解了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江西知名文化学者陈政先生,在考察过培田古村后也感触颇深,他用一段这样的文字来表述:山水为表,文化为里。培田古村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村民自治模式的经典范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与创新的代表作。客家的先民们一代又一代,在这片桃花源似的热土上播种耕耘,创造出不同于中原,也不同于当地的异样文化,哺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儿女。
采风赣瑞龙,悠然见培田。虽然不是客家人,但客家人保留至今的许多优秀的文化精髓、道德元素,应该成为我们当下“重拾“和”重构“的重要资鉴,亲历闽西培田这个小小的山中古村落,我的内心除了惭愧,还是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