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几许唤春梦——中国春运有感

标签:
乡愁春运春梦家乡诗人余光中异乡报春花情感 |
分类: 心灵呓语 |
http://s10/bmiddle/5412acb3x7e7b5c954b49&690
乡愁是一只没有断线的风筝,一头连着家乡和亲人,一头连着异乡和自己,风筝在高飞,却始终连接地线,天空再辽阔,终究要回归港湾。于是,天地的空间成为一种牵挂,当它飞累了的时候,当春天就要来到的时候,它会依着那根牵连的长线,回到原来的怀抱。原来,是家乡,更是亲人;是思念,更是乡愁。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因为那道浅浅海峡的横亘,数十年间浓浓的乡愁让它由激情青年变成睿智老人,终于实现了陆海的直通与跨越,虽然有些漫长,但他毕竟等到了。而陆地的这头,更多离开家乡的人们,因为一年的辛劳和等待,在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最终等待的是一张廉价的车票,一列长长的火车,载着装满情意行李的他们,踏上一段日渐提速却依然艰难的旅程。
毕竟初始的起步,高速列车的吸引依然让不少浓浓乡愁中的游子选择旅途稍许的漫长,因为,一年的等待虽然归心似箭,但急切之下却不在快捷的几个小时。于是,那些普通的火车仍然装载着密密的人群,铁路负荷的网路在这个时候,依然是旅程的主要端口,因为这个春天更多人们必然的选择,春运中的火车成为这个民族特殊时段重要的载体,进而幻化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侧影,一个今天中国的窗口。
火车便由此浓缩了社会,凝聚了责任,数千年中华文化传统最精髓的保留,在这个窗口中展露无疑,中国乃至世界的聚焦,让火车躯体上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如同暴晒在阳光在下那么透彻而清晰,此刻的铁路,承载的不再是蜂拥的旅客和人流,而是文化与责任、传统与道义的混血,是多元社会犀利如刀的目光,一把偌大的社会巨尺在昼夜地丈量着你的高度和强度,不再喘气的火车依然前奔,负重不堪的身躯往往是一声叹息。
如果没有春节,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无趣;如果没有火车,中国人的归程会变得更加艰辛。火车经历每一个年轮四季而最先接受春天的拷问,每一次拷问的背后同样蕴涵着无数的艰辛,期待理解的目光,屡屡被一些冷漠的质疑击碎,这份沉重,原本不该属于自己,却又历史地落在肩头。因为社会的转型,因为区域的落差,因为生计的考量,因为求学的苦旅,所有的理由就装在一张方寸的车票里。
如果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有那样巨大的鸿沟,人们在各自的家乡能够尽情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快乐;如果人们工作过的地方给人温暖,让漂泊的心灵愿意驻足停留;如果辛苦数年能够让游子安营扎寨,接来家乡的亲人在异乡过年;如果长途汽车春运票价不再上浮,民航机场遍及中小城市,价格更趋合理;如果那些发达地区的大学、企业、机关错峰放假,不只在短短几日让回家的人们行色匆匆;如果所有的城市都给外地务工者和他们的孩子以教育、医疗、保险和就业的基本公平,让他们逐渐融入到那片陌生而又亲切的土地;如果大学的资源不再是少数城市的集聚,高等教育资源和布局更趋合理而公平。或许,春运的难题,以及那块凝聚浓浓乡愁的坚冰,将会随着春天的脚步而渐渐融化。
火车依然前奔,我渴望看到是不再是候鸟般单向流动的洪流,我希望火车里不再似沙丁鱼罐头般的拥挤,中国的四面八方,世界的各个角落,火车和飞机载着的不再是疲惫的归人,而是出门远行的游客,去异乡过年的人群。那将是一张张喜庆欢笑的笑脸,一个个天伦之乐的家庭,一对对缱绻恩爱的情侣,他乡的土地不再孤独,异乡的人群不再寂寞,春节的气氛不再单调,在中国每一寸春天的土地上,驶来的火车载着快乐与舒适,归去的火车捎着欢笑与幸福。
春运是一张乡愁的车票,就在这个春天,因为春运,我有一个和谐大同的美梦,一个温情甜蜜的春梦,我还看见,火车轨道的两旁,报春花已含苞待放!