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5412acb3x8220ec3d92fe&690 在南昌郊县一个偏僻的小乡村里,有一座佛家小庙——兴隆寺,出洪城几十里地,开车1小时即到。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为小庙,因有一高僧正坚和尚主持,信众甚广,香客如云,每遇佛家法事之日,八方香客居士多会于此,兴隆寺果如其名,一时兴盛的很。
因为偶然的机缘,与正坚师傅有过几次接触,虽然,我等非信众,但对这位古稀老人却有了几分特殊的兴趣,佛家向来讲究缘分,或许,冥冥中的缘分让正坚师傅与我开始了一段僧俗间的友谊,来即来,走即走,不需任何的理由。
这个春天,工作中发生了许多料想不到的事,虽与个人运势无关,但毕竟岗位与生活的关联,几番煎熬劳累过后,总想找处清净地,摆脱尘世庸扰,成就自在之心,于是,有了去小庙一走的念头,心动决定行动,带上夫人孩子,双休一早出发。
二月早春,乍暖亦寒,江南的田野依稀绽放出油菜花的金黄,乡村的水泥小路虽迂回弯曲却也平坦,一路乡野的气息间或飘入车内,感觉不同于都市的明净和清新。
上午十时许,入兴隆寺,小庙身居乡村一隅,没有想象中的曲径通幽,却也独树一帜。大雄宝殿的香火缭绕让你陡然有了几分神秘与庄严,我非香客却算稀客,然我们的到来并未让正坚师傅显出特别的惊喜,或许这就是出家人超然的境界,去来由人,一切随缘。
粗粗看去,今日香客信众多达百人,参与法事时的虔诚与专注,让人深感他们内心的一种寄托与追求,不管你信奉与否,看到信众们在寺院恭礼相待,上香敬供,自得其乐,没有任何的强迫,人人在斋堂抢着帮忙劈柴烧火、洗菜煮饭,你会发现这里弥漫的和谐,恰是尘世间所需要的。
忙完法事后的正坚和尚,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脱去法器袈裟后,终于得闲请我们去他的客堂喝茶。身为闽人的正坚师傅,对工夫茶情有独衷,此刻,他拿出了上品的“金俊眉”红茶接待我等,同去的友人似乎把正坚和尚尊为仙人,什么新铺开张选择吉日,夜间失眠如何根治,问题稀奇,正坚师傅却也坦然应对,一番融佛理、心理、情理于一体的解析,一些法器与咒语的演示,似乎游走于宗教与科学的两端,让人着实感觉正坚师傅的阅历不凡。
中午时分,正坚师傅请我们去斋堂用膳,由于斋堂有些简陋而狭小,两排长桌,个人自助,无论贵贱,彰显公平。因今日香客众多,正坚和尚要求年老妇孺者先用,我等相对年轻,自然不便先行,我趁机参观了一下斋饭,虽然全部为素食,却也品种繁多,厨房柴灶烧出的大锅菜,清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轮至“第二梯队”接续,感觉真有些饥肠辘辘,一碗素油米粉,一碗米饭,一碗豆腐汤,如风卷残云般,把我的肚子撑得鼓胀,正坚师傅问我味道如何,答曰:好吃!阅尽人间佳肴无数,唯觉这顿素餐确实美味可口,味道难得,不可多得,毕竟我辈皆为凡夫俗子。
正坚师傅见我们吃得很香,珠玑谈话,甚为投机,竟再次来了情趣,叫手下弟子去弄几壶他福建老家的擂茶来品一品,我虽为老茶客,喝过天下不少名茶,也久闻福建客家擂茶一说,但擂茶究竟如何擂制,却是平生第一回见识。
得师傅令,厨房几个师兄们马上忙碌起来。两个大大的陶钵,几根粗粗的擂茶棍,生米、花生、芝麻、茶叶,还有中药成分的勾藤叶,据说还可根据时令的变化,添加一些艾叶、薄荷叶、白菊花、金银花等,既消炎散热,又清咽利喉,适常年饮用。
http://s16/middle/5412acb3x8223da43f92f&690
师兄们轮番上阵,擂、捣、搅、拌,着实需要些气力,特别一提的是专门用于擂茶的木棒,俗称“擂茶脚子”,据说用山楂木特制,用这样的棒子擂捣,可以在擂茶中渗入一股淡淡而持久的香味,而擂茶棒却能久而不腐。
约莫半小时工夫,一碗碗热乎乎的擂茶端了上来,期待已久的我趁热品上一口,感觉味道很似豆汁或奶茶,真正的茶味不是很浓,虽然也叫茶,觉得还是应列入保健饮品,对于我这样的老茶客,多少还是不太习惯,最后,加上几勺糖,咕咚几口喝完,也算是对客家茶文化的一次体味。
转眼到下午,日头渐渐西斜,乡野的春风温柔的有些让人沉醉,漫步在寺院的回廊经阁,鸟雀们在大殿高翘的屋檐上吱吱喳喳地鸣叫,院内树木点点嫩绿,寺外原野片片金黄,勃发出盎然的春意。此刻,一缕轻松,几丝惆怅,情景交融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诗意画面: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香客信众们逐渐离去,有的甚至来自千里之外的福建等地,正坚师傅面色平静,一一相送,渐渐静下来的禅院,静谧中透出几分温情,或许,这是他们心灵的港湾,包括那些来自尘世中信众香客们的精神家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