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之前,脑海中突然冒出一句话:我是读着你的文章成长的。掐指一算,于惶恐中初识陌生的周记者、周老师,到今日视若兄长和知己的周总,一晃已有25个年头。
我已不再年轻,而周总的文章却愈发如火纯青。20多年前,肤色白净、身材颀长、风华正茂的周老师,作为当时的赫赫有名的局报记者,几乎天天“走基层,看亮点”,文思敏捷、观点独到、优质高产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
当那时的我试着提笔却又几分茫然之际,得到了他“礼贤下士”般的热心扶持和帮助,小试牛刀的第一篇人物通讯,便在局报征文中获奖。于是,对他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而自己于新闻写作的热情“也如清清泉水不断喷涌”,这便应验了周总常说的那句话: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周总早年的文章除了大批量的时代颂歌、英模礼赞,更不乏对铁路经营管理与改革发展的观察、反思与建言,记得一篇反映现场安全管理“是什么挡住了你的视线”的新闻,说的是线路旁边的一棵老树影响司机视线,反映多次却无人在意,记者采访呼吁,问题迎刃而解。事情虽小,却见微知著,发人深省,今日读来依然具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正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沉淀,今天的周总,虽然“多年媳妇早已熬成了婆”,顺时应景,由他一手创建的《南昌铁道》报,一班有志于此的年轻人聚合在他的旗下,历经磨砺,百炼成钢,如今已成为铁路新闻宣传战线的一支“轻骑兵”。
今天的周总,也已“桃李满园,硕果满枝”,一直秉持的儒雅中,名利虽淡然,工作却从不超然,依然满怀那分挚爱与追求,笔耕不辍于思想的旷野。《南昌铁道》开办之初的“品牌栏目”——“半月谈”,一直成为展示他现实感悟和率真个性的“私人领地”,其观点之新颖、笔锋之老辣、论述之精到,颇为受众追捧,亦成为《人民铁道》每每推荐的“精品”。
踏歌而行汇《诗经》,掩卷成思得《论语》,那是古人登峰造极的“极品”。而周总杂文精品的结集而出,同样是一个文人、一个智者的心血与精粹,虽无长篇大论,不似恢弘巨著,但作为新闻体裁的评论或杂文,简约而不简单,匠心而不匠气,恰是最难拿捏和把握的一类,没有相当思想的深度、观点的强度和文字的厚度,断难企及。
因工作关系,集中的文章大多拜读过,有时还站在读者角度,扮演过几回“臭皮匠”的角色。感觉几乎所有的文章,依稀保留着“是什么挡住了你的视线”之风骨,但比之当初更见功底绵厚。写人所想写,却见人所未见,小中见大,洞若观火,行者无疆,于信手拈来、挥洒自如间,做到既举轻若重,又举重若轻,此等功力,绝非等闲,而得以长期坚持,尤为难能可贵。
说到坚持,我更加钦佩周总这份坚持中的守望。或许,放置一个偌大之行业格局,新闻宣传工作固然重要,但同样需要许多重要的工作来支撑整个行业的运行。作为体系中的一员,有着许多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但做个好媒体人,最终成为了周总一生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这种选择绝不意味着丝毫的逃避或退缩,而是一个追求者不断的奔跑和精进。既然已经选择,那就穷尽一生心力,把它做到唯美,做到极致。
一生干好一件事!这是周总曾经的感言,也是他人生真实的写照。或许,花有千万朵,路有千万条,周总的独爱从这本文集中得以一抒胸臆,畅快淋漓。人生的独爱引发的心灵的独白,人生的感悟成就事业的经典,这样的人生同样精彩。循着这个方向去触摸、去体味,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迪和教益!
是为序!
注:周良平先生系原《上海铁道》报驻南昌铁路分局记者,原《人民铁道》报驻南昌铁路局首席记者,现任南昌铁路局《南昌铁道》报总编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